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欣
(河北省林業和草原工程項目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81)
經濟社會快速的粗放式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產生了諸多不良影響,引發了一系列問題。隨著生態文明的持續推進,人們的生態意識不斷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由于森林資源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森林資源管理的加強也被認為是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內容。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認為:我國森林質量不高,生產潛力發揮不出來,生態功能低下,是當前我國林業最為突出的問題。由此可見,提升森林質量非常關鍵。
根據我國第八次森林資源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森林面積為2.08億hm2,森林覆蓋率達到21.63%。人工林造林面積達到0.69億hm2,位居世界第一位。以河北省為例,2016—2020年上半年,全省累計完成營造林面積410.5萬hm2。隨著造林面積不斷增加,使得撫育管護難度越來越大。近年來,由于可造林地越來越少,造林難度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國家、社會、個人都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和人力,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只有對現有森林資源進行更加科學全面的撫育管理,不斷精準提升森林質量,才能鞏固來之不易的造林綠化成果,從而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推進林業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
木材是國民經濟中的短線產品,雖然我國近幾年越來越重視退耕還林工程,但是木材產品供需結構矛盾一直未得到根本解決。這是由于退耕還林工程大規模開啟的同時,天然林保護工程也隨之跟上,導致木材產品的供需矛盾不僅沒有緩解,還存在著進一步加劇的態勢。有數據顯示,世界森林蓄積平均值為131m3/hm2,而我國森林蓄積平均值是89.8m3/hm2,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41.2m3/hm2,僅占世界平均值的68.54%。與此同時,我國森林采伐消耗的木材中,普遍存在采伐樹木樹齡較小的情況,據統計,其中75%以上為中小徑材,大徑材只占不到1/4。這不僅反映了我國存在森林資源質量較低的問題,而且以中小木材為主的木材直接經濟價值也相對較低,同時也對于森林資源造成了浪費。由此可見,通過采取科學合理的撫育經營方式,調整優化森林結構,進一步提高森林年生長量和單位面積蓄積量,不斷增加森林資源儲備量,提升我國森林資源的整體質量,而這也是解決我國木材產品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成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戰略思想的指導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各地堅持生態修復治理與人居環境改善并舉,加快建設綠色生態屏障,減輕風沙危害,治理水土流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路居相依的森林生態系統建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生活質量顯著提升,廣大群眾共享生態建設成果。而森林質量的高低作為關鍵因子,是衡量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標尺。進一步提升森林質量,是推進我國生態文明進程的迫切需要。
對森林的基本功能進行開發,或者建設森林設施的過程中必須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夠保證整體的森林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以便于將人類的各項活動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降至最低,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的。森林質量提升需要按照以下幾個原則來進行:
把近自然林業理念作為指導森林質量提升的第一原則,充分尊重林木生長自然規律和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制定合理的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措施。按照適地適樹原則,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充分發揮優良鄉土樹種的重要作用,盡量選擇抗逆性強、防護性能高、適應性強的樹種和品種。豐富混交林營造方式,根據離地條件采用帶狀混交等多種喬灌混交、針闊混交的造林模型,建成復層、異齡、混交、穩定、高效的森林結構。
從全國范圍來看,優先開展重點區域的森林質量提升工作,如京津冀協同發展區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要努力提高這些重點區域的生態環境承載力,大力培育異齡、復層、混交林,努力建成集中連片的高質量生態防護林帶、林網。根據不同的地貌類型看,南方丘陵山地,應在重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不斷增強森林保持水土和堤岸防護等生態功能;而在北方防沙帶,重點是增強防風固沙、綠洲防護等的生態功能;東北森林帶森林質量提升的重點則是增強森林的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重點是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增強森林系統的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黃土高原和川滇生態屏障區的森林質量提升的重點是加強水土保持、防風固沙能力。
根據所屬權不同,采取不同的森林質量提升方式。在重點國有林區,要嚴格保護天然林,以培育混交林、兼用林為重點;在以提供森林生態服務為主的國有林場,以培育大徑材和珍貴樹種,營造適合發展森林旅游的優美森林景觀為重點;集體林則以提高森林的經濟效益為重點。
積極開展森林質量提升示范項目建設,鼓勵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實踐,總結經驗,著力打造一批代表性強、輻射面廣、質量提升效果顯著的改造典型,引領和帶動森林質量提升工作科學有序發展。
在開展森林質量提升工作時,需要對森林的實際環境現狀進行充分的調查,然后進行多層次、多方位的考慮,并在此基礎之上開展下一步的森林質量提升工作。相關人員在對森林進行實地考察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對森林的實際環境進行了解和調查,還需要結合森林周圍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來進行綜合考量,從而做出更加精準的評判。在得到調查數據之后,需要對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從而為后續制定相應質量提升方案提供可靠的數據保障,進而提升內森林質量提升措施的有效性。
在制定方案的階段,可以使用層次分析法,并通過對相關專家進行咨詢,從而將森林質量提升中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子詳細羅列出來,然后再將各個因子進一步細化,深入挖掘內在的、深層次的影響因素,然后再對各類影響因素進行科學地劃分和歸類,然后通過權重標準,對整個治理方案中的每一個因素進行權重賦值。以河北山地林區為例,多數土壤為酸性棕壤,與此同時,河北地區的北部地帶性植被類型與河北地區的南部地帶性植類型不同,分別為溫帶草原和闊葉林,需要在此基礎之上使用層次分析法所制定的方案進行計算和分析,最終得到一個最優的森林質量提升方案,這樣能夠尋找到一個更加適合河北省森林質量提升方案,促進森林能夠快速恢復。
按照“堅持政府引導、鼓勵社會參與、加強市場運作、拓展多元投入”的原則,進一步拓展森林質量提升的投融資渠道。除提高中央預算內補助標準外,不斷加大開發性和政策性貸款的支持力度,積極鼓勵社?;鸬却笮蜋C構投資項目建設,不斷豐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逐漸完善森林保險制度。
強化技術服務。加強森林經理、森林培育等學科建設及鄉鎮林業工作站、林場等基層專業隊伍建設,建立常態化的人才培訓制度、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管理和技術雙重責任制。
提高森林質量的關鍵在于不斷強化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應用。農林高校不斷加強森林培育和森林經理等相關學科的建設,為森林質量提升輸入專業人才提供保障;科研院所在育種、培育、撫育等先進技術方面加強研發和推廣,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貢獻率;林草主管部門積極引導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強與林場之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為有效推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提供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