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波
摘要:文物并非是離民眾很遙遠的缺乏生命的化石,它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文化生活幸福指數息息相關。隨著科技互聯網的發展,文物博物館和傳媒相結合,創新嘗試陳列展覽的方式,能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帶給受眾以獨特的觀看感受,提升文物資源服務力。本文基于此,從多個方面入手,對傳媒+文博的展覽新嘗試進行分析探究。
關鍵詞:傳媒;文博;陳列展覽
引言文物博物館是人類發展至今的文化結晶的展示,其肩負著展示自身文明并傳播文明的重擔,為豐富民眾文化素養,凸顯社會價值的重要方式。隨著科技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我國文博也應迎合發展步伐,對其陳列展覽設計進行優化,融入傳媒技術,賦予其新形式,以便于為受眾提供更新穎的服務。
一、強化陳列設計師“傳媒+文博”素養
文物博物館陳列設計、展覽效果等,皆和陳列設計師的理念、技術水平息息相關。在新時代下,陳列設計師應當有“傳媒+文博”素養,以此來優化自己的能力素養,創新設計方案,使文博陳列設計更上一層樓。設計師具有感性思維和理想思維,感性思維就是以博物館展覽為主體,文物展覽為核心,以藝術造型為手段,來對陳列展覽進行設計,凸顯獨特風格。理性思維則是指設計師通過對文物、傳媒的解讀,對展覽空間的計算,從而小心設想,大膽設計,讓文物的陳列充滿藝術美,并便于通過多種傳媒途徑來展示于大眾眼前。
二、立足文化角度,打造品牌IP
在過去,傳媒和文博缺乏關聯性,民眾只能去博物館參觀文物。而在信息快速發展的當下,傳媒和文博開始深度融合,雙方各自發揮其優勢,強強聯合,其陳列展覽進行新的嘗試[1]。在這一過程中,“傳媒+文博”可以從文化角度出發,打造品牌IP。例如,在“世界博物館日”四川成都為推進四川古蜀文明碳源,“文博天府”成都傳媒和文博資源聯手推出主題活動。根據“探秘天府”這一活動IP,開設同名“文博展覽”視頻欄目,并打造“成都文博地圖”、“網上博物館”IP,以及“博悟之旅”互動宣傳活動,各方力量聚合,打造品牌IP。其充分利用了傳媒優勢,創新文博展覽形式,觀眾不需要出門,也可以領略文物的魅力,從而凸顯天府文化的魅力。
三、創新新技術,豐富陳列展覽形式
在“傳媒+文博”的展覽新嘗試背景下,需要有創新技術作為支持,就國務院下達的文物工作指導意見,使收藏于博物館中的文物,陳列于廣闊大地的遺產等都活起來。對于民眾來說,博物館的吸引力來源于其陳列展示的文物[2]。對此,博物館可以應用新技術,如紅外感應、自動燈光照明、觸摸屏等,來渲染氣氛,還原歷史情境,讓民眾仿佛身處真實的歷史時空。在高科技的應用下,原本為歷史所塵封的文物,能夠重獲生命力,使民眾可觀、可讀、可觸、可悟。另外,博物館還可根據展品的背景來設置主題,以其內涵、色彩、大小、質地等來和燈光、底座、展柜相契合搭配,達成外觀和內涵的統一。在此基礎上,開拓傳媒渠道,利用宣傳視頻,官方網站,電視節目、自媒體第三方媒介等來宣傳展品信息,從而得到社會更廣泛的關注,充分發揮其潛移默化陶冶民眾文化情趣、素養的作用。
四、組織多彩活動,擴大影響輻射
“傳媒+文博”除了依靠引入注目的陳列展覽內容來吸引民眾觀看駐留外,還需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提升熱度。博物館可以和傳媒公司聯手,在其牽頭下,邀請著名的攝影師、文物解說團隊,來對博物館展品進行攝影解說,從而激發民眾對文物藝術的興趣,然后以精美的展覽折頁和報道來將展覽情況記錄下來。例如,成都傳播公司和博物館聯手開展的“全球野生動物攝影展”,展覽上和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聯手,講述野生動物和人類的重要聯系。其展覽是一種新的嘗試,不單單運用了燈箱燈片來進行展示,還有高校、博物館和傳媒公司的攜手合作支持。傳媒以其廣闊多渠道的交流、發生方式,使博物館展覽重新煥發活力,展覽品質更高,觀眾喜愛的更甚。基于“傳媒+文博”,博物館只有不斷創新活動和展覽主題,發掘展覽內涵,多樣展覽形式,才能使其影響力輻射越來越廣。
五、挖掘新思路,增加參與、體驗展覽內容
文物博物館想要充分依托傳媒來適應新時代發展,就應當考慮開發有參與感、體驗度的展覽內容,讓原本普通無奇的陳列展覽發生變化,在視覺上給予觀看者以美輪美奐之感。并且,觀者還能親身參與其中,了解展品背后歷史文化背景,豐富體驗感受。在網上平臺,也可以通過3D情境模擬來達到這種效果。例如,浙江博物館為了提升實體展覽的質量和效果,開發了基于WebGL 的3D 虛擬布展應用平臺,其能夠依據文物數字資源在網上進行展覽預布展,從而避免現實布展重復勞動,減少對文物的損害,減輕工作人員壓力。可以說,3D虛擬展覽,是未來博物館的發展新方向,也是“傳媒+文博”的一種方式,能給予觀者直觀形象體驗認知。就如相關專家所說,想要讓人類更深入明確的接受文化知識,最好的方式就是引導其參與到文物知識情境中,這種形式更有趣,其印象也更深刻[3]。
結語
總的來說,“傳媒+文博”的展覽新嘗試,能夠讓博物館文物資源活起來,讓其歷史故事走近民眾,潛移默化的熏陶民眾文化素養。通過強化陳列設計師素養,打造品牌IP,創新展覽新技術,組織多彩活動,以及增加參與、體驗展覽內容等方式,能讓這些歷史結晶文物穿越歷史,照進現實,點亮未來,在“傳媒+文博”的深度融合中,以融媒體傳播手段,傳播文化精髓,彰顯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立.傳媒+文博的展覽新嘗試[J].今古文創,2020(04):94-96.
[2]葉小勇.博物館展覽陳列的優化方法研究[J].知識文庫,2019(12):255+259.
[3]姝雯.當前博物館展覽陳列的改進路徑探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5(1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