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卿
(河南省平頂山市環境監察支隊,河南 平頂山 467000)
1.1.1 農業支持政策偏重于產量供給
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農村中心主要是以解決溫飽問題的經濟發展,在農業發展方面也傾向于農產品產量增加。農村作為我國糧食供給的重要陣地,農產品的發展一直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政府推進了一系列的相關支持政策。通過多方面的補貼來提高農民生產的信心,例如化肥,農藥,水利的農業補貼以及綜合直補制度等等。政策支持在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廠商的供給意愿,這又導致傳統農田的農家肥是法難以滿足現代的大面積生產,為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及經濟效益,從而轉化為化學肥料,農藥的使用頻率及范圍也不斷提高,開始運用藥物除草方式替代傳統的人工除草。再加上大部分農民由于自身知識水平局限性,而無法科學合理的使用化肥及農藥,過量使用而導致環境污染的嚴重。
1.1.2 農村環境污染末端治理缺陷。
在農村環境中污染主體主要是農民,同時農民也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受害者,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農民自身環境保護意識低下,以及農村環境保護政策法律的不適性。由于我國對于農村環境治理政策制定都是以統一標準,針對不同的農村地區,沒有具體的適用性進而導致部分農村的面源污染缺乏專門立法防控。破壞環境付出的代價相對較低,從而導致政策及法律難以落實到每個主體。另一方面對于農村環境保護的認識缺位往往導致環境污染在初步發生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只有在環境問題較為嚴重時才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環境治理成本,恢復環境也需較長時間。此類居于環境問題的末端治理最終是治標不治本,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環境的持久性保護與發展。
從政府角度出發對于環境問題認知不全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為片面追求農村的經濟與農業發展,不斷的從各地招商引資,并且沒有進行機制的刪選從而導致污染情況較為嚴重的企業在農村蔓延。第二,由于對當地政府的評價方式主要是以經濟利益發展為主,為了保護當地的政績,部分部門對環境污染問題睜一只眼閉一只,環境污染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第三,農村環境情況控制問題難以通過量化的方式進行考核,難以通過具體指數對當地部門環境治理水平進行約束,治理動力缺乏。從企業角度出發,主要是由于企業對于經濟利潤最大的追求,同時加上政策扶持力度較小難以驅動企業在污染防治方面的自我約束。另一方面由于環境這里問題存在較高的風險性,大部分企業不愿將資金投入在農村污染治理項目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環境污染管理資金短缺問題。
農村環境污染源具有高度的分散性特點,這就對環境污染排放治理的監測工作造成了較大困難。由于大部分農村地區較為分散,并且所占地面積較廣,實施農村工業監管需要消耗較高的成本。而農村污染源呈現出多樣化與分散性的特點,除了日常的使用污水之外,農田的化肥農藥污染以及養殖戶的糞便污染或是工廠的工業污染等等都是造成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因素。這也就意味著任何一個農戶都有可能是污染主體,不同污染物最終滲透到地下并匯進水體中難以辨認具體的污染來源,監測工作難度大大提升。此外,污染源的分散性也導致政府部門的追責工作難以落實,責任分擔實施操作性相對較低,“污染者付費”原則落實也成為空話。
在農村環境治理過程中必須要打造多元主體共同發力,破除治理主體單一的局面。首先要針對性的提高農戶對于環境保護及治理意識的重要性,可以通過加強環境保護與治理意識的宣傳,利用多樣化的媒體形式,如圖片文字,視頻等等將宣傳內容變得更為有趣生動,通過農民生活的實際案例起到教育作用。除此之外,政府還需要針對性的為農民普及相關的治理知識與養殖技術,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的產生;在另一方面也可以針對農民對于化學肥料及農產品的使用進行引導,以補貼方式引導農民走生態化道路,積極鼓舞綠色農業發展。這點可以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對農戶進行新品種新生產工具的食物補償,或者免費為農戶提供新技術的指導,促使部分真正有所作為的農戶得到實際補償。
