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順, 趙青青, 萬 潤, 李鳳娟
(1.貴陽市花溪區久安鄉農業服務中心, 貴州 貴陽 550025; 2.貴州師范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25; 3.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農業農村局, 貴州 貴陽 550025)
草地貪夜蛾又名秋粘蟲、偽粘蟲,隸屬鱗翅目夜蛾科,是一種廣泛分布于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雜食性害蟲。2016年以來,草地貪夜蛾已入侵到44個非洲國家以及亞洲的印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國[1]。2019年初草地貪夜蛾入侵我國云南,至5月底擴散到18個省(市、區)[2]。草地貪夜蛾作為外來入侵生物,在我國缺乏有效的天敵和自然生態控制,其種群數量可能會在短期內迅速增長,嚴重影響我國糧食生產安全。為我國草地貪夜蛾的防控提供參考,現將其種群檢測方法和防控措施介紹如下。
草地貪夜蛾具有寄主范圍寬、適生區域廣、增殖潛能強、擴散速度快和突發危害重的特征。草地貪夜蛾的寄主植物包括玉米、小麥、水稻、高粱、甘蔗以及棉花、甘藍、馬鈴薯、向日葵、香蕉等353種[3];歐洲、非洲大部分地區、大洋洲、亞洲部分地區均是其適生區,我國華中、華東、華南、西南地區東部、云南局部、陜西局部和臺灣局部等是其適生區[4];成蟲平均產卵量在1 500粒左右,最高時可產2 000粒卵[5];飛行能力強,實驗室24 h吊飛試驗顯示,個體飛行時間最長20.56 h,飛行距離最遠達62.98 km[6],自然條件下通過風攜可長距離遷飛,在適宜風速下單晚遷移距離可達幾百千米[7];對玉米、水稻等作物危害嚴重,尤其是高齡幼蟲期可造成葉片破爛狀、植株折伏,如2017年草地貪夜蛾估計在非洲12個國家造成玉米減產830萬~2 060萬t,潛在經濟損失24.81億~61.87億美元[4]。
2.1.1 燈誘 鱗翅目昆蟲多具有趨光性,白天草地貪夜蛾成蟲藏身于葉片背面、葉片基部的葉腋處,或地面上殘枝葉片處等。夜晚可在其危害的農田處設置測報燈,燈具安置處無高大建筑或樹木遮擋,以免影響燈誘的效果。成蟲誘測需逐日統計誘集數量,分別記錄雌蛾和雄蛾[1]。根據貴州玉米種植時間,建議4—10月開燈監測;草地貪夜蛾在冬玉米種植區可周年繁殖[8],有冬玉米種植的廣西、云南等地應全年開燈監測。
2.1.2 性誘 昆蟲性誘劑具有專一性,可用于監測和誘殺草地貪夜蛾。玉米生育期田間放置倒置漏斗式干式誘捕器或桶形誘捕器,高度距地面1 m左右或高于植物20 cm,誘芯放入誘捕器內,誘芯30 d更換1次,蟲量多時1~2 d調查1次,蟲量少時5 d調查1次。玉米苗期,3個誘捕器呈三角放置,相鄰間距大于50 m,距田邊大于5 m;成株期,將3個誘捕器直線放置于同一田埂,相鄰間距大于50 m,距田邊1 m左右。
苗期至灌漿期的玉米為草地貪夜蛾幼蟲主要取食寄主,應作為重點調查對象。自卵始盛期開始,5 d調查1次,直至幼蟲高齡期止。低齡幼蟲取食葉片的葉肉,剩下葉表皮而形成半透明薄膜狀“窗孔”。采用棋盤式W形5點取樣,每點查10株,間距視田塊大小而定,取樣點距田邊1 m以上,以避免邊際效應。3齡以上幼蟲喜好鉆蛀幼嫩玉米的心葉,或雄穗苞有危害狀后再調查葉片正反面、心葉、未抽出雄穗苞和果穗中幼蟲數量,記載有蟲株率和平均每株蟲量。
由于草地貪夜蛾2019年才入侵我國,目前國內對其化學防治的研究剛起步,尚無登記農藥可用。因此,借鑒國外防治經驗和登記藥劑,對我國草地貪夜蛾應急防控有著重要意義。室內研究表明,15%唑蟲酰胺SC、25 g/L溴氰菊酯EC、20%甲氰菊酯EC、20%呋蟲胺SC、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EC等對草地貪夜蛾卵具有較高的殺卵活性;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ME、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EC、6%乙基多殺菌素SC、75%乙酰甲胺磷SP、20%甲氰菊酯EC等對草地貪夜蛾2齡幼蟲具有較強的殺蟲活性[9]。由于草地貪夜蛾高齡幼蟲常在玉米輪生葉內藏匿取食危害,因此應在幼蟲3齡前噴灑農藥,重點噴灑玉米心葉、雄穗和雌穗等部位[10]。
種植抗性或耐受性強的玉米品種、保持土壤肥力和水分充足、加強田間管理等以提高玉米對草地貪夜蛾的抗性和耐受性。適期早播,使其幼蟲期與玉米苗期至抽雄吐絲期錯開;避免交錯種植,以防止持續為其提供理想的寄主植物(即玉米幼株)[9]。同一地區或有一定種植規模的可種植多個品種玉米,或間作或輪作吸引草地貪夜蛾天敵的其他植物。
生物農藥是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和對害蟲實施綠色防控的重要手段。室內研究表明,抗生素類殺蟲劑10%多殺霉素WG、25 g/L多殺霉素ME和1.5%阿維菌素UL,微生物殺蟲劑80億孢子/g球孢白僵菌OF、8 000 IU/μL蘇云金桿菌SC等對草地貪夜蛾2齡幼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10]。此外,草地貪夜蛾的天敵種類多,據不完全統計,世界范圍內草地貪夜蛾上有寄生蜂10科121種,寄生蠅4科66種,以及包括瓢蟲科、球螋科、步甲科、長蝽科、花蝽科、獵蝽科、姬蝽科、蝽科在內的多種捕食性昆蟲[2]。因此,對草地貪夜蛾天敵進行調查研究,并篩選出最有效的天敵種類,開展人工大規模飼養、繁殖與釋放試驗研究,將研究結果應用于生產,使其天敵資源為我國草地貪夜蛾的防治發揮作用。
草地貪夜蛾2019年入侵我國,目前我國已整理出草地貪夜蛾成蟲、幼蟲的種群監測方法,對其種群動態監測、監測預報提供了技術支撐;總結出化學防治、農業防治、生物防治方法,對我國草地貪夜蛾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草地貪夜蛾作為一種新的入侵害蟲,其危害、生物生態學基礎研究以及防控技術等還有待深入研究。草地貪夜蛾防治工作需要政府主導,各地區各部門要協同合作建立應急用藥試驗示范區,對廣大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開展技術培訓,面向生產實際開展應急用藥技術指導,針對不同區域開展施藥技術模式研究與推廣應用[11]。做好蟲情監測調查,準確掌握其群體數量、發生動態及危害程度,及時預警,堅持“防早治小”策略,做到早發現、早防治、統防統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