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美
摘要:在音樂教學中,采用多感官聯動,讓學生獲得立體的音樂體驗,對于不同的音樂作品和施教群體有著不同的方法。教學《花之圓舞曲》一課,教師從通感教學策略的制定、通感學習方法的運用、通感活動情境的設定三個方面入手,旨在讓學生獲得綜合、立體的情感體驗,提升審美情趣,達成心智和諧。
關鍵詞:通感體驗;多感官調動;生成
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促進個體健康成長,涵養生命為重任,其教育與審美的功效,是通過一節節音樂課實現的。一節音樂課,如同一座座溝通兒童和音樂的橋梁,當學生全身心地參與教學活動時,這座橋梁即是通暢的。音樂是豐富多彩的,因而通達音樂的橋梁也是形式多樣的。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發現運用通感教學,可以讓學生獲得綜合、立體的情感體驗,提升審美情趣,達成心智和諧。而打通多個感官,采用靈活融通的教學手段,是構建真實、直接的音樂學習通道的有效方法。
采用多感官聯動,讓學生獲得立體的音樂體驗,對于不同的音樂作品和施教群體有著不同的方法。視聽、聽唱、聽動等多種感覺在綜合作用時,也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例如,人少版音樂四下《花之圓舞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音樂《胡桃夾子》中的選曲,是管弦樂演奏的。它有兩個不同的主題,結構是帶引子和尾聲的復三段體。整個作品優美流暢,富有圓舞曲旋轉的動感,是一首讓人百聽不厭的曲子。下文,筆者以《花之圓舞曲》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如何用多樣化的學習方法,為學生搭建通達音樂的橋梁。
一、制定通感教學策略:直通音樂本體,關注學習主體
通感教學,不是為了調動多種感官而調動,制定通感教學策略應從音樂本體的特點出發,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為目的。
如,《花之圓舞曲》的教學以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節奏、旋律、織體的變化所產生的美感,并由此讓學生產生聯想、與之共鳴為重點,其教學目標與策略可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學生能用聽、動、唱、舞等多種方式,體會《花之圓舞曲》中的美,感受圓舞曲特有的韻律、節拍,并獲得愉悅感。
學生知道《花之圓舞曲》的作者及簡要的創作背景;在聽賞中感受管弦樂合奏的演奏形式,能注意樂器音色、力度的變化,能結合旋律產生一定的聯想,并能用肢體動作表現出來。
感受圓號、弦樂器以及木管樂器單簧管、長笛的音色特點及表現力。
學生通過旋律活動加深對作品主題旋律的記憶;結合律動、舞蹈等方式熟悉和表現作品的段落變化;知道該作品共有三部分,第三部分為第一部分的再現,在師生、生生合作交流中,嘗試將之表現出來,并與他人分享。
該作品篇幅較長,且與學生生活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將調動學生的多個感官,提高教學效率,并把熟悉、理解作品,繼而在此基礎上體會作品的美感作為教學重點。
以此為思路,教學被設計成三個部分:(1)在較為完整的音樂中感受圓舞曲的特點,進而對第二樂段進行細致的欣賞;(2)在以舞會為情境的活動中,欣賞第一樂段,并了解作者與演奏形式;(3)分析作品的結構。
二、運用通感學習方法:突顯多樣性,有側重的多感官作用
學習方法多樣,是通感教學的重要特點,在不同的活動中,應側重不同的感官或感官組合。本課,主要的方法是聆聽,此外還要多次使用律動、圖譜、歌唱等,且對這些方法,每次使用的方式和側重點各有不同。
方法1:律動
體態律動主要是以身體運動來感知和再現所聽到的音樂,讓身體成為感知音樂的媒介。本課主要欣賞一首舞曲音樂,音樂旋律、節拍中含有的舞蹈韻律是該曲的明顯特征,也是本課讓學生感受的重點。因此讓學生在音樂中動起來,不僅僅是教學的手段,更是聽者的需求。但是,這樣的動容易走入兩種尷尬的境地:一種是將音樂課變成舞蹈課,大量的時間花在了舞蹈動作的教學上,而對音樂本體的欣賞則不足;另一種是不對學生進行動作指導,由學生自發地、即興地隨樂表演,結果極具美感的音樂課會淪為一場毫無美感與樂感的凌亂表演。那么,如何讓學生動得起來且動得有美感呢?
