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春光
(濮陽縣魯河鎮農業服務中心,河南 濮陽 457000)
花椒屬蕓香科植物,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樹體含有大量的芳香型揮發油。花椒全身都是寶,其用途極其廣泛,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的生活,為農民脫貧致富,建設生態文明,綠化祖國,豐富飲食調味品具有重要的作用。花椒是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很廣的香料、油料樹種,具有生長快、結果早、收益大、用途廣、栽培管理簡便、適應性強、根系發達、能保持水土等特點。近年來,由于花椒果皮的市場需求量迅速增大,價格不斷上漲,種植花椒的經濟效益顯著增加,群眾種植花椒的積極性很高。栽培時可孤植,又可成行栽植于果園、菜園、院落、魚塘等周圍作防護刺籬,其果皮可作為調味料,并可提取芳香油,又可入藥,具有鎮痛、抑菌和驅蟲作用,能促進唾液分泌,增加食欲,使冠狀血管擴張,種子可食用,又可加工制作肥皂花椒,除各種肉類的腥氣。花椒苗,特別是苗木根系怕水、怕風、怕曬,在我們河南夏季正值雨季,因此,各種管理技術顯得尤為必要。我們根據多年的生產實踐,總結出了一套花椒夏秋季管理技術,以便指導花椒的生產。
花椒植株較小,是喜光、耐寒的樹種。海拔1000~2200m,年平均氣溫為8~16℃的地區都可栽培,但在年平均氣溫為10~15℃的地區栽培較多。花椒對水分要求不高,抗旱性較強,根系耐水性差,低洼易澇地不宜種植。花椒屬淺根性樹種,根系主要分布在距地面60~80cm的土層內,耐貧瘠,一般土壤厚度80~100cm即可滿足花椒的生長需要,土壤pH值在6.5~8.0范圍內都能種植,但以pH值在7.0~7.5的范圍內生長最好,多在山地或田邊地角栽培。目前種植的主要品種有大紅椒、小紅椒、白沙椒、豆椒、大紅袍、九葉青等。
選擇莖干通直粗壯,高矮勻稱,枝梢充分木質化,根系發達,主根短而粗,側根和須根多,頂芽飽滿,無病蟲害及機械損傷的I、Ⅱ級苗栽植。其I級苗高35cm以上,地徑大于0.35cm,Ⅱ級苗高25~35cm,地徑0.25~0.35cm。
春季栽植在芽開始萌動時起苗;秋季栽植的在落葉前或落葉后起苗;雨季栽植的隨起隨栽,需要運輸時根系要蘸泥漿。
一般每畝栽植25~35株為宜,株行距為3m×4m或4m×5m,總的要求應以單位面積能夠獲得高產、穩產,便于經營管理為原則。合理密植,可以增加單位面積的株數,是提高早期產量和單位面積產量的有效措施,集中連片的椒園,土層深厚,土質較好,肥力較高的地方,株行距應大些,土層較薄,土質較差,肥力較低的山地,株行距就應小些。
栽植前定干截梢,并剪去部分枝葉,防止水分蒸發。按栽植密度的行距確定栽植點,按點挖坑。一般栽植坑深度為60~70cm,直徑50~60cm。挖坑時,表層30cm土壤與深層土壤分開堆,并分別與腐熟的農家肥混合,表層土壤中有機肥不宜太多,以免燒根。用袋苗或營養杯苗栽植必須脫去營養袋或營養杯后植入塘內扶正,埋土踩實、再培土;用裸根苗采用“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方法進行栽植。首先將混合有農家肥的深層土壤回填到坑的底部,其次,回填踩踏緊實后將苗木放入坑中,使其根系舒展,將表層土打碎,覆在根部,并輕輕提抖苗木,使土壤與根系緊密接觸。栽植深度以苗木根莖高于地面為宜,并使同一行苗木保持在同一條直線上。無灌溉條件的干旱半干旱地區在秋季栽植時,采用苗木根系蘸漿,栽后平茬、培土防寒等措施,栽植成活率可達90%以上;春季栽植時,可于頭年秋季挖坑、施肥、回填,翌年春季栽植時,在原坑位上挖一比苗木根系略大的小坑,倒入約5kg的水,放入苗木,填土。
花椒的根系屬于須根系,其旺盛生長,需要富含有機質和通透性能良好的土壤條件。因此,在夏季管理中,應注意做好園內的雜草清理工作,定植后的幼樹,要求深翻土壤,擴大樹盤,以達到熟化土壤的目的,如不進行深耕擴穴,隨著樹齡的增長,根系也會限制在表土層內,將會造成冠形矮小,地上部分所需營養供不應求,果實豐產性差,花椒樹壽命短。在深翻改土的同時,在我們河南夏季正值汛期,要做好挖溝排澇工作,以免影響花椒生長甚至被淹死。深翻改土的時間可從秋季開始到冬前,可將花椒樹冠下土壤淺挖,兼有除草目的,樹冠外土壤深翻,松土的深度一般應掌握在20~25cm。待花椒樹封林后不再松土,以免傷根。
施肥一般可分為基肥、追肥、根外追肥3種。充足的營養才能保證花椒的正常生長與結果,尤其是氮、磷、鉀三大元素對花椒樹的成長與果品豐收有重要的作用。施肥方法主要有穴施、環狀溝施、放射狀溝施3種。一般以環狀溝施或放射狀溝施為宜。施肥時溝穴應掌握將坑挖在樹冠外圍投影下面,這個區域內花椒的須根最多。此外,還可在樹上進行葉面噴肥,如磷酸二氫鉀、增產菌、葉面寶等,以補充養分,提高產量。
