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書靈
(濉溪縣環境監察大隊,安徽 淮北 235100)
在中共十八大會議中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明確指出了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目標。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不從根本上扭轉,將不僅嚴重影響和制約穩產增收、現代化進程,使“三農問題”變成越來越難解的癥結所在。因此,為了推動農村綠色發展,便需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堅持從宏觀戰略層面入手,注重頂層設計,堅持以完善的制度作保障,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生態環境建設主導農村發展的目標[1]。
通過以推動農村綠色發展的宏觀戰略為導向,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全面落實黨中央的生態環境建設政策部署,立足于農村綠色發展的實情,全方面審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過程中存在的短板,明確農村綠色發展目標,再采取針對性的生態環境建設策略,這樣便能夠讓農村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取得較大的成就[2]。尤其是針對當前農村綠色發展中存在的水環境污染現象,需要充分依托現代科技支持,制定科學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并堅持以國家的宏觀政策制度為主導,出臺一系列的地方性法規來規范各個企業、個人的行為,從而保證農村綠色發展持續推進。
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決策部署,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擺在事關全局的重要位置來抓,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推動生態文明體系初步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持續轉變,環境污染防治初見成效,生態系統保護明顯加強,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讓三農問題能夠得到切實解決。人作為“生態環境建設和農村綠色發展”中的重要主體。因此,為了能夠真正實現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來推動農村綠色發展的目標,便需要各級農村政府堅持以身作則,樹立起較強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明確責任主體。同時,還需要合理設立專門的主導機構,強調各個部門之間的協同參與,從而逐步在彼此之間構建起良好的互動關系,讓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能能夠充分凸顯出來,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服務于農村綠色發展。
加大對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宣傳,堅持以事實數據“說話”,讓廣大人們的參與感和緊迫感得到增強,引導人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逐步建立起全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格局,這樣便能夠讓廣大人們更好的為綠色農村發展做貢獻,為實現農村綠色發展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前在農村綠色環境的總體規劃過程中,應該將資源環境的承載力作為重要的基礎條件,堅持以自然發展規律為準則,樹立可持續性發展目標,統籌優化現代農村的發展空間布局,明確劃定生態環境建設的紅線,以此保證農村綠色環境的安全性。其中,通過合理編制農村環境總體規劃方案,對改善農村環境和保障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通常在編制農村環境總體規劃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一是將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本質要求,堅持在土地開發、生產力布局和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統籌考慮到農村環境的綜合承載能力,堅持以先進的農村發展理念來指導現代農村綠色建設,注重農村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著力于提高各類資源的利用效率,有效提升農村的生態環境質量,從而逐步構建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
二是在農村環境總體規劃的過程中應該立足于自然生態環境安全的保障方面,逐步打造完善的農村格局,明確了解生態環境建設的整體性要求,讓大氣、水、生態和海洋等不同要素的紅線體系更加的明確化,并合理的將環境資源的承載力作為農村綠色發展的方向、總體布局的決定性要素。嚴禁在農村的主導方向等大氣污染較為敏感的區域中開展大氣污染項目,以及不在水源地和擴散自凈條件較差的區域內規劃污染項目,不將大型居民區建立在污染聚集區域內,全面控制好當前農村的開發強度,切實保留好農村綠色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綠色生態空間,讓現代農村格局和產業布局更加的規范化[4]。
三是將大氣環境的自然稟賦作為農村環境總體規劃的出發點,明確質量基線。通過將空氣質量基線作為農村綠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并將其合理的融入到現代社會經濟的規劃、農村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能源規劃中,逐步構建起完善的國民經濟規劃體系,并合理的將空氣質量基線作為農村綠色發展的前置性指標。這樣通過研究空氣質量基線來明確農村大氣環境的紅線、農村人口、排放量的承載上限。
四是構建農村環境總體規劃技術支撐體系。通過立足于人口、規模、布局、產業結構、節能降耗等多個維度,逐步建立起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模型,以此推動綠色農村發展。
堅持以“旅游融合、產業扶貧、綠色發展”作為農村發展的總體思路,并合理的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農村發展的總體布局中。同時,通過全面落實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本方針戰略,統籌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的策略,全面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樹立綠色政績觀,準確把握法農村發展與保護之間存在的本質關系,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來推動農村產業發展,讓綠水青山的經濟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能夠充分凸顯出來,真正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踐行生態文明思想是為人民謀福祉的重要精神,必須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原則,以此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通過著力打造生態基地,培育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這樣才能夠更好的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背景下對生態環境的需要,逐步走出一條發展速度快、質量高、百姓富和生態美的農村綠色發展之路。
為了在農村生態系統的自我恢復能力可承受的范圍之內構建生態補償制度,便能夠讓農村真正朝著可持續性的方向發展。首先,應該實現生態補償的法制化。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補償政策法規,逐步構建起科學完善的生態補償條例和實施細則,這樣通過借助法律制度來規范廣大人們的經濟行為,便能夠真正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實現生態補償的標準化。在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推動農村綠色發展的過程中,關于生態補償的標準必須嚴格按照社會、經濟和生態幾個方面進行嚴格分類,逐步構建起完善的指標體系。同時,合理的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和生態效益等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評價體系中。這樣通過構建科學完善的生態文明考核評價制度,便能夠有效實現農村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目標。最后,讓生態補償規范化。在進行農村生態補償的過程中,必須堅持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讓環境開發者承擔起開發利用資源環境的責任,并對造成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損失進行賠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促進資源環境協調發展,以便能夠真正實現農村綠色發展的目標。
首先,應該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調控,優化生態產業結構。針對一些嚴重破壞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需要嚴格進行整頓或者是關閉,讓落后的產能被淘汰。同時,還需要嚴格按照農村的環境容量和總量要求,優化布局農村房屋布局,準確進行各個產業的發展方向。
其次,優化環保管理機制,調整行政審批制度。在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過程中,為了有效推動農村綠色發展,便需要促進農村轉型,優化生態環境建設政策,大力支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讓高能耗和高污染的行業能夠真正得到遏制,以此來推動農村綠色發展。
再次,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緊密依靠科技創新來推動農村綠色發展。通過將不同的區域、產業和企業聯合起來構建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體系,堅持用生態經濟理念進行工業園區的項目涉及,讓環境創新和技術集成整合起來,全面推動企業進行轉型升級,這樣才能夠真正實現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雙贏的局面。
最后,構建完善的環保責任考核機制,統籌做好農村環境質量的監測、預警和風險防控工作。通過完善政府環保目標責任考核方法,逐步構建GDP增長、環境總量和環境質量建設的“四位一體”的經濟環境目標責任制,統籌改善農村環境質量。這樣通過構建起農村空間布局合理、數據可靠和監管有效的環境質量監測體系,有效推動綠色農村發展。
總之,在當前我國農村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對現代農村的規劃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正確處理好社會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堅持走生態文明發展的道路,逐步構建起環境友好型社會,有效推動農村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