在實際教學中,可以看出,即使同是律動,其也有不一樣的表現形式。如在第二樂段的主題欣賞中,運用非常簡單的動作,就能表現出音樂節拍、旋律、情感、形象等特點。這時,關注的不應是學生的動作是否優美到位,而是動作能否表現出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而在教學第二樂段中的兩個主題時,學生可以邊聽音樂邊進行身體律動,以此實現初步感知。
方法2:圖譜
圖譜可以讓音樂可視化。本課在讓學生理解第一、二樂段不同的主題時,教師都用到了圖譜,但方式有所不同。前面的第二樂段以花朵的異同來表現,以視覺的刺激進行總結提煉,用簡單與直觀的方式揭示其第一主題再現反復的特點。后面的第一樂段主題則是以隨樂出現的不同顏色和走向的線條來表現的。但無論使用何種方式的圖譜,其學習過程都是聽覺、動覺、視覺共同作用的過程。相同工具的不同呈現方法,不僅彰顯了教師的教學智慧,更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方法3:歌唱
在欣賞教學中,歌唱是非常有效的活動。讓學生的嘴巴唱起來,比單純的聆聽更能讓其印象深刻。但不是所有的音樂都適合歌唱,比如這首《花之圓舞曲》,唱起來就非常困難。針對作品的特點,教師選擇了第二樂段的第二主題,并帶領學生視唱其主干音,也就是每小節的第一個音,此舉不僅能讓學生熟悉旋律,也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感知該主題的特殊韻律。
從以上三個手段的運用可以看出,在第二主題的教學中,通過簡單的律動、演唱等活動感知舞曲旋律、結構、韻律的特點,調動了學生的聽覺、視覺和動覺,學生的這些感覺相互交疊、相互影響,很好地實現了該段落“感知旋律、結構、韻律的特點”的教學目標。
三、創設通感活動情境:構建完整的審美體驗,豐富學習生成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筆者設計了“舞會”的情境,逐步引導學生關注音色的變化,并以此加深其對第一樂段音樂旋律的感知,然后再通過動作表演進一步熟悉音樂旋律,表達自己對音樂韻律的感受。可以說,合理的情境設定,為學生獲得完整的審美體驗提供了合適的舞臺,并給予其產生學習生成的空間。
如,第一樂段兩個主題的教學采用了邊聽音樂邊看圖譜,視聽結合的方式,這將無形的聲音變成了有形的圖像,此舉可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構建音樂的結構。學習中,學生非常自然地隨著圖譜的線條比劃了起來,實現了由視覺、聽覺、動覺的融合。
教師設定“舞會”情境,一來是想借助“舞會”加深學生對作品體裁和創作背景的理解。但實際上,“舞會”只是一個形式,在男女對舞、圓圈隊形的背后,其動作只是體態律動,這種體態律動簡單易學,誰都能跳,還能表現出音樂的韻律。也正因如此,在隨后的學生評價中,教師力求引導學生評價他人的動作表現是否與音樂契合,如:是否合拍?是否能表現音樂舒展、流暢的感覺等,而不關注誰的動作漂亮。從中可以看出,視、聽、動的全感官體驗,不是為體驗而體驗,而是在教師引導下圍繞學習重點進行綜合學習的過程。在最后的全員“舞會”中,可以看出學生的狀態同中存異,都能沉浸在音樂之中,且從其動作與神情可以看出他們的體驗與關注點是不同的,如有人陶醉在圓舞曲流動的韻律中;有人享受與他人一起跳舞的快樂;有人關注樂句、樂段結構的變化,力求及時做出反應等等。在通感的作用下,音樂體驗的多樣性在同一個情境中被最大限度地彰顯著。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出,調動學生的感官,手段與方法豐富多樣,如教學伊始,教師引導學生自由地隨樂表現花兒的綻放;又如在樂器音色的欣賞中,教師鼓勵學生用不同的動作和語言表現自己對樂器音色的感受;以及“舞會”活動中,在符合音樂韻律的前提下,對學生動作不予限制等等。通感體驗,既可以尊重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給予個體思考和表現的空間,又可以引導學生表現音樂應有的特點。正因如此,最后的表演呈現出了學生對作品的主觀感受。學生在完整聆聽作品的同時,通過全體參與的分工表演,加深了對舞曲結構的認識,每個學生都能在表演中表現出自己對音樂的感受,體會到音樂的美感。通感,可以讓音樂體驗的自主性、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學習的生成性以及審美體驗的整體性無痕地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