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岔河鎮岔河小學 陳桂明
在新課標下,如何有效調動小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是貫穿于數學教學中的一條核心主線。其中提問教學法無疑是滿足該種教學理念的一種有效教學法,可以滿足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的強烈好奇心、求知欲與探索欲,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效果。因此,如何將提問教學法靈活地運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是當下值得深入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與情境是提升小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一個有效手段,也是確保提問教學法應用效果的一個重要路徑。所以為了有效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調動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情境創設法,為學生創設一些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盡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這樣更容易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此外,鑒于當下小學教育中已經廣泛運用了多媒體技術等先進的信息技術,所以,在創設問題情境期間可以靈活地運用各種先進的教育技術與手段,以此確保所創設問題情境的合理性。
例如,在《直線、線段、射線和角》教學期間,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靈活地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示一些貼合學生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圖片或視頻,如夜晚手電筒照出來的光束、汽車頭燈的發散情況、建筑物與海上日出等,之后再為學生設置一些相關的啟發性問題,如“你們有沒有觀看過海上日出?在觀看海上日出的時候是否會觀察到海平面的盡頭?”“手電筒照射出的光束有何種特征?”等,借助這些問題的設置可以導入本堂數學課教學中將要學習的數學新知。由于采用了多媒體這種先進的教育技術,增強了數學知識展示的直觀性、生動性與形象性,所以更加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效果。
在開展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應用提問教學法要做到有的放矢,尤其是要重點將其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知識難點教學中,有效增強課堂提問的針對性與適宜性。其中課堂提問的針對性與適宜性主要是要立足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和目標,結合小學生的數學實際學習情況,設計一些能夠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求的數學問題,避免問題設置難度過大或過小,以使小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為宜,否則可能會因為過大難度的數學問題而影響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果。此外,教師要集中匯總和整理全體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中遇到的問題,針對那些共性的數學知識難點,科學地設置一些問題,旨在借助有針對性的數學問題的設置幫助學生突破相關數學知識學習難點。
例如,在當下小學數學教學期間,許多小學生在面對教師提問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驢唇不對馬嘴”等問題,影響了小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在教師為學生設置“15-5 中的15 是什么數?”這一問題時,部分學生可能會直接回答成“15 是一個兩位數”“15 是一個比14 大的數”等多種多樣的答案。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師提問的針對性不足,使問題容易出現歧義,所以為了提高小學生學習的效果,教師要注意抓住小學生的思維習慣,科學設置數學問題。比如,針對上述的問題,如果教師可以將其改編成“在15-5=?這個算式中,15 這個數可以稱作什么數?”在這種提問下,學生可以快速得出“15”是被減數這一正確結論,大大提升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為了進一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效果,除了采用恰當的課堂提問方式方法,增強課堂提問的針對性與適宜性外,教師同樣要注意抓住課堂提問的時機,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深入而有效的提問活動,借此可以有效提升數學課堂提問的整體效果。通常而言,課堂提問的時機適宜控制在學生陷入學習瓶頸或者出現思維沖突的過程中,如學生在自主學習問題時陷入了學習瓶頸,教師及時導入課堂問題,可以輔助學生理解和解決學習問題。
例如,在平時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常常會采用課堂提問的方式同學生進行課堂互動。但是課堂互動提問盡可能在每堂課的前20~25min 時刻開展,這主要是由于該教學階段的學生容易出現分神問題。教師開展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更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效性。又如,在平時課堂教學中,為了有效利用課堂提問啟發學生思維,教師可以靈活地運用“故意設置錯誤問題”等方式,促使學生思維產生疑問,以此趁機導入問題,這樣常常會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總之,提問教學法是一種能夠有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的趣味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在應用提問教學法期間,教師可以從合理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注意增強提問的針對性,抓住課堂提問時機,力求不斷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