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尹
摘要:本報告基于家長及教師填寫的調查問卷,對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性進行全面描述和分析,涵蓋環境、生活、學習等各項生理和心理指標,并通過對教師和家長答卷進行對比分析,總結長沙市Z小學在一年級新生適應性工作中的得失及課程實施過程中相關的問題,為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性繪本課程的后續開發提供有參考價值的客觀依據和理性分析。
關鍵詞:一年級新生;適應性;繪本
一、問卷設計及調查情況說明
2017年,長沙市Z小學申報省級課題《借助繪本閱讀進行小學新生入學適應性教育研究》,借助圖文并茂的繪本故事,結合兒童身心發現特點,開發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性繪本課程(以下簡稱:繪本課程)。目前繪本課程開發已進入實施階段,為檢驗課程實施效果并為后續研究提供數據分析依據,筆者編制《長沙市Z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性調查表》(家長版)和(教師版),以匿名、自愿的方式向一年級全體新生家長和教師發放。本次調查共回收家長有效答卷452份,約占一年級全體家長比率91%;教師有效答卷23份,約占一年級全體教師比率95%。本報告以回收的有效答卷和筆者對教師的深度訪談為依據,全面調研繪本課程實施過程中一年級新生的入學適應情況。
二、問卷描述與分析
(一)環境適應性描述與分析
學校班級、老師同學構成了一年級新生入學的基礎環境。調查表明,一年級新生回家會表達對學校喜歡的比例達94.91%,能說出3-5名同學姓名的比例達91.59%,91.15%的學生有自己非常喜歡的老師,有2-3位自己非常喜歡的老師的孩子達有54.42%。
具體而言,其一,開學兩周之余,94.91%的學生會表達出對學校的喜歡。從家長答卷的描述來看,孩子喜歡學校的因素很多,較集中的因素有:校服好看,午餐好吃、老師溫柔、認識了新朋友、學會某項技能或參與自己喜歡的活動等。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老師的表揚和獎勵帶給學生極大的鼓舞,家長在兩周印象最深刻的事件描述中,多次提及孩子主動與家長交流老師給予表揚與獎勵。
其二,按目前教室座位布置,班主任確保一個孩子周圍至少有3名同學環繞(一般為4名)。若某一孩子開學兩周多仍不能說出3-5名同學姓名,那么基本可以說明孩子還沒有與周邊同學正常交往。這一類學生共38名(每班約3-4名),占比為8.41%。從家長答卷的反饋來看,這類孩子性格內向,比較安靜,膽子很小,不主動與人交往。即便是偶爾出現需要幫助的情況,如:被高個子同學推搡,被同學的鉛筆戳到等,他們也很少主動求助。正因如此,家長希望老師多給予孩子關懷和幫助。
其三,從一年級課程設置來看,兩周內學生在校接觸的老師大約有6位,頻繁接觸的老師約2-3位。問卷調查反映,大多數學生有自己非常喜歡的老師,但目前仍有40位學生還沒有很喜歡的老師。這一數據與不能說出3-5名同學姓名的38位孩子的數據及其接近。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不善與人交往的孩子不僅難以融入班集體,而且在與老師交往過程中也沒有產生非常愉悅的體驗。因此,內向、膽小的孩子在環境中確實存在不適應的現象,老師要關注這些孩子的需求。
與此同時,教師答卷回應了這一問題。一年級共23名教師,其中有20名教師認為班上已基本適應一年級學習生活的學生占比在80%—90%,與家長調查的問卷反饋的數據基本一致。這說明教師們在工作中對班級學生觀察細致,并沒有忽視那些暫時不適應,需要特殊關注的學生。老師們提出多種具體提升這些孩子的適應性方法,如:和孩子交朋友,建立信任關系;帶孩子探索校園;多和孩子個別談話,與孩子父母溝通,家校配合;多帶孩子一起閱讀、一起活動、提高課堂的趣味性等等。
(二)生活適應性描述與分析
生活適應性調查涉及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包含午餐午休,排隊如廁、上學是否有哭鬧情緒(或行為)等。據家長問卷調查反饋來看,午餐、午休已基本適應的約占79.87%,逐漸適應中的約占18.14%,完全沒有適應的占1.99%。
