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勤
(云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4)
林業資源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關鍵資源,也是促進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資源。而現實中,人們的亂砍濫伐以及對林業資源的不重視,導致林業發展面臨著許多問題。為了防止林業資源的過度砍伐以及生態環境的破壞,需要做好林業規劃管理工作,加強構建監管體系,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念,保證林業資源供求平衡,從而達到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目前,我國的林業資源,主要是國有或集體所有,屬于公有制。林業資源的生產和經營權利不屬于具體單位,而是屬于國家的相關部門,由國家制定相應的經營和管理方案,然后下放到地方基層的管理單位。因此,我國林業資源整體的所屬權模式單一,這導致林業的規劃及管理工作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約。例如,地方單位沒有林業資源的收入,但還需要管理林業資源,而國家在此過程中給予的補貼和基礎設施都很少。因此,單一化的結構,使林業資源的管理受到限制,難以發揮好的作用。此外,受城市建設以及經濟發展的影響,很多地方將部分林地征收占用,毀壞了原有的林地,導致林地面積急劇減少。同時,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人們加速了木材加工產業的發展,加速了林業資源的掠奪,讓林區危機凸顯[1]。
雖然我國林業資源分布廣泛,但我國對于林業資源的管理及開發工作并沒有形成較強的系統性。林業資源采育不平衡,管理方式不科學,資源規劃目標不明確,這些原因導致造林工作進行緩慢,樹木成活率低。同時,人們隨意開采樹木,使得樹木砍伐的速度比樹木自然生長的速度要快,使林業資源發展受限。此外,在人工造林方面,對地理區域及樹種的選擇不合適,也沒有考慮環境的多樣性和穩定性,從而造林的成功率不能得到保證。同時,相關人員沒有采用科學有效的手段進行經營管理,造成林業的基礎建設停滯不前,對林業規劃管理及可持續發展極度不利[2]。
生態補償機制是一種調整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各方利益關系之間的一種制度安排。生態補償機制可以維持林業資源在生態系統中的平衡,對樹木進行自我保護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國目前生態補償機制尚不成熟,對相關林業工作人員的補助不足,對相關管理部門的資金支持不夠,不能滿足基層部門和相關工作人員的日常需求。此外,對部分林區的資源分配和利用不合理,管理重視程度不足。例如,在對公益林區的保護過程中,國家對相關人員的補償不足,管理不當,再加上農戶經營不合理,使許多公益林面積縮減。同時,相關部門不重視林區的發展與管理,林區的建設一般都由國家林業單位組織,社會公眾對此參建熱情不足[3]。
現代林業規劃管理及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主要體現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個方面[4]。
林業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的是能源資源的有效利用,既能滿足當代的需求,也不損害后代。林業的經濟效益主要包括直接的經濟效益和間接的經濟效益兩個方面。直接的經濟效益,包括采伐樹木、采摘果實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另外,一些樹木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可以運用到醫藥領域,也是林業經濟效益的來源。林業的間接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森林的生態系統能夠調節氣候、降低自然災害的發生,從而減少一定的經濟損失。
在社會效益方面,茂密的森林是人們修身養性的好去處,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還能夠提高健康水平。此外,林業的發展也能夠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解決部分人員的就業問題。同時,林業的發展,還能為農民提供一定的致富途徑,解決三農問題,增加山區農民的收入。例如,山區農民可以借助當地資源,種植一定的農產品,或者開辦農家樂,來增加收入。
林業的生態效益主要是指利用樹木實現凈化空氣、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從而達到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首先,森林可以吸收有害氣體,釋放氧氣,保證人和自然氧氣的需求。其次,森林可以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降雨之后,雨水大部分會被樹木下的土壤所吸收,然后積蓄起來,其中一部分被植物吸收,另一部分會蒸騰到大氣中,增大空氣濕度,調節氣候。再次,森林可以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樹木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風速,減少大風帶來的自然災害。當雨水較大時,會滲透到土壤深層,以地下水的形式流走,防止水土的流失。因此,植樹造林是防止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最好辦法。
3.1.1 加強構建監管體系,重視林業資源管護
構建完善的林業監管體系,是加強現代林業規劃管理的重要工作。林業監管人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權力與職責,對經營管理不當、亂砍濫伐等現象加強監管,杜絕林業資源浪費。政府部門針對相關的林業保護制定獎罰措施,對不能很好的履行林業管理工作的人員采取一定的處罰,對積極參與維護林業發展的人員給予一定的嘉獎,使林業規劃管理更加規范。此外,相關林業管理人員要重視林業資源的培育與管護,重視木材的砍伐和運輸,加強對林業資源安全的檢查,重視病蟲害的防治,強化林業預警機制,從而促進現代林業規劃管理的發展[5]。
3.1.2 開辟新的管理路徑,改變優化經營模式
現代林業發展規劃中,可以加強信息網絡技術及計算機科學技術的應用,通過現代科學手段的輔助,來加強林業規劃管理,提升管理技術水平。例如,在林業規劃管理工作中,安裝相應的攝像頭,對特殊區域的林業資源進行監控。還可以利用森林資源信息,結合衛星遙感檢測等技術準確判斷火場的位置,給林業滅火提供相應的指導。此外,政府在加強重點林區防護,以及生態脆弱地區的同時,可以適當地放開其他林業管理的管制權限。在經營管理方面,政府可引入市場機制,推行公有制為主體,其他非公有制經濟混合發展的模型。相關部門還可以加大投資,增加林業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政府部門還需嚴格審查采伐許可資質,確保審批制度透明,控制采伐量,進行科學合理采伐。
3.2.1 樹立正確發展觀念,建立生態型林業資源
當前,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加強生態建設的重要意義。因此,這需要結合我國現實的林業情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來促進林業發展。在實際中,地方政府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思想,全面落實林業可持續發展,樹立現代林業管理思想。同時,加強宣傳和推廣,讓人們意識到加強林業資源保護的重要性,提升人們的環境意識,鼓勵民眾參與林業建設,為林業可持續發展做貢獻。另外,在林業建設時,林業部門要進行統籌規劃,建立相應的生態林區,充分發揮林業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保證林業的可持續發展[6]。
3.2.2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林業宣傳保護
當前,我國關于林業資源的法律《森林法》仍存在一些不足。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及時與相關林業部門溝通、協商,找到其中問題,并借鑒其它國家的先進經驗,對其加以修改并實施。在立法原則方面,要堅持從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將生態平衡放到第一位,結合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律進行立法,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7]。同時,相關林業人員要嚴格執法、禁止亂采濫伐,對偷伐樹木、破壞林業資源的人員要進行一定的處罰,情節嚴重者可上交公安部門。政府部門還需要加強林業資源保護的宣傳教育,培養相關林業工作人員的護林意識,從而提升林業管理規劃工作,進一步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可對相關林業工作人員開展專業知識講座,普及法律法規,加強他們對林業生態保護的意識。
綜上所述,林業資源在保護生態環境、提升經濟效益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建設以及人們對林業資源管理的不重視,使我國的林業資源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和犧牲。因此,需要加強現代林業規劃管理,采用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來促進林業的發展。在此過程中,需要相關部門加強構建監管體系,開辟新的管理路徑,同時,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念,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生態型林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