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虎*,朱祥雨,何艷
(安徽省長豐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安徽 長豐 231100)
歷經30多年發展,我縣草莓經歷了從無到有、到廣泛推廣、到逐步標準化種植的發展歷程,實現了跨越發展,形成了“長豐草莓”品牌,奠定了六大基礎、優勢。
長豐地處江淮分水嶺,屬淮河灘地平原、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充沛、日照充足、植被豐富、四季分明,擁有最適宜草莓種植的溫度、濕度、光照、土壤等要素;長豐莓農因地制宜,多年實踐探索的育苗、澆水、施肥、用藥及除草等草莓種植控制技術,培育出了獨居長豐特色的草莓果型、果味、品質和營養價值。
種植模式實現了由露地、竹棚種植到鋼架大棚、園區標準化種植改變,種植面積穩定在21萬畝,年產量達35萬噸,2018年實現產值55億元,連續多年榮獲“中國設施草莓第一縣”稱號。
連續成功舉辦十六屆草莓文化節,打造了“長豐草莓”品牌,2020年品牌價值達77.36億元,先后榮獲“中國草莓之都”、“安徽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長豐草莓)”等榮譽稱號[1],通過新一輪“國家地理標志商標”評選。創建了“田峰草莓”、“艷九天”、“暢天果緣”等十大子品牌,在今年的第二屆國際草莓品牌大會上,“艷九天”、“蝶戀花”草莓被評為“全國十大好吃草莓”。長豐草莓遠銷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北京、上海、天津、武漢、香港等地。
草莓產業是長豐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強力推動的第一農業產業,是全縣現代農業“310”工程的一號工程,連續多年出臺扶持政策,精準施策、強力推動。縣農業農村工作部門、各鄉鎮認真落實、強力跟進,形成了合力共抓草莓產業的發展氛圍、局面。
穴盤育苗技術廣泛推廣、新型大棚普遍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示范推廣[2]、綠色生態防治技術廣泛引用[3]、物聯網技術積極引入、質量安全監管服務網格廣泛構建等,草莓生產技術的創新應用提升了標準化生產水平。政策扶持內容不斷豐富、方向趨向精準、力度持續加大,成為“長豐草莓”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孵化器”。
全縣草莓種植戶達8萬多戶,帶動從業人員17.5萬人,受益農民36萬人,占縣域人口近一半。擁有“田峰草莓”“艷九天”等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余家,各類草莓經營主體120多家。群眾認可、信賴草莓種植前景廣闊,紅草莓產業扶貧引領工程成為我縣第一大扶貧產業。
長豐縣已成為全國草莓產業的主產區,種植規模全國第一、品質聞名全國、品牌影響力排名第二。但客觀分析發展現狀、與先發地區比較,很多方面還存在短板、差距:
育苗技術水平不高,品種更新換代進程慢,種植棚體有待進一步提升改造,草莓生育期內水、肥、藥等生產環節定性分析多、定量精準不夠,草莓智慧農業水平較低,草莓產業衍生出的包裝、分揀、運輸、倉儲等還停留在初等水平。
長豐縣沒有草莓生產的省級龍頭企業;縣內市級龍頭企業,以及各類草莓規模生產基地,總體實力不強,企業普遍帶動能力弱、輻射能力小。草莓協會、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在產業前期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在新形勢下組織帶動產、銷、服等全方位發展,在組織功能、能力、水平上跟不上。
缺乏專業機構對品牌規范管理、運營,導致貼牌現象嚴重;“十大子品牌”外界知曉率低、辨識度不高、影響力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長豐草莓”品牌價值。
長豐縣內從事草莓生產、推廣技術人員僅6人,新老斷檔現象嚴重,沒有專業的管理機構和研發團隊。由于農業產業效益低、人才技術需求高,農業企業人才待遇普遍低,難以留住專業化技術人才,造成人才隊伍不穩定;省內科研院所缺乏專業研究草莓三新技術專業團隊,園藝類高材生很少專注于從事草莓產業研究。
