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氣象局,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氣象事業具有科技性、基礎性、公益性的特點,氣象工作在國家建設、資源利用開發、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氣象逐步進行轉型,由過去十分繁重的觀測任務中逐漸擺脫,更加注重公共氣象服務工作,只有做好服務才能真正發揮氣象在社會發展特別是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作用,因此提高公共氣象服務的時效性、針對性、準確性是十分有必要的。
公共氣象服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面向社會需求,以服務于經濟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為宗旨,因此近些年來有不少學者對公共氣象服務進行研究討論,例如:鄒瑩認為信息時代自媒體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傳統氣象服務的方式,微信、微博、手機APP等各類氣象自媒體不僅拓寬了氣象服務的受眾群體,更是豐富了氣象服務的內容,為傳統氣象服務開辟了新的道路[1]。馬士欽分析探究了衛星遙感技術在氣象為農服務方面的應用[2]。鄧亢研究了微博在公共氣象服務中的應用以及氣象微博的發展情況[3]。陳幼姣等人分析了氣象服務在農業防災減災中的應用現狀[4]。劉艷華等人利用一次氣象服務過程為背景分析了公共氣象服務的在群眾以及政府部門的影響力[5]。
公共氣象服務是指的氣象部門利用公共資源或公共權力,向政府決策部門,社會公眾、生產行業等提供氣象服務信息和技術支撐的過程。按照服務的對象和內容可分為:決策氣象服務、公眾氣象服務和專項氣象服務。
為各級政府和決策部門在指揮生產、應對防災減災,以及在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經濟建設等方面進行科學決策提供氣象服務。例如重要天氣報告、防汛抗旱氣象服務、防火氣象服務、氣象災情報告等。
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提供氣象服務。例如日常天氣預報、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和預警信號、森林火險等級預報等。
為國家的重大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體育活動以及社會活動提供的氣象服務。例如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等重大體育賽事成功舉辦提供氣象服務、為中非合作論壇等重大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的氣象服務、為青藏高原的建設提供有利的氣象服務信息等。
公共氣象服務產品的撰寫依托于氣象業務系統的支撐,對天氣的準確預估和監測是對外服務的基礎,精準的預報天氣和氣候對服務十分必要。
目前我國自動氣象站在全國廣泛分布,已經基本實現了氣溫、氣壓、濕度、降水、日照、風向風速、凍土、蒸發等氣象要素是的自動實時觀測。自動站的分布主要表現為東多西少,南多北少分布不均勻的特點,為了彌補自動站分布稀疏的不足,又增添了許多區域自動站,區域自動站的建設使得我們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同地方氣象要素的變化情況。氣象要素的觀測和存儲對氣候的診斷分析、天氣預報、實況監測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為氣象服務產品的制作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自動氣象站的建設雖然已經滿足日常觀測和預報需求,但是面對突發的強對流天氣,觀測設備依然不能捕捉到中尺度天氣系統的發展,因此多普勒天氣雷達和氣象衛星產品的應用十分有必要。
目前我國多普勒天氣雷達主要有S波段和C波段雷達,S波段雷達主要分布在我國沿海和多降水的地方,而C波段雷達則分布于我國強對流天氣頻發地區。多普勒天氣雷達系統主要應用于對災害性天氣,特別是與風害和冰雹相伴隨的災害性天氣的監測和預警,也可以進行較大范圍降水的估測。通過對雷達回波的監測可以實時的掌握強對流天氣的發展情況和未來的演變趨勢,并做出分析研判,為決策服務產品的撰寫提供了重要依據,扎實的推進了防災減災工作。
氣象衛星主要是從太空對大氣層的觀測,主要分為極軌衛星和同步衛星。通過對云的觀測,實現云頂溫度以及云區范圍大小、色調、邊界形狀、暗影和紋理的判斷,從而獲得云的結構特征,進而對天氣進行判別,實現對災害性天氣的預測。衛星還可以對森林火災進行監測,通過對衛星的不同通道產品對比分析,實現對區域火災的有效監測預警。衛星也可運用于強對流天氣的監測和預警,通過對中小尺度的對流云團的識別,從而獲取對流天氣的發展演變規律,在結合多普勒天氣雷達的判斷,從而更加精準的把握強對流天氣,為防災減災工作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需求牽引服務,及時準確的將服務產品推送到有需求的公眾和政府部門,才能使公共氣象服務產品發揮最大作用。以前產品通過短信、大喇叭、電話、電視、傳真等方式進行傳播,隨著科技不斷的發展,新媒體逐漸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依托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將優于傳統的推送方式。例如通過微信、微博、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等途徑進行傳播更加具有廣泛性和拓展性,且傳播速度更快。新形勢下短視頻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人們利用空余的短暫時光翻看短視頻,實現知識和信息的共享。公共氣象服務產品的推送更應當向短視頻方向進攻,例如快手、抖音等都是傳播預警和預報信息的最佳途徑。把預警信息和預報信息投送到公交車和出租車等流動場所,更有利于加快信息的推送速度。依靠新媒體的不斷發展,不斷加快服務產品的傳播速度,促進了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順利開展,也為政府部門做好決策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在我國一些偏遠的山區和農村仍然對新媒體的應用不熟悉,因此在利用新媒體傳播的同時也要兼顧傳統的傳播方式,使得不熟悉新媒體的群眾也能及時的收到服務信息,最終達到解決農村信息傳播的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在公共氣象服務過程中,各級氣象部門開展天氣的實時監測預警,并對天氣的演變做出判斷,從而制作各類服務產品,在每一次服務過后及時做好總結,為未來的災害防御積累經驗。開展氣候變化的預測預估,深入分析氣候變化對經濟和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土地利用、能源開發等各個領域的影響,為調整經濟布局優化社會資源提供科學支撐。
我國是農業種植大國,農業的發展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命脈。公共氣象服務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搞好為農服務,助力鄉村發展。通過發布春耕春播預報、秋收預報、病蟲害預報等為農產品的種植和培育提供建議,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優化農產品種植布局,合理開發和利用土地。建立農業防災減災體系,使預警和預報信息第一時間到達種植戶手中,降低農作物的受損程度。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做好為農服務,是鄉村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基礎。立足于公共氣象服務,打好脫貧攻堅戰役,逐步提升為農服務能力。
公共氣象服務越來越多元化,2020年面對新型冠狀肺炎,氣象服務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面對殘酷的疫情,國家分析了天氣情況,抓住有利時機建設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拯救了上千人的生命。居家隔離期間,我們情系在外參加防控的人員,氣象人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也適時推出了疫情防控專報,讓群眾足不出戶了解天氣變化。在后來我們根據對未來天氣和氣候的預測大膽推測疫情的變化,為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
公共氣象服務已經逐漸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未來公共氣象服務的發展將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準確性,我們根據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時間,適時主動推出新的公共氣象服務產品,讓不同的群體都能親身感受到氣象服務所帶來生活生產的便利,提升氣象服務在公眾心中的地位。未來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傳播途徑將日益更新,依托新媒體技術和5G技術,不斷發掘新的傳播途徑,力求達到更好、更準、更及時的標準,將服務信息第一時間到達群眾和政府決策部門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