王國輝
摘要 ? ?遼西北風沙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因此,開展農業種植應該充分考慮當地的環境,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本文詳細闡述了遼西北風沙區苜蓿與芍藥綜合栽培的原則以及技術創新,以期最大程度地發揮當地的土地資源優勢。
關鍵詞 ? ?苜蓿;芍藥;栽培原則;技術創新;遼西北風沙區
中圖分類號 ? ?S54;S68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22-0172-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以保護環境為前提,杜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堅持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遼西北風沙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開展農業種植需要充分考慮當地實際情況,才能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在遼西北風沙地區種植苜蓿、芍藥,有利于利用當地自然條件,最大程度地發揮當地土地資源優勢。
本文對遼西北風沙區自然條件、遼西北風沙區苜蓿、芍藥綜合栽培原則以及遼西北風沙區苜蓿、芍藥綜合栽培技術創新進行了詳細闡述,以期為風沙區農業發展提供參考。
1 ? ?遼西北風沙區苜蓿與芍藥綜合栽培原則
1.1 ? ?堅持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
遼西北風沙地區開展苜蓿、芍藥綜合栽培,應堅持科技為先導,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對栽培技術的引導,從而提升苜蓿、芍藥的經濟效益。首先,選擇合適的種植品種。遼西北風沙區生態環境較為脆弱,選擇合適的品種可在提升存活率的同時,最大程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其次,建立一體化產業基地。種植苜蓿、芍藥是為了更好地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只有將項目發展成集牧草生產、研發、深加工、銷售及技術服務為一體的高新產業集群,才能夠真正發揮苜蓿、芍藥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1-2]。
1.2 ? ?堅持不斷發展原則
在遼西北風沙區選擇種植苜蓿、芍藥,一方面是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種植適合該區域的經濟作物;另一方面,種植苜蓿、芍藥在當地有群眾基礎,人們樂于種植。總之,要想最大程度地發揮苜蓿、芍藥的種植價值,就需要在今后的種植過程中始終堅持不斷發展的原則,從科學技術以及種植方式等方面深入研究,在當前種植水平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提升,為當地農業發展帶來持久動力。
2 ? ?遼西北風沙區苜蓿、芍藥綜合栽培技術創新
2.1 ? ?構建立體化種植技術
苜蓿、芍藥對栽培技術的要求不同,了解種植過程中的要點,有利于進一步提升種植品質。立體化種植技術,是將種植作物和生態環境有效結合起來,在確保生態價值的技術上,實現經濟價值。無論是種植苜蓿還是芍藥,都應該從該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構建立體化的種植方案。從前期項目的研究出發,選擇適當的項目基地,建設規模適宜、資金投入適當的基地,構建立體化種植技術,真正發揮種植苜蓿、芍藥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
2.2 ? ?苜蓿栽培技術要點
一是選擇適當的時間播種。一般以每年4月25日至5月15日播種比較適宜,此期播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苜蓿草種與幼苗遭遇風蝕侵害。二是防風蝕。一般來說,南北走向開溝比東西走向開溝播種出苗率高30%,因而在種植過程中最好是南北走向開溝,提高出苗率。三是苗期雜草防控技術。苜蓿播種之后,首先使用芽前除草劑乙草胺封閉除草;待到苜蓿出苗之后,選用拿捕凈防除禾本科雜草、豆施樂防除闊葉雜草;苜蓿長至10 cm時及時人工清除雜草。四是刈割技術。6月5日左右開始第1次刈割,留茬高度3~5 cm,有效避過雨季調制干草,降低成本。7月15日左右第2次刈割,留茬高度3~5 cm;8月25日左右進行第3次刈割,留茬高度12~15 cm。五是病蟲害防治。病蟲害防治是苜蓿種植的重要環節,做不好病蟲害防控,會直接造成減產甚至是絕收等,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在種植苜蓿的過程中,要選擇合適的病蟲害防控技術。