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太窩中心小學 彭奕勝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贊賢小學 鐘春燕
《魯濱遜漂流記》是六年級課本中的一個著名外國名作,其主要講述了意外被困荒島的魯濱遜面臨被困險境如何生存,又如何遇到野人“星期五”并留為己用,最終回歸原來生活的故事。作為一篇引人入勝的名著,它十分吸引小學生興趣,因此,借由此課分析教學設計在閱讀指導中的作用十分恰當。
在這一部分,教師要做的就是獲得學生的關注。《魯濱遜漂流記》在語文課本中展示的只是一小段,無法讓學生全面知曉主人公的命運抗擊過程,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點,引導大家閱讀。
比如,教師可以首先說:“同學們,假如有一天你們睡覺醒來發現自己在一個荒島上,周圍都沒有人,你們的第一反應會是什么呢?你們又有什么可以作為食物飽腹生存呢?”
學生回答:“會害怕”“會哭”“可以吃水里的海鮮、島上的水果!”
等待學生激情發言后,教師就可以進行總結,引入主題:“同學們說得太好了,當我們發現自己一個人在荒島上的時候,肯定會害怕,但是害怕之后應該要做什么呢?自己又應該怎么生存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魯濱遜是怎么做的吧。”
教師的課中教學提問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文章內容,便于學生總結全文,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達的思想。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后,可以提問:“現在整篇文章我們已經看到啦,那么魯濱遜最后的結局是怎樣的呢?”學生回答:“在最初的慌亂過后,魯濱遜積極地發現和創造生存條件,并認識和收留了一個野人,取名‘星期五’一起生活,最后因為救了一個船長,回到自己的家鄉。”教師進一步提問“是如何總結出結局”或“如何概括文章內容的”,加強學生對本課寫作結構的理解。
一篇文章中總有作者想要表達和展示的主要思想,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有助于學生在后期的寫作中保持重心,不偏題。
對于《魯濱遜漂流記》這篇文章來說,作者主要想表達的就是魯濱遜在面對獨居荒島的情況時臨危不亂,積極運用身邊的物品為自己的生存創造條件,同時勇于冒險、意志堅韌,最終成功自救,28 年后返回家鄉的精神。那么對于這一主旨,教師就可以借助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們討論“你覺得魯濱遜是一個怎樣的人,又是從哪些語段中看出來的”,交流與分析每個學生眼中的人物形象。
假設學生以魯濱遜“堅韌,勇敢”的人物形象為例交流,我們可以從書中他每天堅持打獵、捕魚能日復一日,沒有因為自己種出食物而安于現狀,以及在遭遇海盜危害時他的那句“只要我還能劃水,我就不肯被淹死”等段落中感受到;而“生活技能、學識豐富”的人物形象,則可以從文中對他在建設房屋時的選址、及時搜尋船內可用物資、打獵、種植或者擊退野人的描寫中感受到。
對于學生感悟的交流,教師要在肯定學生的基礎上給予其他方面的同例延伸,同時穿插進行閱讀方法的滲透,以此為下一步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打基礎。
閱讀方式是閱讀指導課中學生需要掌握的教學重點,在這一部分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學會借助文章交流的“余溫”,在學生表達自己閱讀習慣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糾正和建議。
如教師在人物形象的討論結尾可以提出問題:“同學們對于魯濱遜的人物形象都有很精彩的理解,那么老師想問一下大家你們是怎么讀出來的呢?同學們平時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哪些小習慣呢?”并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適當給予補充:“老師這里也有兩個小竅門想要告訴大家。”教師可在投影中展示自己的閱讀建議,如精彩片段扮演,與家長復述文章內容,借此幫助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正確高效的閱讀方法。
總之,在當前對學生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的關注度大于其應試成績的背景下,教學設計作為幫助小學生學習的重要輔助手段,不僅是在語文閱讀教學甚至在數學、數字的學習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對語文閱讀指導不但能夠以小窺大,示范性地輔助教師找尋正確的閱讀教學設計方向,而且能夠借助其正確進行教學設計,幫助學生提升閱讀能力。因此,作為幫助學生建立讀、寫兩大技能正確習慣的重點課,對其教學設計的探究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