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玥
(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3)
“鄉村振興首要的是人才振興,鄉村人才隊伍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鄉村人才振興的前提是鄉村人才培養,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鄉村人才“選擇成才目標、培養思想政治素質、訓練思維能力、鍛煉意志”。培養出優秀的鄉村人才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步,具有廣泛的現實需求和深刻的時代必然性,對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立足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抓鄉村人才的培養主要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激發和調動農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在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要使鄉村人才做到誠實勞動增收提升獲得感,融入新型產業提升榮譽感。
“在共產主義社會里,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勞動是讓人民勞有所獲,能從誠實勞動中切實獲得財富,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質量,讓人民群眾真實產生獲得感的勞動。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是勞動的主人,而非勞動的奴隸,能夠從誠實勞動中創造價值,獲得價值。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人才應當積極參與勞動,通過智力和體力的聯動指出,從誠實勞動創造出實實在在的價值,從而得到農民群眾應有的尊重,鄉村社會應有的認可,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從而切實提高鄉村人才的獲得感,提高勞動積極性。
新型產業融合發展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主要抓手,不僅能極大地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也能切實保障農民群眾的受益,實現農民群眾多重收入,夠帶動農民群眾的自由全面發展。鄉村人才是具有融入和發展新型產業的重要人才資源,是能夠盡快實現新型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人才力量。鄉村人才通過付出誠實勞動,帶領農民群眾推進農業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打造多功能農業產業,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帶領農民增收致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積極貢獻,能夠獲得社會和人民的極大肯定,產生積極向上、富有正面意義的心理感受,進而能夠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工作熱情投入到發展中。
生態宜居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農民群眾對生活生態新的要求,建設生態宜居鄉村需要良好風氣和文明引導,以此培養鄉村人才文明行為意愿。
社會公德是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的條件,衡量一個民族進步的標志。一要做到心有敬畏,約束自我。只有心中有敬有畏,才能做到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心中才能存有底線,行動上不會觸碰紅線。二是對人真誠,文明禮貌。與人相處時講文明講禮貌是對他人最大的尊重,只有對他人尊重在先,他人才能以禮相待,形成人與人之間和諧友好關系。
個人品德是道德價值和道德規范在個體身上內化的產物,個人品德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加以改善。一方面,要加強教育引導。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樹立正確的“三觀”,發現和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轉化為內心的認同。另一方面,要加強社會實踐,要在現實生活中將內心的認同落實到行動上,以行動上的自覺鞏固認同,并形成強大的意志,以此形成穩定的傾向特征。
陳萬柏、張耀燦等人認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展過程包括外在因素影響制約過程和內在思想矛盾轉化過程”。
“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也需要有一個有利的環境,尤其是社會環境”。一方面,鄉村人才要主動接受鄉村環境的積極影響,要主動接受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做到記住“鄉愁”,從心里接受鄉村。另一方面,鄉村人才要拒絕接受鄉村環境的消極影響,要能夠辨別出農村中封建迷信的落后思想,破除歪風陋習,教育引導村民形成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動形成昂揚向上的社會風氣。
鄉村人才內在的思想矛盾運動轉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鄉村人才對外來的思想觀點、價值觀點等內化與外化相結合的過程,包括知、情、意、行。一方面,要分別從理性和感性的角度來感受鄉風文明,形成正確認識和深刻感情。另一方面,要將內在的思想認識、價值觀念轉化堅定意志和外在行為,既要弘揚文明鄉風,又要同存在的歪風邪氣作斗爭,在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矛盾運動過程中,推動鄉風文明發展。
治理有效需要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基層治理的主體,鄉村人才需要從豐富社會責任經驗和增進鄉社會情感認同來完善社會責任感形成內在機制,由此提高鄉村人才的社會責任感。
富有深厚理論知識的鄉村人才,尤其是年輕的、缺乏一定閱歷的大學生村官,往往缺乏一定的社會責任經驗,理論認識多,社會實踐少,難以形成對社會責任的深刻認知,因此,一方面,要多給予鄉村人才在社會實踐中鍛煉的機會,從具體的社會實踐中認識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以此更好地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另一方面,鄉村人才要深刻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彌補自身“最短的木板”,積累更多的社會經驗,豐富自身閱歷,開拓自身眼界,進一步深化理論認識,完善自己。
鄉村人才的社會情感認同是鄉村人才承擔社會責任的情感基礎,缺乏情感認同,鄉村人才與鄉村環境之間總會產生距離。因此,鄉村人才要將摒棄對鄉村的刻板印象,真正走到田間地頭,感受鄉村的風土人情,從真正的社會現實中認識鄉村,既要看到鄉村淳樸歸真的一面,又要認識到鄉村發展中的不足,從真正的鄉村現實中去認識并產生情感認同。
鄉村振興必須要讓廣大農民群眾清醒認識到,只有通過自己的誠實勞動,苦干實干,才能使鄉村振興,才能使農民自己解放自己,自己發展自己,而鄉村人才就是農民群眾中的“關鍵少數”。要清醒認識到,鄉村是鄉村人才的主戰場,任何人都無法替代鄉村人才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的作用,不可替代性可分為兩層含義,也就是堅持兩個“在村”。一是人要在村。鄉村人才要推動鄉村振興,必須要堅持人在鄉村,踏踏實實在鄉村勞動,把對鄉村振興有益的資源轉移到鄉村土地上,改善部分鄉村地區落后面貌,使鄉村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讓農民在鄉村看到希望,讓更多的農民產生“鄉愁”,留在鄉村,發展鄉村。二是心要在村。鄉村人才要推動鄉村振興,只有把心思感情都用在鄉村的土地上,才能真正地推動鄉村發展。若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只是將鄉村振興作為個人發展的“跳板”、“踏腳石”,只能使鄉村一時振興或者部分振興,而做不到鄉村全面振興、富民增收,也無法帶領農民群眾真正實現小康生活。
主動性與被動性相對應,被動性的主要表現是在“等、靠、要”思想下產生的“等、靠、要”行為,是在當前應該積極主動謀發展的時候的消極思想行為。針對被動性表現的不作為,主動性就要調動鄉村人才的積極性,使其能在勞動過程中積極主動作為,創造價值和財富,帶領農民群眾致富奔康。首先,要加強鄉村人才與農民群眾的利益連接。如爭取農民群眾對產業發展的支持,鼓勵農民群眾投資入股,參與產業規劃發展,參與獲利分紅,切實加強與農民群眾的聯系。其次,要加強鄉村人才與優質團體的溝通聯系。如加強與高校研究項目研究合作,與國家一流品牌掛鉤,讓鄉村致富帶頭人,尤其是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者、合作社等群體能充分利用好鄉村資源,能提升品牌做大規模。最后,加大鄉村人才的發展。支持鄉村人才發展的力度表現創新政策支持,加強政策整合力度,加大產業發展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為鄉村人才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鄉村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也是首要因素,對鄉村的振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必須要培養一大批有技術、有智慧、有責任心、懂經營、會管理的鄉村人才,才能加快農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