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照豐,李雪晴,于斌武*
(1.恩施市太陽河鄉農業服務中心,湖北恩施 445000;2.恩施州農業農村局,湖北恩施 445000)
陽荷(Zingiber striolatumDiels),別名野姜、茗荷、陽霍,恩施人稱“洋荷”,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陽荷是一種藥食兩用的珍稀蔬菜[1],原產于我國南部,在湖北恩施山區種植歷史悠久,大多是房前屋后零星種植。陽荷含有多種氨基酸、蛋白質和豐富的纖維素,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陽荷屬一次栽培多年生長,一年可采收多次。經常食用陽荷,能強身健體、潤澤膚色、延緩衰老。陽荷全身都具有獨特的香味,根莖、枝葉、花果可以清腫解毒、祛風止痛、止咳平喘、化積健胃,尤其對治療糖尿病有良好的效果,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陽荷的嫩芽、莖、果實味道鮮美,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多種氨基酸以及膳食纖維,是名貴的“山珍”。春季可采其剛出土的嫩芽,涼拌或炒食,鮮香可口;夏季可采其紅色花苞,炒食或與辣椒制成泡菜,風味獨特;秋季可將其花鹽漬、醬腌或炒肉;冬季其地下根莖肥美味鮮,煎炒燉燒皆可。陽荷是野生蔬菜,經受過惡劣的環境磨煉,生命極強,基本無病蟲害。近年來,隨著陽荷深加工企業的引進,恩施州陽荷種植規模從2010 年1 000 hm2上升到近年來的3 000 hm2,面積逐年增加。陽荷腐爛病的發生也越來越嚴重,已嚴重影響到產業的快速發展[2]。為此,本課題組建立了陽荷腐爛病試驗示范基地,通過3 年的觀察試驗,初步掌握了陽荷腐爛病的發生規律和防治方法。
腐爛病是陽荷生產中常見的主要病害之一[3-5]。夏秋季節正值高溫時期,土壤濕度較大。陽荷密植通風不良,易發生腐爛病,且病害蔓延速度較快。病株葉成黃色,單株軟腐或連片枯死,地上莖桿和地下塊根同時腐爛,減產達80%以上,病害嚴重時會絕收。
陽荷腐爛病和辣椒疫病、甜瓜角斑病特征類似,基本癥狀是葉片、莖和根均受到危害。發病初期,一般先從葉尖開始感病,再蔓延到葉片,初發生時呈水漬狀黃褐色斑紋,葉鞘病斑不規則,邊緣病斑呈棕褐色,病健組織分界處見水漬狀。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病斑會沿葉脈快速向下擴展,使整個葉片失去光澤,之后內部組織會逐漸軟腐。縱切莖基部及根莖,可見維管束呈暗黃色或紅褐色,擠壓病部有白色菌膿溢出,且根部呈淺黃色或紅褐色腐爛狀。地上莖葉枯黃,葉片枯萎卷縮,直至全株枯死。地面莖因軟腐而倒伏,且會快速擴展,甚至會擴展到鄰近田塊[6-8]。莖根發病呈軟腐狀,有惡臭味。
據多年田間試驗觀察,陽荷腐爛病病菌可在根莖或土壤中越冬,能存活2~3 年。帶病菌種陽荷是主要病菌源,病菌可通過種子調運進行遠距離傳播,也可通過土壤和混有病原物未充分腐熟的肥料傳播。病菌多通過莖部傷口、自然孔口或氣流等感染植株。
陽荷腐爛病的發生和蔓延受溫度、濕度、土壤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病菌發育最適宜的溫度為25~33 ℃,33 ℃以上病害蔓延會較快,低于20 ℃病害蔓延相對較緩,15 ℃以下基本不發生腐爛病。一般溫度越高,病菌潛育期和病程就越短,病害蔓延越快。尤其是在高溫多雨、陰雨連綿、時晴時雨的天氣和土溫變化較大的情況下,腐爛病更易發生和蔓延。一般6 月下旬~7 月中旬為腐爛病的發病高峰期,因此發病季節若遇高溫高濕氣候,病菌將大量快速繁殖并隨雨水擴散,造成多次再侵染,可在較短時間內引起同一田塊植株普遍發病。氣溫較低、雨量較少,則發病相對較輕;而植株無遮蓋物、重施氮肥的田塊,則發病率較高,發病較重。
