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崇農
(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后村鎮中心小學,山東 日照 276800)
邏輯思維能力是指學生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學生能通過一些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夠進行一系列思考活動。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策略有很多,這些方法可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使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夠有效進行問題的解答。但是,在針對性培養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能力培養和提升方法,這樣才能真正使小學生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本文將圍繞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從結合教材、鼓勵學生、因材施教三方面展開論述。
邏輯思維一直貫穿于整個小學數學教育中,所以想促進學生邏輯思維提高就要求教師在深度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習情況選擇合適教材、明確小學數學教學目標和精心設計好課堂教學方案。最后,讓學生逐步學會有理有據的思考問題,并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1】。
例如,在講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運算定律時,第一節課教師明確的教學目標是:讓同學們學會運用兩個數的加法交換律,會推出三個數相加的加法交換律,利用加法交換律解決數學問題。其次教師準備好題目,李叔叔準備騎車旅行一星期,周一上午騎了40Km,下午騎了56Km,李叔叔一共騎了多少?然后讓兩個同學進行回答。小明說:“40+56=96”,小紅說:“56+40=96”,兩個同學的回答都是正確的,那么根據這兩個同學的回答,就可以推出加法交換律:a+b=b+a。李叔叔周二早上又騎了42Km,那么現今為止,李叔叔一共騎了多少公里了?教師依舊讓兩位同學進行計算,小麗說:“(40+56)+42=138”,小明說:“40+(42+56)=138”,即周一的加上周二的或者周二早上的與周一早上的相加再加上周一下午的騎行數,計算出李叔叔的騎行總數。根據此可以推出加法結合律,(a+b)+c=a+(b+c),即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通過精心設計課堂講解的例題,讓同學們學會自己思考問題,推理公式,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
新課程改革后發生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收集掌握大量信息,這有利于課堂教學任務的開展,提高課堂質量。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圍繞知識點多提多問自己疑惑的題、不會解決的難題。通過這樣,能夠讓學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學的知識點上,使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在講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九課數學廣角-推理時,出現了一道推理題,學生感到困惑,不明白要從哪里下手解題,便向教師進行請教。這道題是這樣的,在下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 這四個數,并且每個數在每行、每列都只出現一次。A 是多少,B 是多少?學生在做的時候可以寫出A 的正確答案,但是推理B 的時候有問題。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推理出了A 的正確答案是4,然后慢慢推理方格中應該填寫的數字,讓同學聽懂這個思維推理的過程。A 所在的行出現了B 和2,列出現了1 和3,那么A 就只能是4,A 下面的那個空格就是2,A 是4,B 所在的那行已經出現了2 和4,那列出現了3,所以B 就是1。在做這道推理題的時候,先看哪一個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現了三個不同的數,這樣就能確定這個空格應填的數。

訓練與不訓練的效果截然不同,教師在每節課上應該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聯想和逆向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2】。因為,每個學生的知識理解程度是不同的,根據每個人的特點進行訓練才可以激發每個人的潛在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養成創造性思維品質。
例如,在講授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中20 以內的退位減法時,賣氣球的人手里有15 個氣球,賣了9 個,問還剩下幾個?10-9=1,1+5=6,還剩下6 個,或者9+6=15,15-9=6,計算的方法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行選擇,但是在計算的時候要學會聯想與逆向思維。根據這道題的計算方法同學們要學會利用它去解決類似的題目,教師根據同學們的掌握情況,合理選擇一些題目讓同學們進行訓練。接受能力好的同學教師可以讓他們做30 以內,40 以內,50 以內的退位減法,原理都基本相同,以此加強學生的計算能力、思維邏輯能力、聯想與逆向思維能力。
總結:學生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并且還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訓練才會取得較好效果。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時候,不僅要注意有計劃、有目的地去引導學生,讓學生初步了解思維的基本過程和基本形式,還要考驗學生的意志力,以此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度、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