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新橋中心小學 周華勝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是學好各種學科都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提高自學能力的重要條件。文本閱讀理解不光要體現在語文課上,還要實實在在地深入到數學課里。尤其是農村小學高年級學生,他們的文本閱讀能力和數學計算水平往往很不相符,有的學生接觸計算很早,計算能力也較高,但是文本閱讀技巧缺失,面對文本閱讀題目就無從下手。學生越到高年級越顯示出差距,原因是在數學中不僅有數字計算,還有空間關系和邏輯思維的問題,而閱讀理解能力是解決數學文本問題的關鍵,特別是文本閱讀技巧是數學文本問題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數學中,提高農村高年級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就尤為重要。下面就從高年級學生文本閱讀技巧培養方面淺談自己的一點粗淺認識。
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項,很多人認為學生在計算時只要懂得運算順序,知道運算法則就沒問題了,如果還是出錯,就會給學生貼上“小馬虎”的標簽,不是不懂就是太粗心,沒看清數字,沒看清符號等等。諸如此類問題,歸根到底是學生的閱讀能力沒跟上。如: 在計算7×9÷7×9 時,乍一看,有一大半同學都等于1,我說別急著回答我,先讀一讀這個算式,我指名學生讀題,學生讀“7 乘9 除以7 乘9”,誰能讀出它的運算順序?“7 乘9 的積除以7 的商再乘9”,我問從剛才同學的讀題中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我知道了這道題是三步計算的題目,運算順序是先算乘法再算除法最后再算乘法。哦!大家都恍然大悟,看著如此簡單的題目,竟然還是一個坑呢?是的,數學閱讀在計算中同樣重要,要學習別人在閱讀中的技巧,認真細致地讀出算式,既能讀出算式的運算順序,又能對題目中出現的數字加深印象,可以大大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教學內容比較豐富,教師對數學概念的閱讀不能只停留在認讀階段,要讓學生對詞語進行反復推敲,才能弄清結論成立的條件。例如:在教學“因數、倍數”這個概念時,學生很容易說3 是因數,6 是倍數,因此在教學時我強調對應關系,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讓學生理解他們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關系。學生大聲地讀出3 是6 的因數,6是3 的倍數。因為數學閱讀的核心在于理解,讓學生在理解中閱讀,才能真正理解數學概念的真實含義。在教學《認識幾分之一》時,兩塊月餅分給兩個小朋友,大家都知道一人一塊,現在一塊月餅要分給兩個小朋友該怎么分?教師在這里制造矛盾,引發沖突,以前學過的知識解決不了,怎么辦?有人說一人一半,一半是怎么分的呢?引出平均分,同時在學生心理埋下公平的種子。那一半在數學上又叫什么呢?討論后得出二分之一。教師再出示這句話:“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再讀這句話的時候,讓學生挖掘這其中的“平均分”的含義,還有“它的”,這里的“它”指的是誰?其中的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那另一份呢?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都能正確地表達出來,問題也得到解決,而且也使學生領悟了數學閱讀的方法和技巧,何樂而不為?
數學閱讀對于解決問題這一類教學具有重要作用,學生解答數學問題時,需要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和技巧,因此,學好解決問題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學生的閱讀。在教學《鴿巢問題》時,我讓學生先自由地讀一讀“總有一個筆筒至少有兩支鉛筆”,說說你認為這句話里的關鍵詞是什么,把你認為關鍵的詞重讀,再讀一遍,學生大多會重讀“總有”“至少”,通過閱讀以后再理解“總有”和“至少”的含義,學生會說,“總有”表示總會有,總是有,而不是每個筆筒都有;“至少”表示最少是兩支,有可能是三支、四支、五支……理解了這兩個詞的含義,剩下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5 放4 的時候,學生就說最壞的放法就是每個筆筒都放一支,還剩一支,這剩下的這支,我無論放進哪個筆筒,那個筆筒都會有兩支鉛筆,所以也是總有一個筆筒至少有兩支鉛筆。在我說到100 放99 的時候,學生立馬就能說出總有一個筆筒里至少有兩支鉛筆。學生通過反復閱讀、理解和推敲找到了其中的奧秘,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領略到了數學的魅力,這正是我們一線教師想看到的。
數學課堂上的語言非常簡潔,一些數量關系總是隱藏的。學生在學習這類數學文本時,要通過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補充或擴建所看到的信息,才能充分理解題目。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興趣,從不讀到會讀再到悅讀轉變,從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