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解放二路小學 田春玲
隨著21 世紀的到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實踐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科學不再是科學家們的專利,而是越來越大眾化,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更加廣泛,這就使得小學課程中的科學課程得到教育部門的重視。為了讓新時代少年兒童掌握基本科學知識,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教師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就需要靈活運用生活化方式,讓學生在實踐和生活場景中了解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
生活化教學是新時代教學方式的一種,通常具有生活實踐性和生動性的特質,因而對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都具有一定的價值。
首先,小學生作為一個相對活躍的少年團體,呆板、程序化的課堂教學不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尤其是當下的小學科學教育一般著重講述生活中一些現象產生的原理。作為原理課程,如果教師只是運用文字和語言詳盡闡述某一現象的抽象原因,學生就容易產生理解上的困難和歧義,從而使得學生對科學課堂失去興趣。生活化教學能夠讓學生通過觀察科學現象了解其原理,反之再用這一原理進行科學現象的重現,在這樣的主客觀兩層面的互動中,學生就更極容易激發出興趣,從而更加具體地了解生活中的科學原理。
其次,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一次突破。傳統課堂以教師講解為主,從而忽視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的狀態,這就使得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而教學效果卻差強人意。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夠真正讓學生所學的知識走進生活,引導學生利用簡單的生活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從而促進學生主動思考、探究科學原理,也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達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高層次教學效果。
進行生活化教學,最基礎的一步就是要在課堂上建立起生活化的情景,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習。構建生活情景首先需要教師將科學原理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利用簡單的生活中就存在的工具和材料,讓學生思考常見的科學問題。例如,在《透明與不透明》一課中,需要教師說明透明與否是由光穿透物體的程度來決定的。教師可以尋找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如玻璃、黑布、白紙、水杯等,在課堂開始前,讓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判斷上述物品哪些是透明的,哪些是不透明的。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在學生表述完自己的觀點后,教師利用生活中常用的手電筒進行實驗驗證,在驗證的過程中,學生就建立了透明與不透明的生活經驗,從而在之后的生活中能夠對物體透明程度進行基本的判斷,并了解透明與否是由物體的透光程度來決定的。
其次,構建生活化場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在科學課堂上,教師應當把視野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里,讓學生通過日常現象的觀察,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擺的研究》一課,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以蕩秋千游戲的方式進行初步研究。首先,教師邀請體重區別較大的兩名學生,分別乘坐秋千,其他同學記錄兩人秋千在一分鐘內的晃動次數,得出結果。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得出的結果,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導致結果記錄差異的原因,也就是該課程需要講述的“擺”的運動規律。這樣將生活游戲與科學研究相結合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學習。
課堂上,教師運用構建生活化場景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學習,在課堂之余,教師同樣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繼續學習。在科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布置具有一定實踐性的課后作業,能夠讓學生回歸生活,通過實踐為自己的生活創造樂趣和實用價值。例如,《種子的萌發條件》一課,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回家后取出家中的綠豆進行四種不同條件的嘗試種植,四種不同條件下,只有水和溫度都適合的條件下,綠豆才能萌發成豆芽。一方面,學生通過實踐了解到綠豆是一種種子,能夠變成豆芽;另一方面,學生可以了解到在現實世界中種子的萌發條件,這比教科書中所寫的“23 攝氏度,少量水”的抽象條件要具體得多,學生就更容易理解種子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才能發芽。學生在參與過程中不僅學到了科學知識,還懂得了如何將知識變現,這對科學教育本身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小學科學所關注的是日常生活,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也必須要回歸生活,教師應當在課堂上積極構建生活情景,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生活氛圍,寓教于樂、寓學于樂,讓學生以更加具體生動的方式學習科學知識,也要引導學生參與實踐,讓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能夠為生活服務,真正提升小學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