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鴉鴻橋鎮尚文小學 張曉穎
新課標提出10個核心概念,其中將數感位列核心概念之首,強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是小學生數學課堂學習中應該具有的數學素養之一,是學生在未來學習和生活中經常用到數學知識。審視當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我們發現,由于“數感”教學隨意隨性而教,造成教學效果的低下,也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埋下了“禍根”,讓學生的數學素養不完善。基于目前課堂現狀,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進行探討,期許能為一線老師提供可借鑒的范例,為這一能力目標的達成探尋可操作的途徑。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某些數字的特征,對運算結果進行估算,引導學生發現數感。日常生活中口算和估算運用相當廣泛,有時候不需要精確計算的時候,只需要大概的數值時,我們就可以將估算派上用場,久而久之,我們的估算能力一定得到有效提升。例如,教學《筆算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時,教師通過游戲比賽,引導學生進行估算訓練。多媒體呈現:4把關閉的鎖,每把鎖上有一道除法算式,分別是:252÷4=?,380÷5=?,504÷6=?,672÷7=?;然后再呈現出4把帶有數字的鑰匙,數字分別是:84,63,76,96,讓學生去用鑰匙開鎖比賽,看誰算得最快。有的學生先算4個算式,得出結果后再去找哪把鑰匙是對應的數值,然后去開鎖。事實上,這種方法在這道游戲比賽題中顯然不是最佳的。有的學生稍加觀察后發現,被除數的前2位數除以被除數,即可得到商的最高位是多少,就能立刻解決問題了,便能很快找到答案。
建立數的概念,是形成數感的最基礎的一環。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加強數字與實際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之間的聯系,使抽象的數字成為學生可感的現實事物。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建立數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從數學的角度研究問題,從數學的角度解決問題。例如,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我用硬紙板分別制作了面積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一平方米的教具,讓學生通過手摸,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平方米的面積大小,意在讓學生建立面積大小的數感,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悟后再觀察鉛筆盒、課桌、黑板、地面的大小,進一步建立數感。
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使用適當的數字和測量單位來描述實際生活中的簡單現象,并利用估算結果來培養學生的數感。例如,教學《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公開課時,教師提問啟發學生:“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到多媒體教室上課,你們高興嗎?”(生齊聲回答:高興)“在你們身后還有50多位教師來聽課,看看哪名同學表現得出色?!保ㄉ仡^看,發出:哇!好多呀!)“同學們,身后的50多位教師,你覺得這個50是大數還是小數?”“我覺得大,因為咱們班有32名同學,50比32大呀!”“我覺得小,50和全校學生來比,這個數是小數,所以這個數不算大?!薄拔矣胁煌捶?,比較數大還是數小,要看和誰進行比較,和一個班級比較起來,聽課老師的人數是大,和全校同學比較起來,聽課老師的人數是小,所以說是大數還是小數看和誰比較,自己沒法判斷是大還是小?!苯處熞姇r機成熟便引導:“說得太好了,看了一個數我們是不能準確說出是大還是小,需要兩個數進行比較時,才有大小之分?!庇谑?,教師便非常自然地引入今天所探究的核心問題,教學效果非常好。
數感主要是對數與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算等方面的感悟,通過對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使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實現數學化的思考。比如,國家現在正在開展“厲行節儉,反對浪費”活動,教師就可以將估算知識運用到這項活動中來。例如,可以估算“全國每人每天浪費1粒米,那么全國每天浪費多少糧食?”以這個問題為例,進一步說明數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其整合作用。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下列的數學實踐活動:
1.估算14億粒米大約有多重?
2.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估算,準備好實驗器材,如天平,1立方厘米的容器,100毫升量杯子、計算器等。
3.小組研究估算方法的設計,完成14億粒米的估算報告。
4.互動交流。有的學生估算:200米粒重約為4克,1粒米約為0.02克,14億米粒約為28噸。有的學生使用同樣的方法估算了14億米粒約為30噸、32噸重等。
5.深化體驗,如果平均為30噸,那么30噸的重量是多少?學校食堂的一袋米是25公斤重,計算一下30噸相當于多少袋大米?通過計算約1200袋。如果一車能裝20袋,這些米需要用幾車來運?(60車)。通過上面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懂得愛惜糧食,反對浪費的重要性的同時,也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增強了學生的數感。
總之,提高學生準確計算能力的同時,還必須發展他們的估算能力,培養他們的數感,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