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同升, 苑芳周
(山東省莒縣洛河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山東 莒縣 276500)
沭河流域位于山東省東南部,發源于沂蒙山區的沂山南麓,流經沂水、莒縣、莒南、臨沭等縣經江蘇省新沂河入海,全長300 km。莒縣位于沭河流域上游,主要產糧區莒中平原為河流沖積土,主要種植制度為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作兩收,是山東省重要飼料糧生產基地之一。近年來,該流域在夏玉米種植技術上主要推廣了“一增四改”、機械單粒精播、適期收獲等措施,注重推廣機械化作業,堅持綠色生產理念,減少人工、水、肥、藥等生產要素投入,實現生態友好型生產。2018年該流域玉米總種植面積2.65萬hm2,單產約460 kg/667m2,總產量約18 308萬kg[1]。為提高該區域夏玉米機械化生產種植效率,介紹其技術要點如下。
沭河流域上游全年日照時數2 551.9 h,夏播玉米生育期內日照時數1 122.4 h,生育期內日照百分率平均56.2%[2],大于10℃的有效積溫4 081.5℃[3]。夏玉米機械化生產品種選擇應綜合考慮當地生育期內日照時數、有效積溫、管理水平等因素,選用生育期適宜、耐密植、抗倒伏、高產、穩產、抗逆性強、適宜機械化作業的品種。如登海605、鄭單958、青農11、天泰33號等品種;機械收割應選擇魯單2016、宇玉30、迪卡517等籽粒脫水快的品種。
適宜單粒精量播種的玉米種子要求純度≥98%,種子發芽率≥95%,凈度≥98%,含水量≤13%,需在種子包衣前進行精選。種子包衣劑要求使用殺蟲劑+殺菌劑,以有效預防地下害蟲及薊馬、蚜蟲、灰飛虱等苗期害蟲與根腐病、絲黑穗病和莖腐病等。如應選擇含有噻蟲嗪或吡蟲啉、咯菌腈、甲霜靈、種菌唑、滿適金等成分的種衣劑進行包衣。
夏玉米播種的前茬作物小麥收割,應選用帶有切碎及拋灑功能的聯合收割機械,確保切碎的麥秸均勻拋灑在麥田中;整秸拋灑的麥秸應使用打捆機打捆,實現廢物利用。嚴禁焚燒秸稈。夏玉米播種應選擇多功能、高精度、種肥同播的單粒精播機;土層板結或帶肥量大的地塊應選擇深松多層施肥玉米精量播種機。
沭河流域上游年平均降雨量890.1 mm,6—9月降水量689.3 mm,旬降水量達到37.1 mm以上則是雨季開始,小于37.1 mm則是雨季結束。多年觀測資料顯示,當地平均進入雨季時間是6月18日,最早進入雨季是6月1日,平均結束時間是9月11日,最晚是9月30日[4]。夏玉米播種期應避開雨季,防止芽澇。夏播玉米最佳播期為6月10—15日,適期晚播可減輕粗縮病的發生率。為充分利用光熱資源,提倡搶時播種。用玉米機械精播,要求小麥留茬≤20 cm,秸稈切碎長度≤10 cm。建議主要使用破茬深松免耕播種機,實現秸稈還田-機械精播-種肥深施一次完成。等行距播種時行距60 cm,播深3~5 cm,注重提高播種質量,機械走向不重復,防重播,隨時檢查播種溝,防下種口堵塞造成缺苗斷垅。機械播種密度要求比計劃密度提高10%。耐密型品種一般播種5 000株/667m2,大穗型播量3 800~4 500株/667m2。
沭河流域上游夏玉米播種期一般無雨,為保證苗全苗旺,特別是秸稈還田后機械播種的地塊,為達到土壤沉實,可及時澆灌蒙透水,有利于早出苗、出全苗、成苗壯。肥料施用主要采用一次性施足基肥、不追肥方式,以減少用工量,達到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新型玉米精播機具有深松多層施肥和定位施肥功能。采用一次性施足基肥的地塊應選用緩控釋肥,可以保證玉米全生育期均衡供應養分。種肥帶狀施用且距植株8~10 cm,防止肥料燒種、燒苗。
