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廿三里第一小學 駱英超
在小學數學單元整體備課中,要想充分發揮備課的作用,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特點,還要關注教材的內容特點,更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點撥功能。只有這樣,備課才能出實效。
由于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年紀較小,他們通常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但是思維模式不夠完備,抽象思維轉化為實際應用的能力較差,上課容易開小差,在數學學習中以吸收知識為主,難以自我完成課前預習。
對于三到四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神經系統更進一步地完善,無意記憶占主導地位,有意記憶逐漸增強,經過之前的鋪墊逐漸對數學有了模糊的認識,處在能自我思考的階段中,預習內容能通過之前的學習觸類旁通。
對于五到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能夠認識歸納并建立一定的知識體系,在學習數學方面應該已有較好的自覺性,已經能夠掌握歸納與總結。所以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老師在講解數學相關習題時應該有不同的對策和方式。例如:在北師大版的教材中課本內容及課后習題大量運用數形結合,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第一階段的學習處在認識階段,識數、認數、知數,結合豐富多彩的圖片更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從識數到算數,一步步增加難度,其中還結合了基本平面圖形的認識,從認識到判斷再結合計算,是一環一環緊密相扣的。書中大面積采用了圖形色彩的搭配符合學生的審美特點。知識點的聯系也是緊密的,一旦之前的一個環節出現認知錯誤就很難去理解后面的內容。我認為書本數學習題設計需要遵循分層設計原則、趣味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和實際性原則。
例如:在五年級上冊“圓的面積”這一知識點中,如果學生沒有從之前對圖形的認識理解面積這一概念并清楚乘法的運算法則,那么學生將無法進行正確的計算,也會在一次次錯誤中喪失信心。教師在課后習題的設計上可以從生活中我們所能見到的圓形物體開始說起,說說關于圓的趣味故事,在生活中因為有圓的存在給我們帶來了哪些便利。比如,汽車的輪胎是圓形使它跑得很快,呼啦圈、籃球等學生日常所見的舉例更為具體形象。
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各年級的教材特點,老師不僅要對教材內容了如指掌,也要非常清晰地掌握各個知識點的承接關系。對于新鮮的知識,我認為老師不應該直接告訴孩子們就是這個定律,就應該按照這樣去做,而是學會正確地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
例如:在小學一年級的教學第一章“生活中的數”中,教師應該先和家長做好溝通,可以讓孩子在吃飯前幫忙拿餐具、自己整理書本玩具等事務、睡前結合書本圖形等,對數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課中可以進行趣味游戲來讓學生識數,比如,畫宮格將小禮品放在對應數中,只要學生讀出正確的宮格數就能獲得小禮品。在學生答錯時,教師要積極鼓勵并正確地指導,保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數學的學習不是孤立的,整體的概念非常重要。老師在一個知識點的教學開始之前,要學會結合生活結合課本對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交流,給學生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例如,在三年級下冊的課本中:基于之前的基礎,學生已經學會了加減法,教師在引出除法的時候就可以先聯系之前的知識,再過渡到除法,然后簡單描述分數。在習題“猴子的煩惱”中,六個桃子分給三只猴子,數的方面來說,六比三大,如果有三個桃子能保證每只猴子有一個桃,那剩下來的意思就是六減三為三,那就能再分一次。這是簡單的舉例,那如果是六十個桃子,三個猴子呢?教師引起學生的思考,再過渡到運用除法,讓學生發現學會除法就會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這是一個心理建設過程。所以計算技巧一定要保證每位學生都能領會,才能避免大量出現計算錯誤,使學生產生挫敗感。
老師布置的課后練習不應過于繁多,練習題的選擇至關重要,選題時要選緊緊扣住知識點的,一種題型最多三個。在每一課習題結束時,每位學生需簡單敘述今天我身邊的數學或者今天我用數學解決了那些問題。比如:我看到了幾只小鳥,我喜歡哪幾種蔬菜,我購買小吃花的錢數等一些諸如此類的簡單小敘述。寫得多了,學生會慢慢發現生活與數學密不可分。此時學生不僅學習態度端正,也會學會關注并熱愛生活。
綜上所述,本文就老師所需具備的三方面能力對小學數學單元整體備課進行了探討,但是我們更加應該關注三者的聯系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學方案的準備上教師應該要結合三者考慮,使學生接受到的課本知識和從中學到的生活本領最大化。這才是對小學數學單元整體備課進行探討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