陽荷腐爛病防治難度較大,主要因為腐爛病病菌傳播途徑廣、侵染次數多、病發期較長。因此,在規?;a中,它主要以農業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通過有效切斷菌源傳播途徑,盡可能地減少病害的發生和擴展。根據腐爛病的發病規律和特點,主要采取科學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控措施。
3.1.1 選健康種
選擇健康的陽荷留種,能減少腐爛病的發生。一般選擇地上莖粗壯、根狀莖肥壯、葉片無病斑、分枝較多、色澤亮艷、無病蟲危害、無機械損傷,且有3 個以上眼芽的陽荷留種。能地上莖和根狀莖細小、干瘦以及肉質黑褐腐爛的陽荷不可留種。
3.1.2 科學選地
一般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松透氣、有機質含量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強、水源好、易排灌,且土壤呈中性或弱酸性的肥沃棕壤土,能夠減少陽荷腐爛病的發生[9]。低海拔區域,宜選擇地勢高燥、灌排便利的砂壤土種植,低洼地及不平坦區域不宜種植。低濕地種植需作高畦,高燥地種植需作低畦。
3.1.3 輪作換茬
陽荷種植地一般最少兩年輪作一次。深翻土壤30~35 cm,每667 m2均勻撒施150 kg 左右的生石灰。種植陽荷的前茬最好選用新茬或種植過玉米、小麥作物的地塊,也可采用陽荷果姜立體套種綠色高效栽培模式[10-11]。種過茄科、瓜類等作物并發生過腐爛病害的田塊不宜再種植陽荷。
3.1.4 遮陰栽培
陽荷為強喜陰植物,不耐高溫,也不耐強光,因此需要進行遮陰種植,適宜種植在海拔為800~1 200 m 的區域。遮陰可采取棚架覆蓋、地面覆草或與高桿作物(如玉米)套種等方式,減少光照強度,避免強光直射,為陽荷生長創造適宜的陰濕環境,也可選擇在經濟林下栽培[12]。
3.1.5 清除病株
陽荷再生能力較強,種植時一般為密植,單作時每667 m2種植5 500~6 000 株,套種時種植密度約4 000 株/667 m2,若發現有病株應及時割除;發現植株倒伏、莖桿斷裂或殘株,也應及時清出田外,深埋或集中燒毀,以免其他接觸性植株感染病害,造成大面積蔓延。若植株腐爛部位是莖桿或根莖結合部,需挖出根莖部分,連同莖桿葉一并清除出田外,并對空穴地土壤進行消毒處理,一般用生石灰消毒即可。
3.2.1 藥劑浸種
陽荷播種前應對種子進行消毒處理,殺滅種子中含有的病菌,方法是用生石灰水浸種25~30 min 后,取出在微弱太陽光下晾干備用,或用龍克菌30 g 兌水120 kg 浸種10~15 min 后,取出晾干。
3.2.2 藥劑防治
在陽荷腐爛病發病初期,每667 m2可用150~200 mg/kg 農用鏈霉素兌水80 kg 左右,向植株莖基從下至上均勻噴霧,每隔1 周左右噴1 次,連噴2~3 次。發病盛期每3~4 d 噴1 次,連續噴霧2~3 次,結合灌根,效果會更好。
多年試驗和大田生產觀察表明,陽荷腐爛病在山區種植地易發生,可控可治,預防為先。山區規?;N植陽荷,以林下遮陰、套種高桿作物、輪作換茬等方式為主,降低因氣候原因造成的腐爛病病害的發生率;加強陽荷種子的儲藏和管理,確保健康種子下地,降低病菌在土壤中的傳播;及時預防,減輕病害發生率和傳播率,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