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
(江西財經大學國際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我國的扶貧工作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這30多年間我國的扶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貧困面積大幅減少、貧困人口大幅下降。但為做到脫真貧、防返貧,并為后續新階段的扶貧工作提出新建議,我們還需要對貧困進行更精準的分析、對扶貧成效進行更全面的評估。
然而,現行的貧困判別標準,即以家庭人均收入水平是否低于貧困線標準來判定某一家庭是否處在反貧困政策的扶持范圍內,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村民的其他層面需求。為徹底解決現實貧困問題、精準評價扶貧成效,亟需制定更加精準化的貧困評價標準,設置多樣化的指標。
在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并提出五大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并且扶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之間存在互補關系——“以脫貧攻堅成果為鄉村振興打牢基礎,以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成效”。
1.1.1 立足鄉村振興戰略構建評價體系——順應國情
建立了符合鄉村振興戰略順應國家發展國情的多維貧困測量模型:本文應用多維貧困理論,結合洋溪鎮貧困現實,建立了適合該地區貧困現實的多維貧困評估模型,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1.1.2 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實際出發
數據收集上,自己設計調查表,入戶調查訪談,不斷通過理論分析,結合調查,發現問題,提出建議。問題、數據、建議都來源于現實,解決了現實問題。
本課題小組采用“理論研究——指標體系的建立——預調查——實地調研——指標降維——指標權重的確定——多維度貧困程度測度——扶貧成效評估——結論建議”的思路方法來開展研究。
首先在理論層面研究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兩個戰略政策,確定扶貧成效評估的切入點以及方向并初步構建預選指標體系和模型。
與此同時,本課題小組在江西省萬安縣潞田鎮寨下村、九江市華林鎮共同村、瑞金市沙洲壩鎮沙洲壩村、瑞金市云石山鄉豐垅村、河南省永城市陳集鎮陳集村、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開展預調查,收集樣本以及各種所需數據,將實地調研反饋到指標與模型建立的工作中,進行指標的篩選和模型的預模擬及調整,兩方面工作相互調整、適應。
然后展開在吉安市安??h洋溪鎮大規模實地調研,獲取268戶貧困戶2014—2018年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確定主要指標、采用專家打分法計算多維度貧困測度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主觀權重,采用熵值法計算多維度貧困測度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客觀權重。采用熵值法與專家打分法相結合的組合賦權法獲得最終權重。
采用基于馬氏距離的TOPSIS綜合評價模型,獲得各貧困戶的貧困度和各村的2014—2018年貧困程度以及每年的扶貧成效分析。最后采用MPI模型計算各個指標維度對于貧困的貢獻率,進而對扶貧工作提供更加準確的建議。
本次研究主要目的是從鄉村振興這個視角下分析致貧根本原因,從而因地制宜提出扶貧創新政策建議。具體思路及落實情況如下:
2.2.1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多維度貧困程度測度
為評估多維度扶貧成效,必須先進行多維度貧困程度測度。首先,以貧困戶為基本單位,度量各個貧困戶的貧困程度。接著,通過求取各個村的貧困戶貧困程度的平均值,得到各個貧困村的貧困程度。最后計算各村的貧困程度的減少量,得到各村的扶貧成效值?;卩l村振興戰略的多維度貧困程度測度,實現貧困戶、貧困村的多維度貧困精準識別,為扶貧成效評估打下堅實的基礎。
2.2.2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多維度扶貧成效評估模型建立
根據對以往的有關扶貧成效的文獻和相關資料的閱讀,本課題小組發現現存的評估方法具有評估指標角度過少、考核標準單一等不足。因此基于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研究,將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大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弊鳛橐患壴u價指標,結合現今理論和政策,篩選出24個二級指標,提出一個更加全面完整的貧困評估模型。
