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線上交流成越來越頻繁,網絡語言成為人與人溝通的重要工具。本文從最近流行的網絡熱詞“太可了”出發,通過比較古今漢語中“可”字用法的差異探尋該網絡熱詞形成的原因,并進一步討論網絡語言在當今社會流行的原因以及未來發展前景。
關鍵詞:網絡語言;太可了;語義差異;發展
一、“可”的網絡用語
隨著電腦、手機的普及,網絡生活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網絡對語言的影響是很大的,就像對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的影響一樣,也影響著語言的構成,因此網絡語言應運而生。
網絡用語“我太可了”是對“我太可以了”的簡稱,出現于綜藝《中國有嘻哈》,用來表達個人意愿,后來在《康熙來了》中,主持人小S總是在評價帥哥時使用“我可以”表達喜愛之情,這種真性情的表達迅速在網上走紅,最后形成了現在網上人們常說的“我可”、“我可以”、“太可了”等多種句式。人們在網上使用的“可”有兩種意思,一是用于表達個人意愿或者對于某件事的準許,如“你覺得怎么樣?”“我覺得可”/“可”。二是用于表達對于某個人或事的喜愛和贊美,如“這個小姐姐長的太可了”。
二、“可”的古今含義
現代漢語中的“可”的用法和古代漢語中有所不同。
首先,詞性改變。古代漢語中“可”字經常用作動詞,可以直接使用,如:“涼曰不可,覆背善詈。”“制曰 :‘可。”。而在現代漢語中一般不用單獨的“可”字,表示許可時多用“可以、同意”等。“太可了”中單個“可”字是“可以”的省略,雖然從形式上看和古代漢語中“可”的用法相同,也用作回答某件事,但有其演變過程。
其次,義項消失。古代很多用法在現代漢語中逐漸消失。在古代漢語中的、“可”字可以表示“值得”、“適合”,而在現代漢語中人們一般不用單獨的“可”表示這些意義,而是把“可”作為構詞的詞綴使用,如“可靠、可悲”。古代漢語中“可”還有“痊愈”的意思,如“瘦得渾如削,百般醫療終難可”,但是這個義項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只在某些方言,比如在山西晉語榆次方言中有所保留,“我的病可了,能下床動彈了”。[[]]古代“可”可以做副詞,表示“大概、大約”或者“莫非,怕是”的意思,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三黍許”,而在現代漢語中,“可”作為副詞一般表示強調語氣,如“你可別擔心了、這可怎么辦才好”等。
再者,義項增加。現代漢語中的“可”能做連詞表轉折,相當于“可是”,如“我都解釋過來,可他還是不相信”,這和古代漢語中有區別,古代漢語中表示轉折一般使用“而、則、然、雖”等,而不用“可”。
三、網絡語“太可了”形成原因
通過比較“可”字的古今用法,我們可以發現,“可”的意義逐漸虛化,甚至成為了構詞語素。但是在最近的網絡熱詞“太可了”、“可”中,“可”字重新作為單獨的詞被網友使用,從形式上看,這和古代漢語中“可”的用法類似,實際上,這不是對古代用法的延續,而是由于網絡用語追求簡潔、經濟的原則下對“可以”省略之后的新用法。結合研究可知,網絡用語的形成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經濟性原則。語言追求經濟性,人們在交際的時候往往更傾向于用更少的語言單位表述同樣的事情。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可以在網上相對自由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由于網絡閱讀的碎片化和時效性,越是言簡意賅的文字越能吸引人們的注意,也越能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縮略是網絡詞語產生的重要方法之一,用盡量少的漢字來表達更多的意思,比如之前流行的“不明覺厲”(因為不明白所以覺得很厲害)以及最近的“爺青結”(爺的青春結束了)等,也有一些是用拼音首字母代替漢字,如“xswl”(笑死我了)、“plmm”(漂亮美眉)等,還有一部分是英文和漢字的結合,如“c位”(center 位)。本文所討論的流行語“太可了”就是在追求經濟性原則的情況下對“我太可以了”的縮略用法。
