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芝,劉奎成,周莉萍,朱麗梅,王淑霞,徐祥文,任艷云,馬井玉
(1.濟寧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山東濟寧 272031;2.金鄉縣農業局植保站,山東金鄉 272200;3.金鄉縣霄云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金鄉 272213)
近年來,濟寧地區發展蒜套種辣椒立體種植模式,實現了高產高效生產,目前濟寧及周邊地區大蒜套種辣椒的種植面積約13.5 萬hm2,該模式已成為濟寧地區農業特色產業之一,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辣椒種植面積的逐年擴大和連年重茬種植,濟寧地區辣椒疫病危害逐年加重,發病率達90%以上,部分地塊甚至絕收,嚴重影響了辣椒的產量和品質,經濟損失較大[1-2]。鑒于此,對濟寧地區大蒜套種辣椒模式下辣椒疫病的發生癥狀、發病規律進行了調查研究,并總結出了辣椒疫病的綜合防治技術。
田間調查時發現,濟寧地區的辣椒從苗期至成株期的各部位都有疫病發生,以成株期發病為主,病菌可侵染根、莖、葉和果。
苗期主要在根和莖基部發病,可使嫩莖基部出現似熱水燙傷狀、不定形的暗綠色水浸狀病斑,逐漸形成梭形大斑,病部軟腐,受害部位呈蜂腰狀褐色縊縮,幼苗枯萎死亡,幼苗也會因軟腐而倒伏,病勢發展迅速。
成株葉片染病時產生大塊水浸狀病斑,病斑大多為圓形或近圓形,初為暗綠色,后中央暗褐色,邊緣黃綠色,迅速擴大使葉片部分或大部分軟腐,干燥后病斑變成淡褐色并脫落。莖枝部受害產生水浸狀病斑,擴展后病斑長形黑褐色,可繞莖、枝一周,皮層軟化腐爛,使病部以上枝葉迅速凋萎,且易從病部折斷。果實感病一般多從果蒂部開始,病斑水浸狀暗綠色,逐漸向果面擴展,后變為褐色,引起果腐,當濕度大時,病部表面長出白色霉狀物,病果脫落或失水變成僵果[3-4]。
近幾年的調查發現,濟寧地區大蒜套種辣椒在辣椒盛果期以前發病部位主要集中在根莖部,盛果期以后,因植株封壟郁閉,通風透光差,濕度大,莖、桿、枝杈部位發病較多。
辣椒疫病(Phytophtora capsiciL.)屬鞭毛菌亞門疫霉屬真菌。菌絲絲狀,無隔,孢囊梗無色,絲狀,孢子囊頂生,單胞,卵圓形,厚垣孢子球形,厚壁,單胞,黃色。卵孢子球形,直徑約30 μm,但不多見。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土壤或病殘體中越冬,是來年病害的初侵染源,當溫濕度適宜時,越冬病菌經雨水或灌溉水傳播到根系或接近地表的莖部。病菌進入維管束到發病十分迅速,幾天后葉片、枝杈和果實即可感染致病,發病后形成發病中心或中心病株,病部產生大量的孢子囊,病菌主要借雨水或流水傳播,少量病菌可借風力、氣流進行傳播,在田間不斷反復再侵染,使病害迅速擴展蔓延,致使該病流行。
辣椒疫病是一種流行性很強的病害,條件適宜時,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流行成災。當氣溫在25~30 ℃,空氣濕度達85%以上時,極易發病;在7~8 月份高溫多雨,大雨過后天氣驟晴,或連陰雨天,易積水的地塊,或栽植過密、通氣性差的溫室栽培地均易發生,病害發生迅速,病菌2~3 d就可發生一代,所以疫病是一種發病周期短、流行速度快的毀滅性病害。
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灌水的方式、灌水量、灌水時間對辣椒疫病的發生都有很大影響。單水口大水漫灌,極易暴發流行,多水口小水淺灌發病輕,午間高溫灌水發病重于早、晚灌水;雨前、雨后、久旱猛灌大水,發病程度較重。
不同辣椒品種抗病性也有較大差異,一般甜椒類抗病性差,而辣椒類抗病性稍強。
連作地塊,特別是往年曾發病的地塊發病重;平畦栽培地塊重于起壟栽培地塊。其次,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土壤黏重、氮肥過多、定植過密、通風透光性差、管理粗放、雜草叢生的地塊,發病重。
