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文,薛沛坤,趙夢婷,鄒智輝,陳國慶
(1.四川大學錦城學院財務會計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2.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通識教育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1)
近年,老齡化人口的規模逐步擴大,加之我國老年人的慢性病占比逐年增加,養老問題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居家養老為主要的養老方式,但老年人的醫療以及康復都需要占用子女時間去醫院或者是康復中心,帶來眾多不便。傳統養老機構也只是在預防上面有顯著的進步,解決了子女無法擠出時間照顧老人這一狀況,而在疾病治療上仍然存在巨大的缺口,怎樣讓老年人得到及時準確的治療,這是全民關注并亟待解決的問題。其實我們不難看出這些養老模式都只面向于養老這一個問題,但是人們最關心的其實是生命健康問題,要把養老與醫療相結合,促進醫療與康復同步發展,形成老年人的一體化服務,保證老年人的健康,這是探索養老路徑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四川革命老區在當年的土地革命戰爭期間,最后形成了飽含著紅色文化的革命老區。據統計,四川革命老區農村農村留守的老人占比較大,他們大多由于子女進城務工而單獨留守家中,以致他們看病治療等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國家也非常重視這一問題,政府也在積極探索留守老人以后的生活方式和關愛農村留守老人。四川革命老區農村表現出來的各種問題也是老年人關于醫療、康復這些與健康息息相關的問題,本文以四川革命老區農村為研究對象,探索在該片區農村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構建的動力機制及發展路徑的優化。
老年人在退休養老的過程中,各種疾病交織,且治療的難度非常大,經常需要醫院、住所兩邊跑,可能會錯過關鍵的治療時期,而這其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醫療和康復的問題。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核心還是家庭,它主要針對有自理能力和部分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主要從事的是康復保健、老年人娛樂活動和心理咨詢等方面的內容。而養老機構這樣一個特殊的養老模式,以各個機構為主體,針對完全沒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為子女在權衡老人和工作之中提供了一個新的方法,但老年群體的規模比較大,且各種疾病也非常多,養老機構也不能保證它的護理條件能夠達到標準以及迅速并準確地判斷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當全民在關注怎樣構建適合老年人也方便子女的養老模式時,醫養結合出現了。醫養結合是一種新興的健康養老護理模式,包含專業的醫護人員,保證了老年人從發現疾病到治療最后實施康復的這樣連續性的過程,從而保障了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指標。學者們普遍認為,基于人類對身體生命質量的追求,健康老年生活的發展是我國養老事業的新突破口,其具有非常大的潛力。多個學者在研究中都提到了國家提倡的“積極老齡化”“健康老齡化”這一建設目標,并且提出醫養結合對實現這一具體目標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黃佳豪等,2014;唐鈞,2016;王素英等2013)[1-3]。相關政府也給予了政策支持并進行了試點項目建設。由此看來,隨著各方力量對醫養結合產業的助推,這一市場前景將更加廣闊。王雯等(2020)表示醫養結合總體包含三個內容:醫療照護服務,日常照料服務,精神慰藉服務[4]。對于四川革命老區農村的醫養結合研究較少,但有一些研究值得參考,四川革命老區農村的老齡化比例逐年遞增,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對四川革命老區農村建立醫養結合的老年服務體系的研究文獻稍顯欠缺。而本文將基于現有的研究成果,對四川革命老區農村“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動力機制與路徑優化進行研究。
