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高新區胡集小學 王 華
小學生正處在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的課文大多代表著積極思想導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滲透德育,可以使學生以讀悟情,尚德潤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如何做人,追求真善美,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有效策略,做如下幾方面探究。
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喜歡講故事,就等于給自己教書育人的工作找到了一條有效路徑。小學語文教材編入的文章故事性較強,人生的哲理、生活的啟迪、是非黑白的辨析等都寓于生動的故事中。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中滲透德育,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給學生講故事,引領學生解讀故事,進而從故事中挖掘出積極的品德教育元素,陶冶學生美好的心靈,提升學生道德修養水平。
比如,《守株待兔》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做事情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把偶然的事情看成必然,不要指望不勞而獲,要憑自己的勞動來創造美好的未來。在導入環節,教師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大家都喜歡聽故事,誰來給大家分享一個你喜歡的故事呢?”在兩個學生分別講述了《鄭人買履》《狐貍與烏鴉》的故事后,教師說:“感謝兩位同學的分享,剛才他們講了兩個寓言故事,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故事講了什么內容吧。”在經過“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環節后,教師引領學生進入教學的重點環節“深入研讀,重點感悟”,首先讓學生想一想,這個種田人在樹樁旁邊想什么?學生紛紛回答:“兔子啊,快點到我這里來啊!不用種田了,真舒服啊?!苯酉聛?,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同桌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從而明確這樣的看法:“農夫十分懶惰,異想天開,想讓兔子自己跑來,如果兔子不來,他就會餓死。但是他遇到兔子撞到樹上,只能是一個意外,這樣的事不會天天發生?!睘榱俗寣W生加深閱讀理解,教師又提出問題:“你們從哪里知道農夫不會再等到兔子的?”學生紛紛回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教師再次提出問題:“讀完《守株待兔》這個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明確“要收獲就要有付出”的道理。在最后的“拓展延伸”環節中,教師又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們能不能勸勸農夫?”以此使學生將學到的道理應用于實踐,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所有成績的取得都是奮斗得來的,不是等來的。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解讀故事,感悟道理,是給學生帶來積極影響,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的有效策略。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結合所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認知、情感體驗、生活經歷等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環境中,并能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激蕩起情感的浪花。德育的滲透,就是對學生心靈的潤澤和情感的培育。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創設恰當的情境可以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學《為人民服務》一課時,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了一組照片,這些照片中有解放軍戰士在邊境放哨、農民在種田、教師在上課、清潔工在打掃衛生等,然后提問:“照片中的人都在干什么呢?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了誰這樣做?”有的學生思考了片刻回答說:“他們是在為人民服務?!苯處熈⒖坦膭钫f:“對!回答得很好,他們都是在為人民服務。這些人為了人民一不怕苦,二不怕累,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的題目就是這個口號“為人民服務”,現在讓我們一起響亮地讀一遍——為人民服務!”通過氣氛的渲染,學生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的尊敬從內心生發出來。在教學進行到“總結教學,升華情感”的這一環節時,教師又通過播放張思德犧牲的電影片段創設情境,看著電影中張思德犧牲的情景,教師動情地講:“那個愛笑的張思德犧牲了,那個不愛說話的張思德永遠地走了。在炭窯轟然倒下的那一刻,張思德把戰友推出洞口,自己付出了寶貴的生命,他與大山融為一體,他化作了不朽的豐碑。他永遠地離去了,但是他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卻永放光芒?!蓖ㄟ^巧設情境開展教學,給學生進行了一場革命人生觀的啟蒙教育,樹立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體現了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價值。
小學生正處在立志教育的關鍵時期,因此,立志教育也是小學生德育的重點之一。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能夠激發人們立志的常常是榜樣人物的深遠影響。文藝作品中正面的典型人物,會使人在鑒賞中產生心靈的撼動,激發人們以榜樣人物為鏡,努力奮進,勇于追求的遠大志向。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引領學生去鑒賞人物,讓學生從中學習美好的品質,為美好的品格奠基。
比如,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引領學生鑒賞人物:“這是一個少年周恩來的立志故事,整個大故事中包含了三個小故事,現在請大家比賽,看看誰通過閱讀課文找出這三個故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很快梳理總結出了耳聞“中華不振”、目睹“中華不振”、立志“振興中華”三個故事。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確立這樣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激發學生為實現“中國夢”而刻苦學習。通過分析每一個故事中周恩來的形象,讓學生深刻體會周恩來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感。最后,教師這樣激發學生的情感:“正是因為有了周恩來、毛澤東、錢學森等偉人從小立志讀書,才成就了他們帶領中國人民自立自強,實現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偉大夢想。今天,我們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要實現“中國夢”,趕超發達國家,還需要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地拼搏。正是如此,我們班中有的同學的父母常年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不能每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使你們成了“留守兒童”,也許你們心里埋怨過自己的父母,但是學習了這篇課文之后,你受到了什么啟發?立下了怎樣的志向呢?對,要好好讀書,不讓父母牽掛,以最出色的成績報答父母,將來成為有用之才報效國家?!?/p>
小學生良好素養的培養,需要教師付出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教師要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各種良好素養的認知,從而使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學習良好的道德精神,并做到知行合一,逐步提升自身道德水平。
比如,為了使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優秀文章的精髓,促進道德素養。教師結合小班化的特點,在每一節課的最后抽出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開展朗讀比賽活動,分享自己搜集的佳作,摘抄的名言警句、精彩文章片段等。教師還應結合德育目標為學生定期設立朗讀主題,以閱讀促德育,如“愛國愛家主題閱讀”“感恩父母主題閱讀”“閱讀經典,擁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在學生的朗讀比賽活動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所選擇的朗讀材料、朗讀表達的水平等,給予表揚與獎勵,從而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朗讀活動,讓學生在朗讀中積淀文章中優秀的道德素養。
綜上所述,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所說:“學語文,就是學做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結合小學生的教育規律,滲透德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使學生成為有道德的人。與此同時,教師還應不斷創新與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使德育取得更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