主觀因素。青少年是主要網絡用戶,相對自由的網絡環境為他們張揚個性提供了土壤,催生出大量標新立異的網絡用語。筆者認為青少年大量使用網絡語言有以下原因:首先,簡潔明了的網絡用語符合青少年的說話習慣,也符合線上交流的習慣,比如“no作no die”(不作死就不會死)、“2333”(哈哈哈哈)等。其次,網絡語言符合青少年的渴望獨立與自由的心理。新穎的網絡用語是青少年之間交流的語言,但是很多長輩卻并不理解,網絡用語類似于“行話”,成為他們交流的工具。青少年的從眾心理是另一原因。青少年處于懵懂時期,對于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他們總是樂于了解新事物。一旦某個詞語開始流行,大家都會競相使用,從而達到追趕潮流的目的。比如前幾年流行一時的“火星文”。
客觀因素。語言交際往往都有一定的交際環境,我們日常說話是在現實環境中進行的,但是網絡語言有著特殊的語言環境——互聯網,這必然和現實交流有所區別。網絡語言又稱“鍵盤語言”,語言交流使用的工具是鍵盤,為了輸入方便,人們盡可能使用簡潔的語言表達豐富的信息量,字數越少輸入時間越短,相對于文字輸入,字母和數字輸入更加快捷,因此網絡語言多使用縮略形式,經常使用首字母和數字諧音來代替漢字。由此可知,網絡語言發展到今天的情況并不是偶然的,這和社會客觀原因有密切的聯系。
四、網絡語言的前景
在當今這個全民“沖浪”的時代,網絡生活已經成為我們不和回避的一部分,我們每天都在進行線上交流,人們要辯證地對待網絡用語,不應過度依賴網絡用語,也不能一味排斥新的語言現象,要成為語言的使用者。
一方面,層出不窮的網絡新詞為現代漢語注入了生命力和個性,增強了語言的活力。從使用主體來說,網絡語言的產生使每個網民都能成為語言的創造者,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想法,甚至引領潮流。從語言本身來說,網絡語言的產生使漢語詞匯更加豐富,并且增強了漢語的幽默性和現代性。此外,網絡語言追求言簡意賅,這大大促進了漢語簡化的過程。另一方面,網絡語言因為形成過程不夠規范,使用主體不夠重視,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由于網絡環境相對自由,網絡語言發展空間較大,這在催生創新的同時也無形中放任一些不文明行為,許多網絡用語如“屌絲”“748”等帶有明顯的侮辱性和詛咒性,這些詞有規范的必要。從語言使用來說,“作為過度使用網絡流行語的產物,語言貧乏癥對人的語言意識和能力的影響不容小覷。”
因此,我們絲毫不能輕視網絡語言的規范。對網民來說,應該盡量選擇使用正能量的網絡語,不盲目跟風,提高文化內涵和知識素養,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和審美標準。對國家來說,要努力創造一個有利于健康文化傳播的上網環境。頻繁上網的以青少年群體居多,他們心智尚不成熟,容易被煽動和影響,因此國家要通過強有力的措施或者條款約束網絡行為,保證網絡安全,努力催生真正推動漢語發展的網絡語言。
五、結語
網絡語言產生雖然只有短短的近二十年,但是它對于人們的影響是巨大的,研究網絡熱詞的使用及其由來對于現代漢語未來的發展有重要意義。本文以2020年度網絡熱詞“我太可了”為出發點,研究“可”字古今使用的差異,以及該網絡用語形成的原因,進一步思考網絡用語的發展前景。在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語言往往能反映社會變化情況,研究網絡語言是我們了解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語言研究者不僅要研究語言,也要起到建議規范的作用,對于網絡語言使用中的不規范行為予以批評,促進現代漢語更加健康有序地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根元.網絡語言概說[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49-56.
[2]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333-335.
[3]常樂、鄧明.山西晉語榆次方言的“可”[J].語文研究,2019,(2):17-21.
[4]孫會黎.淺析網絡用語對漢語發展的影響[J].才智,2018,(14):230-232.
[5]吳媛媛.網絡環境下語言貧乏癥的病因及治療[J].人民論壇,2019,(12):230-231.
作者簡介:
王蕾(1996—),女,河南林州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