長豐縣內目前的草莓交易市場只是一個交易平臺,冷藏、分揀、包裝、產品檢測等功能都不完善、不配套。缺乏本土專業市場經濟人,草莓市場本土的經紀人約100人、占比不到四分之一,且他們大部分都走不出安徽市場,缺乏市場競爭力。大批量的草莓出省進入大城市,主要是外地客商輸出,很大部分優質草莓被經銷商貼牌,提升了外地或經銷商自己基地草莓品質和美譽度,削弱和影響我縣草莓。草莓價格隨行就“商”,市場由經銷商定價,剛上市時“外高內高”、集中上市時“外高內低”,產地價格不能與市場價格合理匹配,削弱莓農利益。
55億元的產值中,一產產值約占40億元。二產草莓加工業零星起步,沒有產生規模產值;每年5月份后的尾果絕大多數爛在地里,沒有加工利用,損失嚴重。三產效益不高,春天草莓采摘游時間有限,產生三產效益不明顯。同時,由于娛、吃、住、行、購等服務不配套,草莓衍生創意不足,草莓園農事體驗缺乏,沒有二次消費,三產服務效益得不到挖掘。
用經濟工作理念抓草莓產業發展,制定5年發展規劃,錨定產業振興使命任務,鎖定“雙百億”提升發展目標,明確育苗、種植、銷售、加工、三產等全產業鏈發展任務,制定分年度目標任務、重點工作內容、主攻方向等計劃,久久為功,努力實現“雙倍增”。
3.2.1 完善現有扶持政策
在現有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扶持方向,重點支持草莓標準化生產、種苗繁育、新型棚體改造提升;探索草莓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引進及研發政策扶持政策[4],突破品種引進、推廣和三新技術引進、推廣等技術政策制約。
制定人才激勵政策,制定草莓企業引進大學生扶持政策,鼓勵農業院校畢業生扎根長豐,擴充基層農業人才隊伍。制定扶持草莓經紀人、電商平臺支持政策,提供草莓收購的場地,給予減免或補貼場地費用,提供優良的渠道資源、市場信息和貸款資源等。
實施草莓種苗繁育科技提升工程,在草莓種苗繁育上作文章,大力開展草莓種苗脫毒組培[5]和草莓基質育苗、穴盤育苗等,大幅提高草莓育苗水平[6]。
推進草莓土壤改良工程,大力推進草莓土壤改良,實施自然農法基質培育、土壤太陽能高溫消毒有機質有機肥增施行動[7],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實施土壤菌肥增施行動,及時補充有益菌,解決土壤太陽能高溫消毒造成的土壤生物種群失衡,恢復草莓土壤微生物生態環境。
大力引進專業人才,實施人才引進計劃,壯大我縣草莓研究、管理機構團隊,組建長豐草莓研究院,培育自主知識產權的草莓新品種,提升草莓標準化生產水平,促進我縣草莓產業科技進步與提升。
加大培育專業人才,實施人才培育“百千計劃”:每年開展100人次的草莓主體、技術人員出省、出國培訓,1000人次的莓農技術培訓;與國內知名高校開展合作創建“草莓學院”,加大草莓種植人員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開展草莓經紀人和電商人才培訓,提升草莓主體和經營人員的管理理念。
培育壯大縣內新型經營主體,采取獎補方式,將莓農納入到各經營主體組織化管理;大力開展草莓產-銷—服一體化建設,開展草莓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培育農貿流通市場主體,逐步體現集散地價值。
創建品牌符號識別系統,設計區域公用品牌符號、產品符號、傳播物料、產品包裝規范等應用規范,大力開展品牌宣傳推廣,舉辦草莓上市發布會,擴大知名度。
統一品牌運營,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團隊參股的方式,組建一家“長豐草莓產業聯盟”,將我縣草莓生產經營主體、草莓電商平臺、協會組織以及第三方咨詢機構等統一納入聯盟,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講好品牌故事,立足現在、規劃未來,圍繞長豐草莓發展“雙百億”目標,深入發掘長豐草莓歷史、工藝、文化、情懷等各類根源,講好草莓品牌故事,打造中國草莓產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