對辣椒疫病要做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運用農業、化學等防治方法進行綜合防治。
4.1.1 選用抗性品種
適合濟寧地區栽培的抗辣椒病的品種有以下幾個:一是色素辣椒,如賽金塔、益都紅、濟寧紅等;二是單生朝天椒,如艷椒425、艷椒465、泰辣816、泰辣819 等品種,辣味濃,價格高,需要分次采收;三是簇生朝天椒,如滿山紅、天問二號、天問五號、高辣天宇等品種,主要做干制品。
4.1.2 清潔田園
及時清除田間病株和病殘體,減少病原菌的傳播與積累,拔秧后徹底清潔田園,深翻土地。發病初期,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帶出田外燒毀或深埋,不能將病株和病殘體隨意丟棄在田間和溝渠中,以減少病原菌數量。
4.1.3 科學灌水
高溫期間宜在早、晚或夜間澆水,避免在雨前、雨后和久旱后猛灌大水。嚴禁大水漫灌、串灌,灌后田間積水等。雨后及時排水,防止田間積水,降低田間相對濕度。
4.1.4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提高植株抗病性,基肥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為主,并增施磷鉀肥;追肥或沖施肥以復合肥為主,避免偏施氮肥,輔以生物肥及腐殖酸肥等,利于活化土壤,提高辣椒植株的抗疫病能力。
4.2.1 苗期發病的防治措施
首先要選用符合生產要求的優良辣椒品種,購買符合該品種特點的種性純正、籽粒飽滿、大小一致的種子,在晴天陽光下曬1~2 d,以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還可殺死種子表面的病菌,減少苗期病害的發生[5]。其次要進行種子處理。種子處理是培育壯苗的重要環節。一般有溫湯浸種和藥劑浸種兩種。溫湯浸種是將種子放入55 ℃熱水中不斷攪拌15 min 左右,使水溫降至30 ℃,繼續浸種4~6 h,然后沖洗干凈,同時結合浸種工作進行水選,除去不充實的種子。藥劑浸種是用溫水浸種4~6 h,然后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浸種20 min,或用10%磷酸三鈉或高錳酸鉀1 000 倍溶液浸泡20 min,然后洗凈催芽[6]。
此外,苗床育苗在撒種后可用亮盾10 mL 兌水1.5 kg 左右,一半藥噴淋在種子上,一半藥噴淋在種土上,可噴淋10~15 m2;噴施辣椒植寶素70~90 倍液或0.1%~0.2%磷酸二氫鉀,提高幼苗抗病能力,移栽前2~3 d,可用亮盾或阿米西達10 mL,兌水15~20 kg,噴淋苗床,可噴淋10~15 m2,然后帶藥移栽。
4.2.2 成株期發病的防治措施
疫病發生前,對植株莖基部和地表噴灑藥劑,防止疫病病菌侵染;發病初期,及時噴淋下部莖枝及莖基部,用50%氟嗎錳鋅1 000 倍液,或68%精甲霜·錳鋅800~1 000 倍液進行噴霧防治;也可用12.5%氟啶胺(福帥得)懸浮劑600~800 倍液,或12.5%韓樂寧可濕性粉劑1 000~1 200 倍液噴霧防治[7-8],也可噴施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或40%的乙磷鋁可濕性粉劑250 倍液,或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或64%的殺毒礬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每隔7~10 d 噴1 次,連續2~3 次,病害嚴重時隔5~7 d 噴1 次,連續2~3 次[9]。也可交替使用上述藥劑對地面、莖基部和枝葉噴霧。溫室棚內還可用45%百菌清煙劑,每667 m2每次用250~300 g,隔7~10 d施一次,連續2~3 次。嚴重發病時,可選用上述藥劑噴霧與灌根并舉。夏至后高溫季節澆水前,每667 m2施用96%硫酸銅3 kg,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