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黎明湖小學 馬晶龍
面對繁忙而交雜的教育教學任務,合理有效地進行品德單元實踐活動與校園活動的“整合”勢在必行,這種“1+1”的整合方式必定對學生的道德發展,發揮更大的效應。現以浙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材四年級品德單元實踐活動與校園活動整合為例,探尋有效整合的策略。
無論是品德單元實踐活動還是校園活動,從設計到實施都是在主題的引導下完成的。教學實踐中,品德單元實踐活動和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有許多活動主題存在相似之處,只有先將兩者進行梳理和歸類,從品德各單元實踐主題入手,選擇寓教于樂的校園活動,為品德單元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素材的保障,品德實踐活動才能得到真正的實施。
圍繞學校課題“童心家園”的研究與建設,結合不同年段兒童的年齡特點和道德需求,學校推出校園“三季課程”的活動建設,即低段“開學季”,中段“成長季”及高段“畢業季”。這些精品課程的開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活動,而且為學生的道德發展提供了資源,從而促進了學生的道德成長。
每學期,學校都會圍繞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具有學科性質的展示活動,如校園“體育節”“科技節”“藝術節”等專項藝術展示交流活動,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了學生的道德情感。顯然,這樣的校園活動是有利于學生的品德發展的。
在開展品德單元主題實踐活動前,教師能依據品德教學目標,有目的地進行校園活動的梳理,在學期初就制定好整合計劃表,并能將它了然于胸。有了明確的實施計劃,適時和校園活動進行有效鏈接,品德實踐活動的開展會更有指導性。
校園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教育內涵深厚,能對兒童的道德成長產生巨大的影響。為此,把握品德實踐活動的目標,適時適度融合校園活動,合理利用有效資源,使之成為品德實踐活動的助推器,能讓品德教學更放光彩。
品德實踐活動得以有效開展,活動的前期準備不容忽視,直接影響著活動的效果。在踐行“品德實踐活動”與“校園活動”整合的策略研究中,我們發現,很多校園活動的開展,恰好能為品德實踐活動的開展做好充分的準備,讓校園活動成為品德實踐活動的奠基石,從而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在確定四上第四單元品德實踐活動“文明上網我能行”時,其中有一塊內容是“設計一份文明上網公約”。這和少先隊開展的“爭文明章”活動不謀而合。學生們通過了解文明上網的行為準則,知曉文明上網的法律法規,并積極參與了相關“文明上網”知識競賽。有了這個校園活動的注入,加上品德課的學習,學生的認知就有了正確的定位,品德教學目標更準確。“文明上網公約”的設計任務順利完成,且學生感言深刻,“文明章”的獲得更接地氣,品德實踐活動成效顯著。
這樣的活動整合,通過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將少先隊活動與品德活動融為一體,不但學科認知得以充分保障,更重要的是有效激活了品德教材資源,在活動中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成了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催化劑。
品德課程強調:“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基于課程理念,品德實踐活動也應該將活動范圍拓展到家庭、社會等生活領域,讓品德更好地指導兒童的生活。在主題目標一致的情況下,合理整合校園活動,讓它輔助品德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品德教育必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合四下第一單元“這是我們的社區”的主題,開展“愛護社區公共社區”主題實踐活動,根據活動要求,讓學生“走進社區,了解社區公共設施的作用;調查居民使用公共設施的情況,并向社區居民提出愛護公共設施的倡議;做個熱愛社區的好少年”,我們將學校每年開展的“紅五月,愛心天使在行動”這個少先隊活動納入品德實踐活動中來,作為品德課后的一個拓展性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小組調查,分工合作,行動輔助等形式,品德實踐活動扎扎實實地得以落實。將少先隊活動有機整合到品德實踐活動中,學生參與性高漲,主體能動性被充分激發,活動效果非常棒!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綜合性、開放性很強的課程。品德單元實踐活動不局限于單一的課堂教學。教師應結合實際,合理取材,創造性地挖掘生活資源,讓校園活動與品德實踐活動有效整合,從目標整合、內容整合以及過程整合等方面,探究有效的整合策略,力圖通過品德實踐活動和校園活動的協作和融合,充實品德活動內容,豐富品德活動形式,提高品德教學實效性,起到“1+1>2”的效果,真正讓活動促進學生成長,指導學生生活,為學生的道德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