午餐午休方面,絕大多數孩子已經適應。從家長答卷的描述中可知:孩子認為食堂飯菜好吃、守寢老師負責、小床很舒服、有空調等是孩子適應學校午餐午休的積極因素。針對個別家長反饋的個別菜里有辣椒、吃飯時間較短、孩子沒有午睡習慣或寢室內有同學吵鬧等等情況是孩子午餐午休不適應的重要因素,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學校后勤、班主任與家長多方面積極溝通,相互配合,根據學生家庭和個人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
值得一提的是,上學是否有哭鬧情緒(行為)是一年級新生適應學校生活的重要指標,它能較清晰的反映學生在心理方面對校園生活的適應程度。調查數據顯示,約90.33%的學生沒有出現哭鬧情緒(行為);約8.13%的孩子偶爾出現,哭鬧情緒(行為)逐漸好轉;約1.54%,7名學生開學兩周以來一直有哭鬧情緒(行為)。這表明一年級新生在生活適應方面整體表現良好,但存在需要學校管理層面和心理咨詢室介入的特殊情況。
結合問卷調查與教師訪談,筆者總結一年級新生開學前兩周出現哭鬧情緒或行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1)生理方面有明顯缺陷,如聽力障礙、弱視、智力水平明顯低于同齡兒童等;(2)父、母親的突然遠離,如孩子原本在父母身邊讀幼兒園,現在由祖輩帶來長沙讀書,寄養在長沙的親戚(如姨媽、叔伯等)家或周一至周五放托管,周末再回家等;(3)讀幼兒園期間經歷過非常不愉快的上學體驗,如被老師較嚴厲的懲罰或被同學較嚴重的傷害等;(4)身體不舒服或遭遇某些特殊事情,如生病感冒、被老師(家長)批評、同學關系處理不當、沒有完成某項作業或活動任務等。
一般來說,由第(3)、(4)項原因造成的上學哭鬧情緒(行為)在家長和老師的安撫下,隨著身體不適狀況或困難情境的消失會明顯好轉。問卷調查中8.13%,約37名學生的哭鬧情緒(行為)大致由此類原因引起,這類原因引起的學生哭鬧情緒(行為)在家長配合,教師引導下,短期內可以明顯改善甚至消失。而1.54%,約7名學生一直哭鬧的情緒(行為)主要由第(1)、(2)項原因造成,調查表明生理缺陷或父母遠離等原因引起的學生哭鬧情緒(行為)難以在短期內明顯改善。學生的持續性哭鬧給正副班主任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小學班級教師的配備決定了正副班主任無法時刻陪伴長期上課哭鬧、隨意走出教室的學生,急需學校心理咨詢老師介入,給孩子和家長做心理方面較專業的輔導。若在正副班主任和心理咨詢老師多方關注均無效的情況下,學校管理層應約談家長,結合老師們的記錄和學生家庭(個人)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調整措施。
總之,長沙市Z小學一年級新生生活適應性整體情況良好。學校在關注整體的同時亦持續關注個體,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進行跟蹤觀察和記錄,尋找學生不適應的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的引導方法,重視學生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健康發展。
(三)學習適應性描述與分析
問卷從教師、科目和作業三項考察孩子的學習適應性。能說出三位科任教師姓氏的占97.12%,沒有明確不喜歡的科目(項目)的孩子占85.18%。從家長答卷的描述中可見少數學生在完成作業方面存在某些問題,如不主動、速度慢、拖拉等。從數據分析可知,長沙市Z小學一年級新生學習適應整體良好,但仍有14.95%,約67名學生明確表示不喜歡某個科目或某項活動。通過家長問卷開放性答題可知,孩子會因為在某門課程中受到懲罰、老師特別嚴厲或學不會老師講的某項技能等產生退縮、反感的情緒,嚴重的會導致孩子對上學產生緊張情緒。
教師問卷也對學生在環境、生活與學習方面的適應性進行評估。大多數老師認為兒童最容易適應的是環境,而最難適應的是學習,學習方面的適應性要明顯低于環境和生活方面,這與家長問卷的反饋基本一致。家長與教師的問卷調查結果共同說明兒童在上課聽課、作業態度等學習相關的活動中更需要教師針對性的、有方法的引導。基于此,學校開發的繪本課程對一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方面到底有那些作用呢?筆者嘗試從家長和教師答卷反饋中找出一些線索。
