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濤, 黃 萍, 邱美萍
(1.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00; 2.廣東省汕尾市氣象局, 廣東 汕尾 516600; 3.汕尾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 廣東 汕尾 516600)
2020年3月12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米鋒表示,總體上,我國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新增發病數在持續下降,疫情總體保持在較低水平。4月8日0時起,武漢全面解封,意味著“后疫情時代”已經到來。“后疫情時代”是針對新冠疫情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定義,狹義上可以簡單理解為從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時起一直到新冠肺炎疫苗發明并廣泛用于社會或者新冠病毒徹底消失這個時間段;廣義上可以理解為經過抗擊新冠疫情的歷程后,轉入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人類全面反思,社會進入恢復期。后疫情時代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使社會公眾對健康和安全的關注度整體提高,也讓建設韌性城鄉變得更加重要而緊迫,同時,復工復產需要集結更多力量支持,這一切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也在發生變化,對氣象服務工作提出了諸多新要求。為促進汕尾市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后疫情時代的氣象服務需求,對后疫情時代氣象服務的需求變化和當前汕尾氣象服務高質量發展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并提出發展優化策略。
新冠疫情暴發,各種疫情信息來源、傳播渠道多樣,鋪天蓋地,社會公眾極易陷入信息黑洞,加劇了普通民眾對權威媒體的依賴。氣象部門承擔建設的預警發布系統是突發事件應急體系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是各級政府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撐[1]。必須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第一時間發布突發事件預警權威信息,滿足公眾信息需求,回應社會關切,占領輿論引導制高點。
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與2003年SARS疫情具有相似性,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把天氣回暖看作是SARS消失的原因之一,因此,新冠病毒與氣溫的關系也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引發熱議。研究表明,天氣、氣候和大氣環境可以通過各種直接、間接途徑和復雜機制影響人類健康。2019年12月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報告強調了氣候變化對健康產生的負面影響。無論是社會公眾,還是衛生防疫部門對健康氣象服務的需求變得尤為迫切。
新冠疫情的發生與買賣、食用野生動物有關,警醒社會公眾重新審視和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曉華指出,此次疫情既是一個公共衛生事件,又是一次生態危機[2]。氣候是影響自然生態系統的活躍因素,是自然生態系統狀況的綜合反映,生態安全與氣象具有很高的關聯度,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破壞和極端氣候事件將影響生態類型分布和生物多樣性[3]。生態環境氣象服務可以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基礎性保障,為生態保護和修復提供科學依據,政府管理部門、社會公眾以及新聞媒體對生態環境氣象服務關注程度會越來越高。
氣象工作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產生活,后疫情時代,生產生活秩序逐步恢復,農業、交通、旅游[4]、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對專業氣象服務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氣象部門要把握好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點,從氣象專業角度有針對性地對農業等行業復工復產給予指導,更好應對不良天氣對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造成疊加影響。
2018年新一輪國家機構改革中,新組建應急管理部,把13項與應急響應有關的職能進行整合和優化,“大應急”體系藍圖邁出堅實一步,這是貫徹落實“國家總體安全觀”的重要體現,而氣象防災減災的職能并未發生根本變化,氣象監測預報預警作為“第一道防線”,在國家綜合防災減災體制改革過程中面臨著更高要求、更大責任[5]。2019年1月23日汕尾市應急管理局正式掛牌,汕尾市氣象部門與應急部門仍處于磨合期,信息溝通不夠順暢,部門協作聯動有待改善。
在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下,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呈多發重發趨勢,孕災環境更加脆弱敏感,致災因子更加錯綜復雜,城鄉脆弱性和氣象災害衍生性使綜合防災減災難度增大、廣度擴大、深度加大。2020年3月31日汕尾進入汛期,災情、疫情疊加風險加大,各類突發事件的關聯性、耦合性越來越強,復合型災害場景和跨域突發事件等為應急管理體系的適應性提出更高要求[6],綜合氣象防災減災面臨多重問題與挑戰。
在疫情防控期間,象輯知源(武漢)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墨跡風云科技公司等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積極為政府、社會抗擊疫情提供服務,體現了專業氣象服務產品越來越精細的發展趨勢。而目前汕尾市專業氣象服務尚處于起步階段,公益性氣象服務產品與市場化氣象服務產品界限及關系尚未理清,專業服務氣象信息內容比較寬泛,科技含量不高,有針對性的建議比較粗淺,服務領域不夠寬廣。
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是氣象工作的戰略定位,后疫情時代,對氣象防災減災、趨利避害,倡導更科學、更美好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對標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要求,堅持問題倒逼,需求引領,以氣象力量推進復工復產、提升綜合應急治理能力、持續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第一,以質量管理為核心,結合災害易發點、重要服務點,綜合考慮與電力鐵塔、變電站等的設施共建,水利、生態環境等部門的資源共享,提高自動氣象觀測站建設密度,合理調整優化布局,強化觀測設備管理維護,提高觀測數據質量。第二,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關口前移,緊扣責任鏈條,主動深化多部門災害風險隱患、災情等動態信息共享與應急聯動,提升氣象災害鏈綜合監測預警能力。第三,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綜合防災減災救災和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重要講話精神,擦亮“汕尾天氣”微信、微博、今日頭條號等自有媒體服務品牌,打通“報、網、端、微、屏”各種社會媒體資源,形成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全媒體傳播矩陣。
第一,推動氣象與衛生、環保部門、科研院校建立常態長效信息合作、應急聯動機制。第二,組建相關領域專家團隊,多學科多技術融合開展科研攻關,深入研究氣象因子數據與公共衛生、行業數據的交匯分析,推進氣象大數據、健康大數據共享整合,研發健康氣象服務產品。第三,推進“氣象+健康”科研與氣象科普有效連接,加大健康氣象公眾科普宣傳,提升健康氣象服務傳播能力與社會效益。
第一,充分利用氣象部門垂直管理體制優勢[7],緊跟廣東省氣象局頂層設計,因地制宜挖掘汕尾全域氣象資源,創建生態氣候標志品牌。第二,發揮氣象部門科技優勢,推進氣象服務汕尾“五城聯創”建設,強化與自然生態安全、人居環境治理、綠色產業發展相關的氣象實時監測、動態評估、風險預警、科學修復和依法監管能力。第三,進一步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加強人影標準化作業點建設,發揮人工影響天氣生態修復增雨添綠作用。
第一,面向區域特色、發展目標,確立本地重點特色專業氣象服務領域,下沉一線摸清需求定位,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開展有針對性的專業氣象服務。第二,按照“產品上移,服務下移,集約高效,融合發展”原則,推進省市縣聯動,建設專業氣象服務“超市”,開設私人訂制套餐,組建各專業氣象服務團隊,發揮“店小二”式服務職能。第三,探索氣象部門為主導,多元氣象服務供給主體協同發展機制[8],擴大專業氣象服務有效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