防治蚜蟲、潛葉蠅、盲椿象、薊馬,可以用吡蟲啉150~300 g/hm2調制成500~1 000倍液噴灑防治。防治黏蟲,可以用菊酯類3 000~5 000倍液噴灑防治。防治甜菜夜蛾,可以用5%夜蛾必殺、夜蛾光或夜蛾凈1 000倍液噴灑,也可用綠色功夫與千勝(BT)混用。防治霜霉病,可以用波爾多液在發病初期噴灑1~2次。防治褐斑病,可以用波爾多液或石灰硫黃合劑。防治菌核病,可以噴施甲基托布津或多菌靈等殺菌劑2~3次,間隔約15 d。六是抗寒越冬。遼西北地區冬季氣溫比較低,在北方種植苜蓿,應該盡量選擇耐寒抗凍的品種。另外,也可以通過施肥促使苜蓿根系健康生長,貯存較多的營養物質,在各水分臨界期澆透水,提高苜蓿品種的自身抗寒能力,保證苜蓿安全越冬[3]。
2.3 ? ?芍藥栽培技術要點
一是整地施肥。芍藥種植之前,應該根據芍藥特征選擇土層深厚、疏松且易于排水的田塊,注意肥料的科學施用,一般撒施有機肥、復合肥作基肥,為芍藥初期生長提供一個有利的環境。二是根系繁殖。繁殖芍藥采用的是分根繁殖法,應該隨切隨栽。如果一時栽不完,可以將芍芽貯藏到20 cm深的濕沙坑內。采購芍藥時,應該選擇根系均勻、無病蟲害的苗。在栽種過程中也要注意芍藥之間的距離控制,確保每一塊田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行株距一般為50 cm×30 cm,在栽種中要做好水的儲備。水滲下后在穴底鋪4 cm厚的腐熟廄肥,其上覆土4 cm厚,壓實之后將芍芽芽尖朝上放入穴中間,每個穴放芍芽1~2個。栽后每穴培土10~15 cm高。越冬之前澆足水,以防止芍藥被凍死。三是科學除草。在芍藥生長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除草技術以及藥劑。一般來說,在栽種后第2年春土解凍之后,通過松土提升芍藥出苗率。在此后的2年中,每年應該開展中耕除草3~4次,同時也可以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四是施肥。芍藥是一種喜肥作物,保持適宜的施肥量是維持其生長的重要因素。種植之前的基肥完全滿足不了芍藥日后的生長。種植后2年應該定期施肥,以確保肥料的供應。一般來說,每年需要追肥3次,第1次在3月中耕除草之后,第2次和第3次分別在5月和7月[4]。另外,芍藥是喜干作物,一般不需要澆水,在嚴重干旱時可以灌1次透水。雨季要清溝排水,否則會造成芍藥爛根而全部枯死。五是病蟲害防治。危害芍藥的病蟲害有灰霉病、銹病、軟腐病、蠐螬、小地老虎等。灰霉病可以用甲霜靈、波爾多液等防治;銹病可以用粉銹寧、敵唑酮、敵力脫等防治;軟腐病可以用農用鏈霉素、代森錳鋅、加瑞農等防治;蠐螬、小地老虎等可以用甲基異柳磷、辛硫磷、呋喃丹等藥劑灌根或順壟撒施防治[5]。通過以上措施,可以促進芍藥更好地生長。
3 ? ?結語
遼西北沙區種植苜蓿[6-7]、芍藥[8],能夠充分利用沙化地、棄耕地等閑置土地資源,促進了風沙半干旱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緩解了農作物需水矛盾,使農民增收和生態建設同步,推動了當地草地農業的規范化生產和發展,實現了生態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因此,在遼西北地區種植苜蓿、芍藥,是推動當地農業發展的重要形式[9-10]。
4 ? ?參考文獻
[1] 呂林有.遼西北風沙地區苜蓿引種篩選及生產性能綜合評價[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09.
[2] 劉選帥,孫延亮,張前兵,等.滴灌苜蓿不同花期農藝性狀特征及與干草產量的關系[J/OL].西北農業學報:2020(7):1-9.[2020-06-2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220.s.20200625.1558.004.html.
[3] 陳谷.苜蓿品種選擇的七大考量因素分析[J].中國乳業,2019(4):13-19.
[4] 孫福娟.芍藥種植技術[J].新農業,2017(15):24-25.
[5] 張雙峰,任建武.芍藥的種植技術與發展前景[J].中國園藝文摘,2016,32(1):146-148.
[6] 任榆田,陳真.長城沿線風沙區苜蓿引種試驗、示范及推廣應用[J].養殖技術顧問,2013(1):187-189.
[7] 毛桂蓮,虎德鈺,許興,等.干旱風沙區苜蓿后茬不同輪作方式對水分利用效率和產量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5(3):219-224.
[8] 李保平.淺析澤州縣芍藥種植技術[J].基層農技推廣,2018(11):90-92.
[9] 崔巨波.彰武北部半干旱風沙區農業發展方向和戰略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4(24):300-301.
[10] 許爾琪,張紅旗.中國生態脆弱區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