除了對農戶實施引導外,還需要利用市場的轉變,實現農村污染的源頭控制。只有需要切實對農村的工業污染給予重視,提高企業對于環境污染的違法成本,降低污染企業在農村中的擴散。大力扶持農業品牌培育,提高人們對于綠色產品種植的認知,從供給與需求兩方面引導人們加大對于綠色農產品的種植與消費。要打造政府農戶,市場多中心的治理格局,就必須要在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中運用合理的市場機制。但與此同時,必須考慮到農村環境污染所具有的特性,避免造成工地悲劇。尤其是在農業發展的不同時期,政府必須承擔主要責任,充分考慮農戶以及市場的不同作用,以市場形成的價格信號為指標,對相關機制進行科學的協調工作。只有慣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與持續發展作為農村的基本原則,利用市場機制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戶與企業的生產行為進行約束,自覺減少污染供給。
通過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能夠有效實現環境治理的持久性與長期性。第一,將容易造成污染的農膜進行回收利用。一方面可以通過不斷加強關于農業清潔生產示范項目的宣傳工作,針對廢舊地膜的回收工作進一步落實,通過建立存儲點的方式對提高地膜回收的有效性,同時配合相應的政策補貼,增強地膜回收的實際操作性。另一方面則是將地膜的投入使用標準化與規范化,對于超薄膜進行有效控制,與生產部進行回收協議簽訂,進而實現地膜的低成本話語多次利用。第二,確切落實秸稈還田制度。根據農村的具體情況,對秸稈進行處理,并與土地休耕制度進行融合,將其作為農產品肥料,或是與土壤進行混合造綠雜肥作物,發酵后以供第二年使用。同時加強秸稈反應堆秸稈,食用菌、還田技術的宣傳與推廣。結合農村特色建立沼氣,運用沼氣能夠針對動物糞便及生活垃圾進行有效的處理,進一步推廣“畜—沼—菜”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第三,制定相關的農業綠色標準,保障綠色農業發展能夠有標可依,依標生產。
要加強農村養殖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調整需要通過以下三個方面實現。1.實施規范化規?;B殖。相關部門需要針對當地農村嚴禁劃分出靜養區,限養區,發展規?;约凹s化等養殖。尤其是針對部分較為偏遠地區的養殖設計中,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統一規劃與統一管理,進而實現農村環境萬治理的統一性,政府牽頭做好畜牧養殖園的規劃性設計,逐漸取締個體的散養方式。2.利用補貼和轉型并舉方式共同解決分散養殖難題。雖我國對環境治理機制推行已久,但迄今為止,大部分農村養殖戶沒有進行相應的污染機制規劃。要推進養殖的規范化和集中化轉型不僅需要政策的強制的指導,同時也需要為養殖農戶進行一定的補償。避免通過一刀式的治理方法引起農民的抵觸行為。針對違規養殖場所,以轉型的方式進行改造,例如可以將農產品進行加工或物流存儲等等實現資源利用。與此同時可以積極鼓動農民加入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共同開發相關污染物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渠道,真正落實分散養殖的規范化管理,調節小戶養殖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機制。3.推進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一方面在源頭治理上可以通過喂養的科學化管理減輕環境污染程度。另一方面則可以利用技術的推進,對動物糞便,排放污水等等進行技術化處理,從而達到排放物的無害化及再利用。通過生物發酵有機化肥以及沼氣沼渣的利用,糞便堆積發酵、發酵床飼養畜禽等方式進行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試驗推行“畜—沼—糧”循環養殖模式。
綜合而言,我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工作已經迫在眉睫,必須將具體治理工作進行優化與完善。從整體分析可知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長期的工程,僅憑單方力量無法達到預期的治理效果。只有政府,企業以及個人共同努力,形成社會合力才能夠有效的為治理工作提供技術資金與人才,以此確保我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性,實現我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