三、與繪本課程相關的問題描述與分析
此次調查,家長問卷和教師問卷中都涉及對課程實施方面的內容。(詳見表一、表二)
綜合教師與家長反饋,筆者對課程實施初期的情況大致總結如下:
(一)繪本課程已在一年級各班全面實施并取得良好效果
家長對學校開設繪本課程以提高一年級孩子適應性的做法認可度高達94.25%,同時89.82%的家長與孩子互動課程內容,繪本成為家校共育的橋梁,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教育氛圍。有56.52%的教師經常使用課題組提供的資料給學生講故事或授課,86.96%的教師認為繪本課程的開設對自己的工作有幫助,這一點說明,即使部分老師自己沒有講繪本或者沒有用課題組提供的現有資料講繪本,但他仍能感受到身邊的學生由于繪本課程的開設而發生的改變,給自己的工作帶來了幫助。
(二)繪本課程在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特別是學習適應性方面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筆者通過對比2018年(2018年繪本課程資料尚在搜集整理中,未真正實施)和2019年(2019年繪本課程進入實施初期階段)的問卷調查發現:其一,在2018年家長問卷調查中,約110名孩子需要在家長反復提醒或督促下完成作業,更有孩子因為作業問題,睡覺太晚而導致早上不想起床,上學遲到等現象。而在2019年家長問卷調查中,僅有個別學生需要反復督促才能完成作業的情況,并出現大量家長反饋孩子喜歡閱讀,喜歡把課堂上老師是講的故事回家和爸爸媽媽分享的情況,甚至有孩子逐漸養成了閱讀繪本的好習慣;其二、在教師們對孩子不適應情況進行的開放性描述中,2018年問卷中教師的回答集中在學習方面,主要表現為:無規則意識,上課隨意走動或大聲喧嘩;上課不拿書,不拿筆,經常發呆;一上課就喝水,上廁所等。而2019年問卷中教師的回答均未涉及學習,大多描述的是孩子情緒管理上的問題,如:早上家長送來學校嚎啕大哭、由于頻繁換住處沒有安全感等,并未涉及學習方面。這充分說明,隨著繪本課程在學校的初步實施,可明顯看到學生在課堂紀律、聽課習慣、完成作業態度等方面整體的改善,這反映出繪本課程在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性,特別是學習適應性方面不可忽視的作用。
四、結語
通過問卷調查與分析可知:
第一,長沙市Z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性整體情況好,但存在明顯個體差異。學校在關注整體的同時亦持續關注個體,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進行跟蹤觀察和記錄,尋找學生不適應的原因并采取針對性的引導方法,重視學生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健康發展。
第二,一年級新生在環境、生活等方面的適應能力要明顯優于學習方面,隨著繪本課程在學校的初步實施,可明顯看到學生在課堂紀律、聽課習慣、完成作業態度等方面整體的改善,這反映出繪本課程在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性,特別是學習適應性方面不可忽視的作用。
第三,隨著繪本課程推進,教師和家長逐步認識到課外閱讀在兒童成長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在校致力班級圖書角的建設,家長在家注重親子閱讀交流。老師有目的、有組織的“教”是一方面,這是顯性課程,班級文化、教師家長言傳身教的“育”是另一方面,這是隱性課程。我們只有把顯性課程的“教”和隱性課程的“育”融為一體,一年級新生入學適應性繪本課程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課題項目: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協會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XJK17A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