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市第一小學 孫艷蓮
在小學教育中,兒童作文活動之所以普遍存在“啃咬筆頭”“詞不達意”“假大虛空”等現象,其根本因素在于“三種缺乏”上:一是由于生活簡短、閱歷淺陋,兒童普遍缺乏習作之“米”;二是因為師生雙方都把它視為“硬性任務”來對待,直接導致作文教與學普遍缺乏應有的“情與趣”;三是教學方法欠靈動,教學評價欠“藝術”,導致兒童作文缺乏“活力”現象。如何從根本上實現“扭虧為盈”呢?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弊魑幕顒佑趾螄L不是這樣的呢?在兒童作文啟蒙中,確實存在“無米之炊”的客觀現象,但是許多教師和家長在“慌不擇路”下期盼通過“背范文、套模式”進行補救也絕非“根本之道”。人所共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苯處熞龑和朴谕ㄟ^“觀察與體悟”來尋找習作之“米”,有利于在生活元素的涵養與滋潤中讓作文活動不斷地走向“自然化、地氣化”之路。譬如,家庭生活中的歡聲笑語,校園生活中的得失成敗,人際交往中的喜怒哀樂,自然中的四季風雨,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所有這些或隱性或顯性存在的“變與不變”,既是兒童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中的“必需品”和“營養品”,還是引領他們作文活動的優質資源。
“閱讀是吸納,寫作是傾吐?!比~圣陶這一飽含辯證事理的信條式著名論斷,既是切實解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象的根本之道,又是實現“積累與積淀”、攫取讀寫雙贏、引領兒童作文走向常態化發展的活力所在。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各類途徑和形式,引導兒童善于開展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讀寫聯動”活動,非常有利于在“積學儲寶、酌理富才”中把他們逐步引向令人期待的良性發展道路。以五年級上冊教學內容為例,通過第一單元《白鷺》《落花生》《桂花雨》等課文學習,學生可同時獲取“同類對比”和“借物喻人”的寫法;通過第五單元《太陽》《松鼠》課文學習,學生可從中習得“列數據、作比較、舉實例”等說明方法……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小學生趁熱打鐵、學用結合,這種“讀寫聯動”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兒童群體不僅具有活潑好動的性格心態,他們的智慧還多出自“手指尖上”。正因為如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為小學生提供自主體驗的更優環境和更多時空,在積極迎合“求趣、求新、求異、求動”的活潑心態下,不僅有利于充分調動兒童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有利于從“情緒智力”中逐步培養他們的實踐精神和創造能力。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讓小學生通過各自途徑,如書刊、手機百度、多媒體下載等,多方尋找并閱讀有關圓明園毀滅前、毀滅中和毀滅后等歷史資料。到了課堂教學環節,教師讓他們通過“小組研討+集體交流”,加強相互之間的分享和共享。在此基礎上,就各自所得開展“想一想、談一談、寫一寫”活動。這種建立在“自主體驗”下的作文活動,難道不夠“真實貼心”嗎?
“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本蛢和魑幕顒觼碚f,這種極具藝術性的激勵、喚醒和鼓舞,集中地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每隔一段時間,組織小學生展示“批注式閱讀”筆記、“習作素材資源庫”等過程性成果,在相互促進中不斷放大“以賽激趣”效應;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語文“閱讀與習作”展示與評比活動,從中評選出不同類別的作者和作品,努力營造“創優爭先”的讀寫互動氛圍;三是善于把“教師批閱”與兒童“自主修改”(包括自我修改、相互修改)相結合,把“教師評學”與兒童“自主評價”相結合,把對作文的“個體評價”與“小組評價”相結合,把“綜合評價”與“亮點評價”相結合,把“終結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不斷弘揚兒童作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
總之,“應用之妙,存乎一心?!毙W語文教師善于以“四化目標”為引領,堅持以“四動平臺”為促進,與時俱進、實事求是、持之以恒,有利于在熟能生巧中把兒童引向“詩和遠方”的善思樂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