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華昱
(河南理工大學,河南 焦作 454000)
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地質災害影響帶來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尤為突出,而國家大力倡導的鄉村振興戰略為河南省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地質災害雖然會從各方面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但對河南省來說,影響最為重要的是農業生產方面,不僅帶來了農作物產量的下降,也使得農業基礎設施受到毀壞,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文章將從鄉村振興角度出發,研究河南省農業地質災害的影響及治理對策。
地質災害一般是指公認的比如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等一些突發性的由生態環境變異而產生的破壞性災害。這種災害問題總是由長時間的積累以及多因素構成的,存在自然和人為的共同作用,從對社會的影響來說,已成為制約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它的防治也不僅僅是預防、躲避等工程方面的問題,更多是靠人們的自我約束的社會意識,只有自覺自發地去保護生態、地質環境,還(才)能從根本上減少這一類災害的發生。
地質災害同氣象災害一樣存在著一定的誘發因素,按成因分可以分為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自然地質災害受地理、地形條件控制所決定,人為地質災害由人類的一些地質開發工程所導致。受工程項目的影響,隨著經濟社會的高度發展,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逐漸增多,地質災害的頻率也逐步上升。
一些人為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主要有礦產資源采掘不規范造成的踩空和坍塌;開挖邊路坡地造成邊坡高陡,極易發生滑坡現象;山區的水庫和渠道發生滲漏以及其他破壞土質情況造成的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地質災害的發生不僅給社會經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也給人們的生活質量的提升產生了極大阻礙作用。
河南省地質結構復雜,但大多災害的發生與人們的不當開發有關,在一些人類工程和經濟較發達的地方易發生崩塌、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現象。且在河南地域,地質災害具有分布廣、數量多但規模小的特點。尤其是農村居民缺乏地質災害知識的普及因修繕或新建項目而引發地質災害的情況也較嚴重。
河南省擁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其資源分布并不均勻,多分布在西部農村。礦產資源的掠奪式、低效率的開發,使得農村生態環境嚴重失衡,尤其是一些高強度、大規模的礦山及建材的開發所產生的廢氣和廢渣,對農村水資源和土壤資源造成了極大的污染,嚴重影響了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的生產。農業生產所需的自然資源受到限制,當地的勞動力也大量流失,造成了土地土壤質量差、利用率低等影響農業發展和民生的問題。
工業廢氣中由于存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他們通過一定的大氣化學反應容易被雨水吸收溶解而形成酸雨。酸雨會使土壤土壤酸性化,并且會使土壤中對農作物有利的營養成分加速流失。甚至因為土壤的酸性化會使土地板結造成農作物長勢虛弱,根系營養吸收能力下降等問題。長勢虛弱營養又跟不上就會造成農作物抗病能力差,產量下降。工業廢氣中的煙塵微粒,會形成霧霾對于農作物的光照時間形成巨大的影響。
洪澇會引起會引起地質災害,一般的地表水土轉移也會導致農作物根系缺氧,葉面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河南比較多的小麥已經是比較抗旱澇的了,但是如果被完全浸泡在水里也會因為缺氧而造成大面積死亡。河南省的洪澇災害是當暴雨或強降雨的發生,由于排水系統阻塞或不暢導致的大量的積水和徑流毀壞道路、淹沒農田里的莊稼,給農業生產帶來致命的損傷。旱災在河南也屬于一個較為常見,并且危害性很大的農業災害。干旱會使農作物身體內水分平衡遭到破壞,影響其正常生長,嚴重的話甚至造成農作物大面積死亡造成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并且通過觀察我國歷史記錄可知旱災之后往往伴隨著蟲災,而且因為河南部分地區屬于沙土長期的干旱會使土地表層沙化造成土地沙漠化的趨勢。所以旱災對于農業的的影響不只是眼前的一時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惡性循環。
地質災害多發地常帶會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產,如坍塌、泥石流等沖刷農田造成農業產量的大幅減少,不僅如此,地下水質的污染造成農作物的大量死亡,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等通通受到嚴重損傷,一些地區甚至出現絕收的現象。不僅在早稻抽穗期間有影響,晚稻及蔬菜大棚都受到嚴重損傷。
一方面,地質災害摧毀農業生產設備,如山體塌方或泥石流等造成的生產設備的毀壞。另一方面,地質災害沖垮農業基礎生產設施,如灌溉水渠、引水管與防洪壩等農田灌溉設施,它們遭到破壞使農業生產活動不能正常進行。而且,在地質災害面前,農技站與農資站等部門一般也束手無策,這種影響往往是農業基礎設施有遭到較大損毀,而基本的農業服務又得不到保障,使整個地區的農業生產大幅降低。
鄉村振興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出發點,河南省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要加大農業科技開發力度,提高土地資源環境承載力,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強對農業循環經濟的扶持力度,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國家在建設糧食核心區時需要以提高土地資源環境承載力為核心,注重農業節水、節地、節肥、節藥節能,促進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同時要加強環保設施建設,推進高標準的農田建設,以綜合改建為重點,集中開展農田建設。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節約用地,積極落實耕地補償制度,提高耕地的有效利用率。
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目前還存在著工農業投入品對于環境的危害居高不下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工農業是社會發展必不可少的動力源泉。不過企業對于“廢”的態度是需要政府嚴格監管的。目前省內一些企業為了利潤而不惜危害環境,即使因為政策原因安裝了一些處理設備也會因為利潤問題而成為擺設。因此,不僅需要增強管理者和使用者的環保意識,讓他們明白自己所做所為對于環境的危害,并且需要提高監管力度對于某些心存僥幸的企業從嚴處置,查封,停止作業等。農業部應該積極推廣使用新型的高效低毒型農藥,對蟲害等采用生物防治技術以減少農藥污染。各地重點推廣使用生物肥,沼肥等新型肥料。
河南省農業災害種類多、突發性強,傳統的地質災害監測系統通常不能夠滿足要求,而目前來說我國常用的災害監測和預警系統為航空遙感,這些都容易受大氣以及地形等因素影響,來自衛星遙感系統的部分多是國外氣象局傳回的資料,氣象衛星遙感又容易受云層影響,因此為了有效監測和預防農業地質災害的發生,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改善監測儀器的工作性能,通過全天候、多方位的動態監測系統,提高準確性,有效防治或規避農業地質災害的發生。
政府應重點調查分析村域內地質災害、洪澇等隱患,劃定災害影響范圍和安全防護范圍,提出綜合防災減災的目標以及預防和應對各類災害危害的措施。積極落實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成果,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修復和整治,鼓勵建立省部級聯動機制,制定非常規能源和礦產的開發和勘探行動計劃,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的礦產資源和清潔能源保障,減少對自然資源的無序開采。政府應抓好地質環境的保護和復建工作,發展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通過加強各地農村的人文建設,走出關于河南自己獨特的文化線路。數量可觀的廢棄礦山可以打造成獨特的旅游文化,以點帶面,先發展一片主要區域,然后帶動周邊。保護好河南現有的林地景觀并且將之擴大,使河南農業在全國擁有一個自己的獨特標簽。積極參與省內鄉村地質災害防治,積極參與河南省環境恢復治理,有效增加鄉村耕地、林地、園地、水域等資源供給,服務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目前來看河南政府投資1500億,欲發展賈魯河兩岸經濟將極大的帶動賈魯河兩岸的經濟情況,再有河南作為中原地區文化特色明顯,大部分村落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文歷史文化。大面積的小麥也是一種獨特的風景,主要需要給自己一個標簽,但這一切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在鄉村振興戰略下,省政府應積極拓寬政策,真正實現鄉村資源強實用性的規劃和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