基肥以有機肥為主,采用開溝施肥方法,即沿樹冠投影外圍挖兩條深40cm的溝,施入腐熟的豬糞、羊糞、牛糞、雞糞和人糞尿等農家肥,將溝填滿。從采椒后到翌年春季萌芽前均可施入,但以采椒后立即施入效果最好。
追肥的關鍵時期是萌芽前和開花后。萌芽前追肥對新梢生長、葉片形成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又有利于果穗的增大和坐果率的提高。芽前肥一般在萌芽前10~15d土壤墑情較好時施,每株追施0.7kg左右的40%花椒配方肥;開花后每株追施0.3kg尿素。
生長期一般葉面噴肥三次即可,也是花椒優質、高產和穩產的重要環節。一般在新梢速生期葉面噴0.5%的尿素液1~2次;花期葉面噴0.5%的硼砂加0.5%的磷酸二氫鉀1次;果實采收后,噴0.5%的尿素液加0.5%的磷酸二氫鉀1次。
整形修剪是花椒獲得高產、優質的主要措施之一,花椒是喜光樹種,發技力很強,容易造成樹冠稠密,內堂光照不良,合理整形修剪可使骨架牢固,層次分明、枝條健壯、配備合理,光照充足,通風好。既可提高產量,又可延長樹齡。
花椒樹修剪一般在采收后至次年春季發芽前均可,其中以采椒季節修剪最好。幼樹和成果樹宜在秋季;弱樹和老樹宜在春季。修剪有利于改善光照條件,提高光合作用效能,積累養分,充實花芽,促進分化和緩和樹勢,不易萌發徒長技等。
花椒樹形有自然開心形、三角形、叢狀形三種,主要采用自然開心形。自然開心形定干高度30~40cm,樹高不超過2m,定植后于30cm左右處留第一側枝,4~5年就可以培養成形。這種樹形光照好,能豐產穩產。定植后,培養40~60cm左右的主干,留主枝3~5個,基角50~60°,每個主枝培養側枝2~3個。
對幼齡樹,掌握整形與結果并重的原則,栽后第二年均勻保留主枝5~7個進行短截,其余枝條不進行短截,疏除密擠技、細弱技、病蟲技,保留強壯枝。對結果樹,在采后逐步疏剪多余大枝,完成整形工作,對冠內枝條進行細致修剪,以疏為主,疏除病蟲枝、交叉枝、重疊枝、徒長枝,為樹冠內通風透光創造良好條件。對結果枝要去強留弱,交錯占用空間,做到內外留枝均勻,處處能伸進拳頭,便于采收。
花椒常見的病害主要有花椒流膠病、根腐病、銹病。常見的蟲害有花椒天牛、蚜蟲、鳳蝶、紅蜘蛛,如果不加強防治,將會造成嚴重減產。
對病蟲害的防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一是加強栽培管理,增強樹體抗病蟲能力。應適時合理施肥灌水,鏟除雜草,正確修剪,促進和改善株間和樹冠內的通風透光,促進樹體生長,增強抗病能力。注意排水,使土壤不積澇,保持土壤良好的通透性,減輕發病程度。二是中耕除草注意不要傷根;三是增施磷鉀肥、草木灰;四是剪除病枝、病根,同時在傷處涂石硫合劑或1∶50倍石灰水灌根殺菌。五是化學防治。對根腐病可在4~5月,用15%粉銹寧300~800倍液,每月灌根一次;花椒流膠病于3月下旬和6月初用40%乙磷鋁或70%代森錳鋅200~300倍液各灌根一次后培土,可控制病害的發生。花椒銹病于發病初期,每隔15~20d噴200倍石灰過量式波爾多液一次或0.3~0.4波美度的石硫合劑(連噴3次);發病盛期每隔10d噴一次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或每隔10~15d噴1次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倍液(注意該藥不能與波爾多液等銅制劑混用),根據病情,可連噴多次。天牛防治,可采用樹干涂白、人工捕捉成蟲、擊殺蟲卵、鉤殺幼蟲或磷化鋅毒簽插蛀孔等方法進行防治。蚜蟲在發生期每隔10d交替噴霧70%吡蟲啉水分子粒劑3克/畝或50%滅蚜凈乳劑4000倍液,連續噴灑2~3次即可控制危害。紅蜘蛛在4~5月,害螨盛孵期、高發期蟲口密度大時,噴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或24%螨危乳油4000~4500倍液或73%克滿特乳油1000倍液防治。
花椒果實一般在6~7月進入成熟期,除種椒外多在7月底前采收,否則將影響花椒次年產量。采摘花椒應選擇晴天的上午進行,采收時從果穗總柄處整穗采下,輕放在采果筐內,注意不要擠壓,以防壓破果皮上的油泡,影響果實的色澤和品質。雨天采的花椒味淡,宜變質。摘下的花椒應及時保鮮入庫或曬干椒。干椒最好在一天內曬干,色澤才好,品質才佳,曬干后將果皮與種子分開,分別進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