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梅,馮國蓉
(四川省九寨溝縣科學技術和農業畜牧局,四川 九寨溝 623400)
九寨溝縣位于四川省西北高原北部,岷山山脈北段,位于103°27′E~104°26′E,32°53′N~34°41′N。幅員面積5029.09km2,轄17個鄉(鎮),120個村,有藏、羌、回、漢等民族居住,總人口6.559萬人。其中少數民族2.466萬人,農業人口4.56萬人。全縣總耕地面積4300萬hm2,農業生產為半農半牧模式。農業類型以傳統種植業為主。
結合生態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還牧工程的全面實施,給九寨溝縣種植業帶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如何調節效益農業和傳統栽培模式的平衡布局,成為當前和今后農業工作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的現實問題。
九寨溝縣過去以大春旱糧作物栽培為主,主產玉米、小麥、葫豆、青稞和馬鈴薯。其中玉米產量占糧食總產量60%以上,種植區域在沿河谷兩岸,以露地玉米、露地蔬菜、馬鈴薯為主,高半山以地膜玉米、春洋芋、春葫豆、冬小麥、春油菜為主。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逐漸暴露出效益低、農產品品質差、科技含量低、缺乏特色等諸多問題。
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地廣人稀,耕地分布呈零星分散的特點,耕作制度粗放,集約化程度低,自然條件和環境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制約很大,種植制度單調陳舊,耕地利用率不高,缺乏科學規劃。主要的耕作模式表現如下:
1.1.1 春玉米+黃豆-春玉米+黃豆-冬小麥-蕎三年四熟制(“+”表示間作,“-”表示套作,下同) 該種植模式是九寨溝縣海拔高度1600~2000m左右地區的典型耕作制度,包括第3年冬油菜或春洋芋復種蕎麥三年四熟制
1.1.2 冬小麥-冬小麥-春葫豆或春洋芋一年一熟三年輪作制 這是高山地區一年一熟主要耕作制度,也是藏區人民的一種傳統耕作制度。
1.1.3 春玉米-冬小麥-春玉米二年三熟制 這是中山河谷地區海拔高度1500m以下地區的主要耕作制度。
1.1.4 冬小麥-水稻一年二熟制 這是河谷地區海拔高度1400m以下的主要耕作制度。
4種種植模式一方面存在粗放經營、循規蹈矩和缺乏創新的問題。另一方面在新的歷史時期終將會被淘汰或被新的、科學的、更先進的、符合時代需求的耕作制度代替。
按照縣委政府制定的“定標準,建基地、做品牌、找市場”農業產業發展思路,依照全縣“興建綠色高地,發展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目標”的指導思想,把握形勢、因地制宜,合理調整種植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區域布局。積極發展優質特色水果、反季節蔬菜和名貴中藥材。
以玉米、胡豆、馬鈴薯為主,確保退耕還林還草后保持糧食生產新的穩定。引進玉米、葫豆新品種和技術,提高玉米、葫豆生產產量和品質;引進脫毒馬鈴薯技術和項目,發展脫毒馬鈴薯種薯生產,加大對青棵、蕎麥等小雜糧作物的開發和利用。
以山區特產的優勢資源利用為突破口,不斷開發挖掘潛力。重點以金榜柿、黨參、核桃、花椒、黑木耳、甜櫻桃、枇杷、刀黨等為開發對象,創建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
間作套種技術的增產機制:充分利用空間,增加葉面積指數,提高光、熱資源的利用;邊行優勢利用更充分;達到土地用養結合的目的,使耕地得到充分休養和合理利用;增加抗逆能力,穩定產量;充分利用生長季節,發揮作物的豐產性能。
耕地面積大幅度下降,承擔的任務反而更重,既要保持根食生產穩定,又要促增產保增收。為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要加強新技術的試驗推廣,提高集約化經營程度,努力提高單產,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九寨溝縣結合人口少,耕地基數小的特點,大膽改進,把試驗和示范同步進行,改過去的試驗-示范-推廣3部曲為試驗、示范-推廣2部曲,縮短推廣時間,從而提高推廣效率。
為保證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必須強調土地用養結合。因地制宜的從實際出發,采取休閑輪作、秸稈還田、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等措施養地,效果明顯。
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使用環保、生態型肥料和低毒低殘留農藥,切實規范農業生產技術和保護農業生產環境,提高農產品品質和產量。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是建立“兩高一優“特色農業的基礎保障。九寨溝縣耕地資源肥力水平低,灌溉設施條件差,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改變農村生產條件,抵御自然災害和抗風險的能力。
農業生產既是基本產業,又是弱勢產業,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易受到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為保護農民的利益和基本產業不被遺棄,應積極推行和壯大農業風險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