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彥喬
(北京交通大學,北京 100044)
在互動裝置藝術中,觀者在闡述和與作品發生連結時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特別是觀眾的參與方式和參與程度往往成為作品能否成功的關鍵,也是互動裝置作品帶來創新性的必備條件。通過對比分析不同互動裝置的交互模式及創作方式,結合自己所處的環境及社會現狀,并且提出一定前瞻性的思考和預測其未來發展的空間及潛力。
互動新媒體藝術的典型特征特性為連結性和互動性,此觀點在當代互動裝置作品中有非常好的體現。這種形式給創意的呈現以及人與作品的關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給創作者和體驗者都帶來了新的創作方式和思考空間。它可以把觀者與創作者創造的作品有效的連結起來,把觀者作為這個裝置藝術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讓觀者可以積極能動的融入到作品中去,充分發揮觀者的主觀能動性。
它所帶來的沉浸式互動裝置在數字媒體的發展角度來看其實說是一個新的表現方式,這種表現方式使它有別于傳統的表現媒介,得以脫離了實體進行藝術思想的傳達和交融。就藝術作品本身而言,繪畫要通過畫布和顏料來作為媒介才能夠存在,而這種數字化的展示手段不再使藝術思想的表達受限于物質與人的交流,表現方式得以變成另一種形式而存在。
Teamlab 為日本研究互動交互裝置的一個藝術團體。他們在世界各地均舉辦了各式各樣的展覽。展覽中涉及到多重感官交互體驗,在有限的室內空間中添加多種動作傳感器、紅外傳感器、喇叭、馬達、投影等交互裝置來給觀眾沉浸式的交互體驗。
在以往的藝術裝置中,大多是通過單一感官如視覺輸出從而獲得感知,但在Teamlab 所研究的這個藝術裝置中,它強調人機之間的關系以及受眾的廣泛性。如果沒有人的參與,這個作品將沒有目的和根據,也就喪失了作品展示的意義。
沉浸式互動裝置主要在大的互動空間如美術館、活動中心、展覽館展示并大部分從人所處的空間環境和多感知的方式進行人機交互的交互模型形式出現。這些作品通過傳感器、攝像頭等硬件來捕捉人體的感受器官(如臉部、眼神、語言、唇形、感覺、嗅覺、聽覺等)和動作(如站立、踩踏、下蹲、視覺等),并通過一些探測的裝置(如觸控、計算機識別、投影識別、攝像機識別等)與作品產生交互。而交互裝置以觀者可以感受到的(如光線、聲音、氣味、觸感等)形式反饋給受眾。
互動裝置藝術是一門新興的藝術發展門路[3],它可以更為充分地展現互動多媒體技術價值和作用。通過互動多媒體技術在裝置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為實用性功能發揮提供了技術載體,進一步拓展了裝置藝術作品價值展示途徑,促使新時期的裝置藝術作品具有更高的藝術美感和審美價值。
在裝置藝術設計中應用互動多媒體技術,根據設計需要結合光、電、信息和聲音元素,促使藝術形式逐漸多樣化發展,帶給觀眾獨特的視聽體驗。互動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裝置藝術設計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活力,人們可以真正地觸摸到和感受到作品,感受裝置藝術作品的實用性。相較于傳統裝置藝術作品,互動多媒體技術下的裝置藝術作品可以打破空間限制,帶給觀眾豐富多彩的畫面,作品更加生動、形象,加之在特定聲音的渲染下,激發觀眾想象力,產生無限的遐想,切身感受到裝置藝術設計的獨特魅力。
在裝置藝術設計中應用互動多媒體技術,通過敘事性表達方法,在創作者和觀眾之間建立一道情感紐帶,傳遞創作者作品創作理念,將人生感悟無形中揭露在觀眾面前。同時,也可以將裝置藝術設計作品功能敘事化表達,幫助人們深層次感受和理解藝術內涵。
以往觀眾欣賞藝術作品時,主要是從單向角度進行思考,往往是匆匆瀏覽,不得其內涵。互動裝置藝術通過互動功能來激發觀眾興趣,充分發揮觀眾的主觀能動性,切身感受裝置藝術設計內涵與價值,愿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感受,拉近作品和觀眾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