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青,宋爽,張虎,馬一鳴,杜發春*
(云南農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201)
滇西北地區貧困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擺在黨和國家面前的重大社會問題和現實難題,當地人民都在為了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的理想而不斷努力奮斗。農民是扶貧攻堅的主體,是鄉村振興過程中的最根本力量,只有解決了農民的問題,才能解決貧困的問題。新農人是以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等為主要職業、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以及必要的專業技能、依靠農業生產經營的收入的新型職業農民。滇西北作為全國攻堅脫貧的深度貧困地區,要想打贏這場艱巨的扶貧攻堅戰,必須充分重視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問題,培育一批高素質、有質量的新農人,以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來幫助廣大地區的貧困農民脫貧致富。
滇西北地區地處青藏高原、南亞和東亞三大地理位置的交界處,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三條大江大河自北向南穿越滇西北地區,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前行形成了著名的“三江并流”。滇西北地區在行政區劃上包括了怒江州、麗江市、迪慶州三個州市,覆蓋面積達4.2萬平方公里。由于地處高原地區,區域內平均海拔高達2600m,生態環境脆弱,是一個集邊疆、民族、貧困、高寒為一體的貧困地區,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導致該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和經濟發展嚴重滯后,造成了該地區成為云南乃至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
滇西北連片特困地區位于云南省西部、西南部和西北部,包括保山市、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麗江市、普洱市,楚雄彝族自治州、臨滄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大理
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在內的10個州市的61個縣區(其中45個縣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是全國3個不跨省區的片區之一。
由于歷史上云南地區就是著名的少數民族聚集區,截止到2020年,云南有少數民族人口1500多萬人,占全省人口總數三分之一左右。滇西北片區情況更為嚴峻,貧困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貧困地區總人口的比超過三分之二,大大高于全省33.42%的平均水平,這給扶貧攻堅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滇西北邊境山區在歷史上就是有名的少數民族聚集地區,有26個少數民族世世代代居住于此,其中還有15個是云南特有的少數民族,同時9個“直過民族”和8個人口較少民族。受傳統民族歷史文化的影響,該地區的少數民族人民普遍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由于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大多數民族還停留在封建社會發展狀態下,甚至8個人口較少民族和9個“直過民族”還停留在原始社會的生產關系下。由于不同民族具有濃郁特色的“民族文化”使得扶貧工作異常艱難,不僅僅表現在地理環境惡劣,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更多的是貧困地區的人民安于貧困,從自身發展的角度來說越貧困越不想摘掉貧困的帽子,這種文化貧困更難解決。
滇西北貧困地區由于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狀況、歷史原因等方面的影響,農業仍以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為主,農民的生產觀念保守,只相信經驗的傳和積累,而不太相信新知識和新技術,因此,農民對新知識、新技術接受較慢。加之從事農業的人力資本、技術資本、金融資本都極為短缺,農業又是低收入產業。因此,大量農村青年離開了農村、農業進城務工。而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都是年齡大、文化層次低,又缺乏新技術的人。深度貧困地區農民的這種狀況,不利于農民的脫貧致富,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更不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要想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那么就必須先打好這場脫貧攻堅戰,扶貧攻堅的主體是農民,只有加大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才能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這事關廣大農民,尤其是滇西北貧困地區農民的最根本利益。為了推進現代農業轉型,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通過特色產業脫貧打造一批有素質,有質量的現代化新型職業農民就迫在眉睫。
通過滇西北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調查研究發現,受地理環境及歷史發展的制約,滇西北地區的貧困戶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停留在小學,并且絕大多數建檔立卡戶的子女也大多數是沒有完成初中學業就輟學了,很難在社會中獲得較好的發展機會,導致貧困問題呈現代際傳遞狀態。
由于受教育程度偏低,長期處于社會發展的最底層,在經濟發展、資本獲取、教育公平、就業機會等方面競爭能力嚴重不足,只能從事低水平的農業生產和外出從事體力勞動獲取報酬,低收入造成了貧困戶長期維持在一種溫飽有余而小康不足的狀態,很容易因病致貧,因意外突發情況致困。
滇西北地區和我國其他地區一樣,農民的職業教育經費主要是依靠地方財政撥款,各地經濟情況差異很大,導致不僅經費來源單一并且投入嚴重不足,大部分地區無法在農民職業教育上提供充足的配套資金。各地區沒有形成科學的教育經費管理機制,導致用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經費的監督和管理的缺失,用在農民培訓的撥款資金通常會因客觀因素,被各級主管部門用于其它行政工作,導致專項資金嚴重不足,直接影響到新型農民的培訓機制的形成與發展,嚴重影響了農民培訓的力度與規模。
農民職業教育培訓至今沒形成制度化和常態化,缺乏長期規劃,更多只關注培訓完成了地方政府培訓農民的數量指標,而不注重考查培訓后的效果到底如何,過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內在。
政府為了加大職業農民的教育培訓力度,通常會與社會上的一些培訓機構達成合作,由于無法及時對教育機構的監管到位,導致很多不具備培訓資質和條件的機構也紛紛舉辦農民培訓班,不僅導致大量培訓經費的浪費,而且造成教育資源的嚴重浪費。
培訓內容不科學和培訓模式單一的問題也很突出。培育內容不科學,教材大多都由培訓單位自行組織編寫,只注重一般農業技術的教學,無法滿足不同類型的職業農民的現實的不同需求。同時目前開設的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班大多以課堂講授和理論學習為主,然后再以到某個企業或農場進行簡單參觀為主,學習形式較為單一且效果極差,導致農民的參與積極性很低。
貧困的根本問題在于思想貧困,文化貧困,要想徹底解決貧困,必須高度重視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問題。首先要加大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設施建設投資力度,保障孩子們能夠有學可上,方便上,上的起。除了在硬件的配套設施上投入之外,師資隊伍的建設尤其重要。要不斷改善教師的生活條件,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有條件的地方還要在購房等方面提供各項優惠政策,增強對優秀師資的吸引力度。
針對滇西北貧困地區農民培訓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相關政府部門應構建市場化管理機制,制定相關的獎勵性措施,激發社會組織參與農民職業培訓的組織及建設的工作中,為農民提供相應種養技術,營銷渠道及生產指導,以此實現農民與企業的協同發展、共同富裕的目的,能夠有效解決培訓機構經費不足的問題。同時要積極構建科學合理的經費監督管理機制,通過行政手段,提升各級政府對農民培訓經費的重視程度,保障培訓經費能夠切實應用到農民培訓工作的全過程中。
要創新職業農民培育制度,加快建設以政府為主導的高效多元教育機制,制定完善農民職業教育制度的實施細則、整合優化各類培育機構,建立相關的評價考核機制,并與各類優惠政策掛鉤,提升培育質量。
要通過對滇西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調研,針對處于不同發展水平的貧困農民,創新培育內容,編制具有針對性的培訓課程大綱,將當地農民所迫切需要的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環保、法律等多方面知識加以整合。
內生主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以人本主義為中心,明確以農民為核心,主張農民在就業偏好的影響下,在明確的個人發展規劃指引下,學會目標定位與管理,自覺接受學習,根據自身發展目標自學或者采取半農半讀、農學交替等方式到中職或高職農業院校學習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農業工程和經濟管理、市場開拓能力等,或者爭取到各類農民培訓班學習,從而有目的地、分階段地提高自身的務農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進而充實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