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體因其發展趨勢的多樣性,被賦予了更加多元的新時代價值,使高校師生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大學生藝術審美實踐活動作為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新媒體的認知和利用路徑都出現新的特征,新媒體對美育的實施方式、審美價值導向和美育觀念帶來全新的變化,同時也為加強和改進美育學生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機遇。
關鍵詞:新媒體;美育;藝術實踐活動
研究背景
(一)新媒體時代的到來
新媒體它首先是一種傳播信息得媒介,新媒體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觸摸媒體、移動電視媒體、桌面視窗媒體、數字電視等。利用數字網絡技術,通過無線通訊網、衛星等渠道,以及各類新媒體終端設備,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可以稱之為新媒體。
新媒體在高校大學師生中中受到了廣泛的歡迎的主要原因就是,新媒體以其共享、快捷、高效、立體、豐富的特性,體使得高校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的豐富,但大眾文化基因,不可避免得使得新媒所承載傳播的內容沾染上了“娛樂至死”、“三俗”的氣息,更甚至出現了對于惡俗趣味的變態追求,以及“審丑”不良風氣。
(二)新媒體+新時代高校美育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據2019年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 2019 年 6 月,中國網民人數已達 8.54億,較2018年底增長2958萬,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1.2%,與此同時手機網民規模達到8.4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利達到99.1%,截止2019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2.32億。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發展“互聯網+教育”促進優質資源共享。當今社會新媒體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對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創新,必須把把握住新時代的網絡技術。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大力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把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有機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文化活動之中。”美育作為重要的育人環節,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的目標,二者相互影響、互為補充,共同致力于鑄魂育人。新媒體成為高校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利用新媒體,更加融入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時代,其不但給現階段國家大力推崇和發展的美育的方式、價值以及美育觀念帶來全新的變化與新的拓展,也為我們加強和改進美育學生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機遇。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美育藝術實踐活動現狀
當前高校美育的的途經主要有七種:一是在高校大學生思想工作中滲透美育;二是開設音樂、體育、美術等藝術類專業課程;三是開設人文素質類選修課;四是舉辦專家學者的學術講座;五是展開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六是創建優美和諧的校園環境;七是把美育滲透到專業教育中。以學生為主體的藝術實踐活動,是高校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重要渠道,是高等學校開展和普及美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欣賞、發現美的能力會隨著對美的時間活動的不斷深入而逐漸得到提高,不同類型不同方式不同角度的去體驗美,有利于塑造更加客觀全面的審美認識。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中貫穿了美育教育的全過程,既有對美的學習,也同時是對美的實踐;既是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是在實踐對美的理論升華。
新媒體給當代大學生帶來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除了使得大學生之間的溝通成本極大降低之外,更重要的是為大學生審美提供了更廣闊的選擇空間,大學生的審美觀念日新月異,大學生對文化新潮流、新時尚的把握永遠是最超前的那一批,更為重要的是新媒體極大地提高了藝術實踐活動可參與度與吸引力,以常見的藝術品參觀鑒賞為例,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得藏品或藝術品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的參觀者的眼前,從視聽上全面直觀的展現,以豐富的細節展示來彌補觸覺或其他感官上的不足。
