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朝梅, 令狐昌平, 陸紫薇
(1.貴州省龍里縣氣象局, 貴州 龍里 522730; 2.貴州省農村綜合經濟信息中心, 貴州 貴陽 550081)
隨著我國農業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已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的重要組織形式和場所,也是聯結生產和消費的關鍵環節[1],更承擔了農產品市場價格形成的重要功能。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背景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健康發展愈發重要,也需要完善的市場信息作為引導。當前,我國加速推進農業信息化,特別是農產品市場價格信息監測得到進一步重視,而農產品市場價格數據采集是開展農產品市場價格監測和分析的基礎。為此,筆者結合自身參與農產品批發價格數據采集工作實踐,分析了農產品批發價格監測的意義及制約農產品批發價格數據采集質量的主要因素,提出實現數據采集質量控制的措施,以期為改進農產品批發價格數據采集工作提供參考。
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商品交易規模大,完成交易的時間短,迅速實現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讓渡[2],因而使農產品批發價格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農產品的商品價值和市場供求狀況,成為農產品市場的基礎價格,在農產品市場中發揮價格導向作用。因此,監測農產品批發價格,可以為政府部門制定農產品市場和產業政策,以及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進行生產經營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批發環節是農產品流通的核心,銜接生產和消費。從價格傳導機制看,農產品批發價格波動對農產品生產價格和零售價格的影響顯著,進而影響農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開展農產品批發價格監測,對于建立合理的農產品價格機制,進而完善農產品流通環節利益分配機制具有重要意義[3],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生產者收益,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同時,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保障和改善民生。
通過開展農產品批發價格監測,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化建設,有利于提高農產品批發市場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4],促進農產品批發市場良性發展,更好發揮其在農產品流通體系中的價格形成和信息傳導功能,提升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水平。
數據采集工作實踐中發現,由于數據采集主要依靠人工進行,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在規范性上存在不足。一是在監測對象的選擇上,對于不同農產品,部分信息員忽略市場流通量最大,或是部分常見農產品;對于同一農產品,只采集最高或最低價格。二是在采集方式上,采集時間不統一,有的上午采集,有的下午采集。數據采集不規范,存在一定隨意性,影響價格數據質量和分析價值,甚至出現某種農產品批發價格長期保持不變的監測結果,不符合農產品批發價格的實際情況,對農產品批發價格監測分析帶來不利影響。
除主觀人為因素影響外,農產品批發價格客觀上復雜的形成機制,對其數據采集工作同樣具有較大影響。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商品供求關系集中,競爭因素較強[2],使農產品批發交易的實際成交價格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商品生產和物流成本、商品品質、市場中同一商品或替代商品的供應狀況、買方購買量、買賣雙方對商品和市場信息的了解程度等,其是買賣雙方交易博弈的結果。因此,與明碼標價、公開透明的農產品零售價格相比,農產品批發價格變動頻繁,增加了數據采集難度,對數據采集渠道和采集工作人員能力提出了客觀要求。實踐中,數據采集渠道包括市場管理方、農產品批發商和社會人員,其中,批發商主要對其經營的農產品價格比較了解;市場管理方主要對其進行檢測的農產品價格比較了解;社會人員則對農產品價格了解不夠深入,導致不同渠道采集的數據存在較大差異,影響數據分析。
從貴州省實際情況看,農產品批發價格數據采集點主要分布在各市州中心城市及與相鄰省份連接的邊界縣和各大產業基地,對象以大宗農產品為主,含全省重點發展的十二大農產品。若需滿足全省開展農產品批發價格監測的要求,數據采集需要有效的技術手段作為支撐,但目前相應的采集技術手段落后。實踐中發現,很多批發商采用人工方式進行交易記錄,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對包括商品價格在內的各類市場信息進行自動化、規范化、智能化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整體上看,批發市場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市場主體對市場信息化的重視程度不夠,應用信息技術的條件和能力也不足,難以對各類市場信息實現有效的搜集和利用。同時,政府牽頭實施的部分市場信息化項目在完成后又存在缺乏管理維護的問題[5],并未發揮持續性成效。
圍繞建立一支穩定且能動態調整的信息員隊伍,在信息員選擇上,側重了解市場行情的市場管理方和經銷商戶,淘汰對信息化手段運用不熟、不適應價格數據采集工作的人員。在人員管理上,強化工作績效考核,建立信息員工作獎懲制度,實行信息員考核末尾淘汰制,實現人員動態管理。在人員工作能力培養上,靈活運用遠程網絡教育與現場培訓等方式,圍繞數據采集規范和常見問題、市場信息調查分析等方面內容,定期對信息員加大培訓,提升專業素質,促進工作經驗交流。
加速制定數據采集工作規范,對數據采集的對象、要素、方式、審核管理等進行合理規定。為保障工作規范的落實,以數據采集上報系統為基礎,完善功能設計。根據對農產品批發價格變化幅度的統計分析,在價格數據采集系統中設置數據閾值,即對最低價格和最高價格作出規定;同時,每次采集時對歷史價格數據進行提示,以便信息員進行對比,避免人為上報錯誤數據。為保證信息員定時采集數據,系統設置操作時間限制,如在非規定時間段外不能進行數據采集操作;為保證信息員在規定范圍內采集,在數據采集終端中可設計定位功能,并要求信息員上報數據時需同時上傳采集點照片。另外,可設計異常數據提醒功能,當采集數據在統計特征上出現等差數列,或在1個自然月內保持不變等異常情況,及時自動提醒信息員檢查數據是否準確。
依托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化建設,加強硬件和軟件配套,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各種信息傳播渠道[6],改善農產品批發價格數據采集技術手段。大力推廣應用物聯網和互聯網技術,完善交易電子結算系統,普及農產品批發價格數據采集終端,為市場經營主體記錄交易數據和市場管理方采集農產品批發價格數據等信息提供有力的技術條件。同時,隨著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的發展,探索建立農產品市場大數據平臺,有利于更好地采集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市場(收購市場、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零售網點等)的農產品批發價格數據。
農產品批發價格監測意義重大,數據采集是其基礎。保證采集數據的真實、規范、可利用,提升數據分析價值,需要從數據采集的渠道、方式和技術等方面實行采集數據質量控制。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對于包括農產品批發價格監測在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化建設,政府應進一步發揮主導作用,制定和落實相關政策,完善運行機制,加大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資金投入,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建立健全保障措施,提高從業人員能力,進一步提高信息質量,不斷優化信息資源服務,構建現代化的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