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碧, 冉啟玉, 田 元
(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 貴州 沿河 565300)
9香優139系銅仁鑫天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湖南糧安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銅仁市農業科教信息站用不育系9香A與恢復系R139配組育成的遲熟秈型三系雜交水稻新品種,2018年通過貴州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黔審稻20180001)。該品種具有粒長粒大、高產穩產、后期轉色好的特點。2019年沿河縣采取“旱育秧、規范栽、配方肥、綜合防”等組裝配套技術,在官舟、沙子、板場等10多個鄉鎮示范種植133.33余hm2,平均產量達678.1 kg/667m2,其中官舟鎮新寨村張國佐1 066.7 m2全田收割,產量達812.5 kg/667m2。為沿河各地推廣種植該品種提供技術服務,現介紹該品種特征特性與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該品種全生育期為152.4 d,與對照F優498相當。株高121.6 cm,株葉型較好,莖稈較堅韌;葉色綠,劍葉挺直;葉鞘、葉緣紫色。分蘗力中等,667 m2有效穗15.1萬。穗型較大,穗實粒數為155.5粒,結實率80.0%,千粒重30.7 g。粒型較長、粒重大,穎尖紫色、無芒、后期轉色好。
2017年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試,出糙率81.6%,精米率73.3%,整精米率60.3%,堊白粒率59%,堊白度13.2%,粒長7.3 mm,膠稠度42 mm,直鏈淀粉含量22.4%,透明度2級。食味鑒評77.7分。
經貴州省品種審定委員會通過自然與接種鑒定,稻瘟病抗性2016年綜合評價為“中感”,2017年綜合評價為“中抗”;耐冷性2016年表現為“較弱”,2017年表現為“弱”。
大田種植表現高產穩產。2016年貴州省區試遲熟F組初試平均產量639.49 kg/667m2,比對照F優498增產4.80%,達極顯著水平;2017年貴州省區試遲熟A組續試平均產量666.64 kg/667m2,比對照F優498增產4.21%,達極顯著水平。貴州省區試兩年平均產量653.07 kg/667m2,比對照F優498增產4.50%。2017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573.82 kg/667m2,比對照F優498增產11.37%,6個試點全部增產。
9香優139適宜在沿河縣中低海拔中遲熟稻區種植。但稻瘟病重發區要慎用。以選擇耕層深厚、肥力中上等、排灌方便、光照充足的稻田種植為宜[1]。
為保證9香優139穗分化期光溫條件處于最佳天氣時期,實現安全齊穗、避免秋風秋雨危害,根據沿河縣8月上中旬平均氣溫為24~28℃、連續降雨天氣少的氣候特點,要在清明前后的3月底至4月初播種。
育秧采用旱育保姆、無紡布覆蓋的旱育秧方式[2]。冬閑田采用小苗、早茬田采用中苗、晚茬田采用大苗移植[3]。
移栽前精細犁田整地,即耙即栽,薄水淺栽。栽插密度根據氣候、土壤肥力等因素確定。一般密度1.2萬窩/667m2左右,規格(33+20)cm×20 cm,實行東西向、寬窄行、拉繩定距規范移栽,窩栽2~3粒谷帶蘗秧[4]。
移栽時施足底肥,一般每667 m2施用農家肥1 200 kg、普鈣50 kg、鉀肥10~15 kg;在移栽后5~7 d施尿素15~20 kg/667 m2作分蘗肥;在抽穗前10 d前后視苗情補施適量穗肥,一般以鉀肥為主,尿素為輔。在幼穗分化7~8期(亮白肚)與抽穗50%左右時,分2次每667 m2用3%“九二0”乳油3 g+60%氯化鉀150 g對水均勻噴施稻莖上部,促抽穗整齊、結實率高、集中成熟。水漿管理上,特別要注意在分蘗夠苗時,及時適度曬田控苗,成熟期切記曬田過早[5]。
隨著國家“一控兩減三基本”的深入推進和人民對優質安全農產品的強烈需求,對病蟲草害的防治要使用綠色防控技術[6]。9香優139大田期主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稻飛虱、螟蟲等。稻瘟病在苗期、破口期、齊穗期用20%稻瘟酰胺懸浮劑、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等防治;稻飛虱在分蘗期、孕穗期用50%噻蟲嗪水分散粒劑、5%吡蟲啉乳油等防治;其他病蟲根據發生情況選用對口農藥防治挑治或兼治;雜草于栽秧后5 d左右用50%乙草胺乳油與追施的尿素混勻施用,施藥后要保持約3 cm的淺水達7 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