2.2.3 全時段、多維度度量扶貧成效
經過大量的文獻查閱和向有關研究方向的專家請教,本課題小組參考了習主席在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五個維度,并經過對指標進行謹慎的篩選后,建立了基于馬氏距離的TOPSIS的多維度動態的扶貧效果檢測模型。這種模型,不僅僅是以某一個固定的數或線來對扶貧的效果進行評估,而是從長期進行更加合理和準確的全時段、多維度動態的考量。
由上面的論述知道,現有的貧困評判標準無法對扶貧的真實成效有著精準的評估,不利于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而采用新模型下的綜合指標評估體系能夠更為全面而精準地反映貧困的真實情況。通過模型計算2014—2018年九個貧困村的多維貧困綜合得分,一方面可以考察這九個貧困村在這五年間的多維貧困演變趨勢,另一方面,通過計算各村貧困程度的變化值,可以考察這五年間九個村的扶貧成效。
2014—2018年,九個貧困村的平均多維貧困綜合得分從0.722下降0.599,總體下降比率為17%,表明四年間這幾個貧困村的貧困狀況呈現緩和趨勢,扶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貧困村的平均得分從0.758下降到0.660,總體下降比率為12.9%,非貧困村的平均得分0.703從下降到0.650,總體下降比率為19%,這說明扶貧工作在非貧困村的成效要好于貧困村。也側面反映出非貧困村的扶貧難度低于貧困村,貧困村復貧的風險也比非貧困村高。因此,政府應在扶貧資金、扶貧工作隊伍精力等方面向貧困村傾斜,從而統籌兼顧貧困村與非貧困村的扶貧工作。
此外,我們還可以算出各指標維度的貧困度5年間的平均增長率,以此作為扶貧成效度量指標(部分缺失數據已采用數值模擬方法進行補漏),而采用過去的指標,僅僅依據收入的高低作為評判標準,同時也難以度量村落扶貧工作在收入之外指標上的進步,對于趨勢的分析精準度遠遠不如我們的模型。采用TOPSIS方法分析扶貧效果的分析。
結果顯示,洋溪鎮這五年間產業興旺維度的扶貧效果最好,這正好符合國家政策事實。實地調研得知,安福縣通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依托農業結構調整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發展井岡蜜柚、綠色水稻、高產油茶、有機蔬菜、烤煙、龍腦樟、特色竹木、特色中藥材等八大富民產業,選擇2~3個富民產業作為扶貧主導產業進行培育,切實增強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實現產業脫貧,因而產業興旺維度的扶貧效果顯著。
依據數據分析,發現洋溪鎮貧困發生率最高的維度是教育程度,為29.8%。因此,教育致貧致貧是該鎮多數村落致貧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農業勞動生產率、醫療、生活等方面也依然值得被關注。扶貧應該從娃娃抓起,防止“貧二代”的出現,對于教育應該予以重視。根據我們的調研和觀察,貧困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由于農村教育資源匱乏;二是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發達城市的轉移導致了部分家庭農業勞動生產率的低下;三是由于部分農村家庭家長觀念落后,讀書無用論根深蒂固。
4.2.1 建立長效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首先要建立面向農村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洋溪鎮中,貧困人口中有相當一部份是傷殘病貧困人員,他們無勞動能力,通過扶貧開發很難脫貧,只有納入社會救助范圍。其次,有關部門要增加在洋溪鎮的公共衛生支出,建立農村醫療救助制度,防止農戶因病返貧和因貧失醫。
4.2.2 夯實產業扶貧機制
發展產業是帶領貧困戶走出困境的最根本辦法,沒有產業發展的扶貧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洋溪鎮要根據當地的地域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的優勢產業,進而提高農業現代化,增加就業增加收入。洋溪鎮店背村的煙草農業示范基地的建立,是成功的范例,值得推廣與發揚。在店背村,政府投資建設現代煙草農業示范基地面積近1500畝,投入達2000多萬元;先后實施了牌頭村、田里村等煙水配套工程,每個工程投入都在300多萬元以上。煙農土地產出畝均增收3000元左右,村級集體經濟年增收5~20萬元不等,鎮財政年收入近300余萬元,烤煙產業真正成為了富民、富村、富鎮的產業。村內農戶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面貌日新月異。這離不開村內特色產業的發展。因此,要想脫貧致富,離不開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