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株良鎮中心小學 趙 莎
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還存在著與學生認知特性脫節的問題,教學以灌輸數學知識為主,忽略了對學情的科學分析,影響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消化吸收,導致學生不能靈活嫻熟地利用數學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由此可見,研究基于兒童認知特性的小學數學可視化問題解決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當數學教師在講解數學概念知識或者計算算理時,只是用語言加以解釋,學生很難理解,不知道教材上圖形定義描述的圖形究竟是什么圖形?2+2為什么等于4?進而影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不利于學生運用相應的抽象思維解決更多數學問題。教師針對學生的形象思維認知特性,可運用實物教學方法創設可視化數學課堂,引導學生在直觀教具的輔助下,通過實物觀察得到抽象思維與抽象概念,不斷積累抽象思維,提高問題解決能力,豐富問題解決方法,令教學過程更加輕松,降低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壓力和難度。例如,在《什么是周長》(小學數學教材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這節課教學時,周長的概念教材定義為“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學生在閱讀時很難形成文字描述對應的抽象思維,容易失去周長知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教師讓學生摸一摸自己課桌面的邊線、教材封面的邊線、凳子面的邊線等,強調從哪開始摸再到這里結束,便是這個圖形的周長。學生在起點用鉛筆做了記號,順著邊線摸回起點后,體會周長的含義,形成圖形的周長概念。這時教師再讓學生指出教室的窗戶、門、黑板的周長是什么?進一步利用可視化教學工具鍛煉學生利用周長概念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輕松習得了周長概念知識,提高了學習效率。
小學生認知能力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推理能力、記憶能力、注意力、感知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在數學學習中難免會遇到認知方面的困難,如果教師直接“代替”學生解決,雖然可加快學生解決問題的速度,但是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難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構建基于兒童認知特性的可視化問題解決方法時,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對學生自主思考探究與解決學習難題意識、能力的培養,在此期間可引入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的思維導圖,增加學生思維發展過程的直觀可視性,一方面便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觀察獲取解決問題的靈感,另一方面便于教師根據學生思維導圖運用情況掌握學情變化進而因材施教。例如,在《什么是周長》一課的應用題解題訓練中,黑板上的練習題為“小楊同學星期天去城市文化廣場繞著邊界雕塑轉了一圈,各個雕塑之間的距離分別是20米,15米,30米,10米,25米,請問廣場邊界路線周長是多少?”很多學生在解題時沒有思路,咬著筆皺著眉,教師鼓勵學生將廣場畫出來,學生受到啟發繪制了五邊形,每兩條邊相交點便是一個雕塑,用不同顏色筆畫實心圈,標注各個雕塑之間的距離,一目了然地計算出廣場周長,可視化思維導圖很快便幫助學生解決了周長應用題計算遇到的困難,促進了應用題解題效率和準確性的提升。
傳統教學技術構建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內容較為單一,以數學課文知識為主要來源,教學空間較為固定,以學校教室為主要場所,教學時間較為有限,以學校數學課時安排為范圍。分析小學生認知特性可以發現,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學習自覺性較差,課下很少積極主動地學習。傳統教學模式狀況下,學生可視化問題解決能力的挖掘和培養勢必會受到局限,不利于學生課上、課下學習的充分融合以及銜接。對此,教師可充分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有效擴大課堂容量,促進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時空的多元化發展,為學生解決問題的培養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例如,在教學《什么是周長》一課前,教師利用可視化的微課視頻,激發學生課前預習興趣,便于學生初步掌握教學知識點,課上順利構建起高效學習模式,針對性解決課前預習存在的疑惑問題。課后,教師利用可視化多媒體教學課件,為學生解決作業問題提供支持和幫助,提升學生作業效率和質量。學生課前、課后可以利用微信等交流互動渠道與同學、教師溝通學習問題,達到合作學習的效果,進一步拓展小學數學可視化教學時空。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應順應兒童認知特性開展,積極運用可視化問題解決方法,提高教學互動性與直觀性,降低學生數學知識與掌握過程的難度,減輕學生數學學習壓力,進而全面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