從另一方面來講在新媒體也使得大學生審美教育中出現了審美趣味低俗、審美想象怪異化、審美追求虛無化等等異像。大學生在藝術實踐上的參與尤其發展不足,這不利于審美教育整體素質的提高。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審美教育與學生的審美認知產生了撕裂,造成了學校審美教育的空洞化。學生缺乏獨到敏銳的審美鑒美能力和正確的審美鑒別能力。這些層面的問題是我國高校美育的進一步發展下一步工作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二、藝術實踐選活動擇新媒體的必然性
新媒體的優勢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進行的傳播”,互動性是新媒體最本質的特征,“參與雙方一起創造和分享信息、賦予信息意義,以便相互理解”。新媒體時代給大學生審美教育帶來了諸多機會,不但促進了網絡教學的改革,網絡媒體的應用給大學生的審美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高校的美育的方式和路徑也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大學生通過新媒體技術獲取海量的審美信息資源,觀賞電影、音樂等,通過新媒體這樣一個載體極大的提高了學生藝術實踐活動的易得性,提高了學生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豐富多彩、與時俱進的審美內容可以有效提高美育的吸引力,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隨時根據學生的需求和時代發展特征更新和引導審美素材的內容也顯得非常重要。新媒體的互動性給師生交流提供了平臺,而它的跨時空性將原本的班級小范圍學習轉變為隨時隨地的互動式交流,更易激發學生的主動性。
通過大量網絡調查,學生表示,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和藝術實踐活動的機會少,即使參與活動也并未感受到其中的美。美育實踐活動活動包括校園文化活動和藝術實踐活動等,它是高校美育實施的重要途徑,是提升大學生審美意識的重要載體。大學生普遍將能表達“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的活動形式統視為美育教育,大學生對舉辦豐社團活動、文藝晚會、藝術展覽、電影放映等多種形式的文娛活動表達了強烈的需求。這些積極的實踐活動使大學生陶冶了情操、開闊了視野、提升了審美休養、提高了綜合素質。因此高校師生一致認為藝術實踐活動是高校美育的重要載體和關鍵途經。
三、藝術實踐在新媒體時代的實施路徑
新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方式,許多資訊及日常活動都交換到了網絡空間,特別是今年疫情期間,實行嚴格的疫情管控措施各地高校紛紛開展線上教學,網絡教育、遠程教育得到巨大發展,強大的技術支持不斷詮釋著新的藝術觀念、教育觀念,面對新技術的誘惑,許多藝術實踐活動不斷向新的語言形式和新技術層面的的創新突破。
與傳統媒體的審美活動相比,普通民眾越來越多的審美活動包括藝術實踐活是通過各種新媒體實現的,對審美觀念的影響也在不斷增強。新媒體時代人們從單純的審美內容接受者成為了審美內容的制造者,大眾藝術全面鋪開,審美與道德的間離使人們對娛樂至死的憂慮不斷加重。
在美育內容上,通過新媒體,運用美育教育的方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具體化。應用美育教育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重視形象美所蘊含的社會美的形式、自然美的形式,乃至藝術美的形式來表達。
在美育形式上,通過新媒體可以用美育的方法在審美實踐中去進行美的實施。利用新媒體著鮮明的特征,用美育的方式進行信息傳播,新媒體已經超過了一般傳媒工具的角色,成為一種承載美的化身。利用新媒體的這些特征,將思想審美實踐的內容進行“美化”,采取各種方式方法,多方面地進行完善。美的感動源自心靈深處的悸動, 對美的熱愛要靠美的自身魅力去喚起,這就決定了對思想教育的內容必須采取一種自由、舒暢的方式來
進行。
結 語
新媒體時代的高校美育充滿機遇和挑戰,克服傳統認知對美育的偏見,打開高校藝術實踐活動的視野與胸懷,直面新時代高校美育特征與高校學生精神文化生活,這是大學美育所必須面對的。在當前新媒體對高校教育的影響下,通過教育過程的開放性、數字化,可選擇性來激發習的滿足感和獲得感,繼而促進專業創新,為社會培養創新型人才。高校美育應當順應歷史發展需要,在新媒體環境下不斷創新高校美育藝術實踐活動的新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美春.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與創新研究.[M].九州出版社
[2] 于朝暉.CNNIC發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網信軍民融合,2019(09):30-31.
[3] 周貝貝.首現政府工作報告 ?“互聯網+教育”迎來黃金發展期[J].新產經,2019(04):22-23.
[4] http://www.moe.gov.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tnull_20566.html
[5] 郭崢,周奕含.高校美育理論與實踐路肩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9.9
[6] 鄭德.關于新媒體美育的思考[J].長春大學學報,2013,23(03):362-365.
[7] 焦玲玲.新媒體視域下美育的利與弊[J].繼續教育研究,2015(08):115-116.
[8] 郭崢,周奕含.高校美育理論與實踐路肩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9.9
作者簡介:涂文仲(1989-) 男 漢族 重慶 助教 藝術學碩士 重慶理工大學 美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