人才的缺乏分別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行政管理人員的缺乏,其管理能力不具備專業性,不能使醫養結合在四川革命老區農村呈現出高效率、連續性的發展。加之管理人員的年齡普遍偏大,總體來說,專業素養較差。其次就是護理人員的缺乏,表現為數量上形成供給的缺口以及在知識和技能方面缺少專業化的培訓。也就是說,他們只能提供給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的照料,而不能及時的幫助老年人解決出現突發疾病這一類的問題。大多數從事醫療行業的人都不愿意進入養老機構或者居家社區養老的服務崗位,首先是因為工資較低,專業的醫護人員更希望能夠到薪資待遇較高,福利較好的醫療機構。而醫護人員工資與老年人治療所需費用也形成極大的反差。這都造成了醫養結合難度高,發展速度慢。
醫養結合的發展過程中,雖然國家也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也對以后的建設進行了整體的布局。但是在機構中還是出現了醫療床位不足這一現象,最形成了老年人剛性需求的一個缺口。除了床位,各種醫療設備也相對短缺,老年人在發病的過程中,很有可能伴隨著其他的并發癥。設備不完備就可能造成老年人在看病的時候不能全面的檢查身體,也不能讓醫生及時、準確的診斷出老年人的病情,不能對癥下藥,最后也會威脅到老年人的健康。
其他地區在發展“醫養結合”的過程中,國家相應地提出了一些政策和辦法,但是實施的效果不是很顯著。對于四川革命老區農村的政策制定,應注意幾個方面。首先,國家應該積極帶動四川革命老區農村醫養結合的發展,提倡外來投資者在四川革命老區農村投資建設醫養結合產業,政府也應該制定相關幫扶政策,比如企業貸款、減免稅收以及財務補貼等。這樣能夠讓四川革命老區農村的醫養產業形成開放性與競爭性結合的一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市場,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醫養結合產業的發展。其次,對于從事醫養結合產業的工作人員,重整職工的薪酬結構,也要適當的進行工資補貼和員工福利獎勵。最后,老年人在醫療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醫療費用的報銷也應該納入政策當中,要讓醫保定點覆蓋全面,不要讓老人因為高額的醫療費用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期。在發展醫養結合產業時,或多或少會存在著政策實施不到位,各個階層管理混亂等現象,這終將造成產業不穩定的發展。針對醫療這種關乎生命健康的產業,如果在制藥或者設備建造過程中出現偏差,很可能直接威脅到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針對這一問題,國家應該制定相關的監管政策,對違反規章和威脅老年生命健康的行為,進行懲處。
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是能夠達到專業化最后使效用最大化的一個基本前提。知識人才的開發和利用,是一個國家成功的關鍵。醫養結合產業也不能缺乏專業性人才的注入。首先在四川革命老區農村,當地應該加強培養醫養方面的專業性人才,政府應適當鼓勵當地人民加強對醫養方面的培訓。發展醫養結合的企業也可以與當地或者外地的學校進行合作,擁有精準的人才輸入鏈,可以在醫養結合的發展過程中形成連續的人才輸入和穩定的人才儲備。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才能讓專業化滲透到醫養結合的發展之中,也能讓他們發揮出自己的作用。四川革命老區農村也可以積極引入外地的相關技術人才,吸收新科技,發展一批具有新思想新理念的醫養結合人才。將科技與醫養相結合,探索不同的醫養發展道路,聯系互聯網、智能設備等現代化的技術并創造出醫養結合新的發展模式,從而促進醫養結合的穩步發展。
四川革命老區農村的醫養結合,除了缺乏相關專業性的人才,也缺乏相應的設施建設,包括醫療設備、固定床位和醫療檢測儀器等。在實現合理分配之前應該保證醫養結合發展的過程中資源能夠持續的流入,發展醫養結合產業的企業應該加強與醫療設備公司的聯系并建立起長期的商業合作,也可以打造當地設備工廠或吸收外來醫療龍頭企業的投資實行再建廠。除了醫療方面的基礎設施,交通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它是連接城市與城市之間的重要通道,決定著原料、人才、技術的流通,同樣也決定著生產力的效率。為了四川革命老區農村形成持續的設備供給,四川革命老區農村的交通形勢應該趨向多樣化,通過加強鐵路、公路等的建設,使其內在的發展與外在聯系起來,實行一體化的建設,構造醫養結合商業圈,協同創新發展更加高效的醫養結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