夏玉米播種后雜草的防除有苗前和苗后防除2種方式。苗前除草是在播種后,在土壤濕潤的前提下,選擇晴天上午10點前、下午4點后,用41%異丙草·莠去津復配劑200~250 mL/667m2噴霧。苗前除草效果較差的地塊,在雜草2~4葉期,用異丙草(含量21%)、莠去津復配劑(含量20%)200~250 mL/667m2+10%硝磺草酮可分散油懸浮劑100~130 mL/667m2噴霧,做到噴灑均勻不重不漏。
2.1.1 粗縮病 粗縮病是由灰飛虱傳播的病毒性病害,在夏玉米5~6片真葉即可顯示癥狀,9~10葉期矮化現象明顯,多數不能抽穗,減產嚴重。病株出現后應及時拔除病株,以減少傳染源,同時做好蟲媒灰飛虱的防治,噴藥從5片葉開始,連噴2~3遍,采用的藥劑有60%烯啶蟲胺6~8 g/667m2,5%啶蟲脒30~40 mL/667m2等。
2.1.2 褐斑病 夏玉米5~10葉期地力較低,長勢差的地塊易發此病,可在4~5葉期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 000倍或25%戊唑酮1 500倍進行葉面噴霧。
2.1.3 葉斑類 葉班類病害包括大斑病和小斑病,可在夏玉米3~4葉期和7~10葉期,各噴灑1次殺菌劑。選用30%苯丙·甲環唑9~12 g/667m2,30%戊唑·咪鮮胺1 000~2 000倍噴霧。
2.1.4 地老虎 采用敵百蟲拌炒香麥麩誘殺幼蟲。
2.1.5 粘蟲、甜菜夜蛾、棉鈴蟲 當發生粘蟲、甜菜夜蛾、棉鈴蟲時,可選用25%滅幼脲1 000倍或1%甲維鹽3 000倍或20%氯蟲苯甲酰胺10 mL/667m2等噴霧防治。
沭河上游流域玉米苗期時已進入雨季,個別年份進入雨季早,雨量大,為防止紅苗芽澇,應注意排水防澇。苗期雨大造成倒伏的幼苗,一般不需扶正,幼苗可自行矯正。
高產田出現弱苗要及時拔除,可為正常植株生長增加光熱條件,為缺苗形成補償。普通地塊不進行間苗,以減少人工投入。
高產地塊為滿足產量需求可在需肥臨界期的小喇叭口-大喇叭口期追施攻穗肥,一般施尿素18~27 kg/667m2、硫酸鉀14~19 kg/667m2。施肥深度10 cm,距植株約10 cm,溝施或穴施。普通地塊施用緩控釋肥后如不出現脫肥現象,可不追施穗肥。
玉米拔節到抽穗期,是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同時并進期,對水肥需求較多,該區濕熱同步極為明顯,一般年份此時期正處于雨季,降水極多,田間排水須順暢,以防內澇。個別年份遇旱,須及時澆水。
玉米穗期大小葉斑病、彎孢葉斑病、銹病、玉米螟、棉鈴蟲、甜菜夜蛾、黏蟲、蚜蟲、葉螨等病蟲害往往同時發生,在玉米大喇叭口至雌穗萎蔫期混合噴施1次殺蟲、殺菌劑,以達到防病治蟲的目的。
高產田因肥水過高,密度過大,往往有倒伏風險,在6~9葉期株高0.5~1 m時用種子商附贈的玉米伴侶(成分烯效唑、乙烯利復配劑)葉面噴灑,可以達到控制植株高度,增強根系,矮化莖稈,促進莖稈粗壯,降低穗位,增強抗倒能力的目的。使用化控劑嚴格按說明書使用,防止因用量過大造成植株過矮。密度正常、不徒長的田塊和山丘中低產地不宜噴灑植物生長調控劑。
進入粒期后營養生長逐漸停止,各器官功能逐漸衰退,此期管理重點是防止早衰,延長器官功能期,確保授粉完全,有充足的粒數,籽粒不敗育,防禿尖,并保證光合產物運轉通暢,灌漿時間長,千粒重高。授粉期如遇大雨等特殊天氣,應及時采取人工采粉授粉等輔助手段,提高授粉率,高產田和示范田可人工去雄和輔助授粉。
沭河流域上游有搶時早收的習慣,往往在蠟熟期收獲,減產嚴重。隨著氣候變暖,小麥播種期延后,玉米晚收不影響下茬小麥的播種,因此可在10月6—11日籽粒根部變黑,乳線消失收獲。使用聯合收割機作業,將秸稈打碎還田,推行秸稈青貯,達到過腹還田。適期收獲應大面積連片推進,提高聯合收割機工作效率。籽粒機收的玉米盡量在植株上干燥后收獲,降低籽粒破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