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通源小學 張和英
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十大關鍵詞之一,也是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需要著力培養的學生的基本能力之一。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并沒有顯著提升,反而還有下降的趨勢。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高度重視計算教學,要讓學生明算理,掌握基本的算法,促進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并促進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從實驗版數學課程標準到修訂版課程都強調了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是僅僅關注結果,尤其是計算教學部分。教師不能依靠大量的機械訓練幫助學生形成計算技能,而是要讓學生扎實掌握算理,在明晰算理的基礎上研究算法,進而形成相應的運算能力。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三位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乘法算式的意義入手,理解兩位數乘三位數表示什么。比如,通過這樣一個實際問題:學校籃球隊統一購買隊服,一套球衣的價格為148元,籃球隊18名隊員購買隊服一共花了多少錢?學生很快列出乘法算式,并體驗到這個式子的含義是18個148是多少。如何計算這個式子呢?一些學生會將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遷移過來,分別求出10個148元和8個148元是多少,相加求和。在此思路指引下,教師和學生一起探索如何列豎式計算這個問題,在列式計算的時候,教師拋出一些關鍵性的問題,比如,“計算10個148是多少的時候,8和上面的哪一位對齊,為什么?”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理解算理,形成清晰的認識,學生在用豎式進行乘法計算的時候就能規避一些問題,提升計算的成功率。
再比如,教學《分數乘法》時,也是要從分數的意義出發,先找出分數乘分數的意義,然后結合畫圖來探索計算方法。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僅僅告訴學生分母和分母相乘得分母,分子和分子相乘得分子,可以約分的需要先約分,學生也可以掌握分數乘法的算法,但是因為缺乏“為什么會這樣”的支撐,學生很快就可能遺忘怎樣做。教學中,教師必須要通過在長方形中畫圖的方法,讓學生清晰地看到分數乘法的計算過程。
上述兩個案例都表明在計算教學中一定要關注學生對算理的理解,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探索算法,并優化算法,這樣才能扎實學生的計算根基,對學生的計算起到支撐作用。
在算理明晰的基礎上,學生可能會出現很多不同的算法。教學過程中,我們一方面鼓勵學生的算法多樣性,開闊學生的數學視野,提升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優化算法,從利于操作和計算的角度去選擇最佳算法,以提升學生計算的成功率。例如,《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教學,我創設一個購買玩具的情境:玩具飛機的價格為45元,玩具風車價格為22元,玩具熊的價格為36元,小明選擇購買其中兩個玩具,需要多少錢?學生在讀題理解后很快想到了用加法來求和的思路,然后提出幾個不同的問題,并列出算式,我將學生所列的算式相機板書在黑板上,先引導學生口算45+22和36+22,學生很快報出答案。交流的時候,他們理出幾種不同的算法:先算40加20等于60,再算5+2等于7,然后用60+7等于67;先算45加20等于65,再用65+2等于67;先算45加2等于47,再算47加20等于67。學生說算理的時候,我肯定了這些算法的合理性,并利用多媒體方塊圖將每一個算理清晰地展示給學生,加強學生的認識。不進位加法教學之后,我引導學生探索進位加法,學生遷移之前的計算過程。在交流中發現都是兩位數加兩位數,其中一種計算的方法個位上的和小于10,不需要進位,還有一種個位需要向十位進位。比較算法之后,我引導學生分析幾種算法,讓學生發現第一種算法需要三步,其余兩種算法需要兩步,第三種算法偏向于筆算,所以學生在比較之后比較認同第二種算法。
再比如,教學《解比例》時,出現這樣一個比例:0.125∶X=0.25∶2.4,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變成方程0.25X=0.125×2.4,大部分學生想到將題中的小數化成分數來計算,這樣可以減少計算量。交流中,我提出了這樣一種做法,根據等式的基本形式,在方程兩邊將0.25和0.125約成2和1,得到方程2X=2.4,計算會更加簡單,學生理解這種做法之后表示了極大的認同。
計算教學不是單純培養學生計算的技能,在計算中學生也可以發展思維,可以通過比較和總結發現一些問題的“捷徑”,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問題的難度,而且可以提升他們的計算正確率。比如,在簡便計算部分,除了教材中出現的一些運算律之外,還有一些運算規律也是比較有效的。舉個簡單的例子:“36.7-3.38-6.62”,計算這個算式的時候沒有現成的運算律,但是審題后我們發現從被減數里面分別減去兩個減數,將兩個減數先加起來,然后一起從被減數里減去,而且后面的兩個減數相加正好可以得到一個整數。這樣,計算的時候不僅減少了計算量,而且可以提升計算正確率。類似于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比如,這樣一個算式“19.2×0.32+6.8×1.92”,表面上看兩個乘法算式中并沒有相同的乘數,但是19.2和1.92是相差10倍的關系,思考中如果學生發現了可以利用乘積不變的規律將其中一個式子變化一下,將前面的式子變成1.92×3.2,這道算式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來簡便計算。
從這兩個算式的教學中可以看到,在計算教學中教師不應當忽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多經歷,多觀察,多思考,從而提升計算學習的效果。
計算教學不同于其余知識點的學習,需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學生計算的成功率,而在養成習慣的時候,細節極其重要。
1.養成謹慎的習慣。對學生的計算錯誤情況做一個分析,很大比例的錯題源于作業馬虎,源于丟三落四。所以,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想法設法培養學生小心謹慎的習慣,要讓學生注重解題的規范性,這樣可以避免一些問題。比如,在教學《分數連乘》的時候,學生列出算式之后在原題上進行約分。我發現他們約分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分數乘法中有整數,學生將整數與分母約分之后得到的數寫在整數的下面,在后面的計算中出現將約得的數與分母相乘的情況;有的學生約分的時候,分子和分子之間也約分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原題上約分之后,題目中的數字就看不清了,計算結束之后再想回頭來檢驗是很難的。針對這些問題,我展示了一些典型的錯誤,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粗心大意”的根源,然后引導學生在計算類似問題的時候可以將原題再抄一遍,而且抄題的時候多空格,以保證約分的時候有足夠的空間,分子約得的數要寫在原數的上面,分母約得的數要寫在原數的下面,只有下面和上面的數可以約分。當學生關注到這些細節,并且嚴格按照要求去做之后,他們的計算正確率可以明顯提升。
2.養成檢驗的習慣。檢驗對于計算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檢驗要掌握相應的方法。計算教學中,教師應強化學生的檢驗意識和檢驗能力,讓學生明白可以通過驗算來提升計算成功率。比如,用簡便方法計算之后,不妨再按部就班地計算一遍,對照兩次計算的結果,雖然耗費了一定的時間的,但是加強計算量也可以起到熟能生巧的作用。
總之,計算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個重要方面。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算理的認識,算法的探索,要推動學生靈活思考,并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