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婷婷
位于重慶市革命老區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東北部的中益鄉,境內重巒疊嶂,峰壩交錯,溝壑縱橫。大山大水的阻隔,交通物流的閉塞,讓這方風景秀美、人文豐富的土地長年積貧積弱,成為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隨著脫貧攻堅向縱深推進,短短幾年時間,中益鄉“搖身一變”成為鄉村振興最具活力的鄉鎮之一。
中益鄉森林覆蓋率超過85%,主要蜜源植物多達200余種,有著絕佳的養蜂條件。但長期以來,蜂農家的野生蜂蜜基本上自產自銷,難以形成致富產業。隨著外出務工人員越來越多,不少蜜蜂種群因長期無人管護而漸漸消失蹤跡。
為了激活蜜蜂產業,讓蜜蜂產業帶領村民致富,石柱縣科協和中益鄉科協分批組織農技專家開展技術培訓,解決村民們的技術難題。
譚弟雙是中益鄉全興村一名建卡貧困戶,為了早日脫貧增收致富奔小康,在扶貧干部的鼓勵下,他加入了養殖蜜蜂的行列。沒有技術,就去養蜂知識培訓班學習,遇到問題便向其他蜂農請教,沒有蜂桶就自己動手制作。現在譚弟雙養的中蜂已發展到30多群,他笑著說:“現在的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
中益鄉還依托中國養蜂學會、市畜科院和西南大學,強化“院校+企業+農戶”合作,引進和推動蜂產品技術研發,打造形成集中蜂養殖、蜂蜜加工、產品銷售、觀光體驗于一體的中蜂全產業鏈。如今,養殖蜜蜂的村民越來越多,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甜蜜。
“這個月由于雨水多,除了有滑坡等地質災害外,極不利于作物生長發育……”農技專家趙達貴正在講述近期的調研結果。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由于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中益鄉土地撂荒現象嚴重,且產業結構嚴重失衡,2017年9月以來,中益鄉以產業振興為發力點,努力將糧經比從9∶1調整為1∶9,并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種植業、生態養殖業及旅游業。
產業結構調整了,經濟作物的產量怎么提高?縣科協先后引入西南大學、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武陵山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組織科技專家分類開展種植技術培訓,選送中青年農民參加“雨露計劃”“新型農民專業培訓”,發動“土專家”“田秀才”和農村致富能手“一對一”幫帶指導,對貧困群眾免費開展“定點、定向、訂單”式中藥材種植技術培訓、脆紅李等果樹栽培技術及田間管理和鄉村旅游等實用技術培訓,讓貧困群眾“一技在手,產業有成”。
蜂蜜、莼菜、香菇、花生、鹽竹筍、農家核桃、生態大米、手工夏布制品……在中益鄉電商服務站,十幾種土特產被整齊地擺放在展架上。
“我們全鄉7 個村的土特產都可以在這里買到。”電商服務站的負責人介紹,通過互聯網平臺,服務站可以獲取消費者對中益鄉土特產的需求變化,并根據這些需求,與相應的村落進行對接,待農戶將土特產按訂單準備完畢后,服務站將到村收購,并統一包裝,打上中益特產標識,通過物流送到消費者手中。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一些農產品出現滯銷現象。為幫助大家解憂紓困,縣科協聯合重慶市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和碩睿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策劃了“直播助農”網絡直播,為特色農產品銷售開辟了新渠道。
“以前賣蜂蜜主要靠自己在親戚朋友之間吆喝,現在利用互聯網,經常出現脫銷現象。”鹽井村蜂農陳小平樂得合不攏嘴。
康莊大道四通八達,通村公路高山蜿蜒,一輛物流車在緩緩駛出,它載著中益鄉的土特產,更載著中益人脫貧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