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茗
(江西富硒產業研究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是食品的原料和基礎,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根基。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和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需求的提升,農產品生產已從單純追求高產向高產高質兼顧轉變,農產品質量安全日益受到重視。江西省宜春市素有“農業上郡、贛中糧倉”之稱,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和江西省茶油、生豬生產基地。宜春市以保障食品安全為底線,堅持綠色發展,努力推動宜春由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強市邁進,加快把宜春市打造成全國知名的綠色有機農產品示范基地,農產品質量安全保持良好態勢。特別是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以來,主要農產品綜合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雖然宜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總體水平提升很大,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切實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僅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對促進宜春市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也具有重要意義。
全市大力實施綠色生態農業“十大行動”,不斷深化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2018年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下降6.22%、6.72%。全面完成畜禽養殖“三區”劃定和地理標注,累計關停退養畜禽養殖場2萬余家;豐城、樟樹、高安被農業部列為畜禽養殖糞污治理和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縣;涌現了一批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新型綠色有機種植合作社(莊園)等。其中,中國蔬菜集團上高基地采用自然農法開展生產,在蔬菜生產中實現了零農藥、零化肥、零除草劑。
通過優化產業布局,科學規劃引導,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和富硒產業,打造了一批獨具特色的優勢產業集群。2019年啟動實施富硒農產品基地、中藥材種植基地“雙百計劃”,確保到2020年富硒農產品基地和中藥材種植面積分別達6.67萬hm2(100萬畝),目前已分別達到3.73萬hm2和4.54萬hm2。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認證與監管并舉”,加大“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工作。目前,全市“三品一標”認證產品共993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產品242個,綠色食品認證產品152個,有機產品認證586個,農產品地理標志13個。綠色有機作物面積為21.31萬hm2,其中,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積達12.75萬hm2,有機農產品認證面積達8.56萬hm2(種植面積2.03萬hm2,野生采集面積6.53萬hm2)。
通過媒體廣告等多種形式,加大了農產品品牌宣傳力度。在2018年全省“品牌上央視”活動中,全市共有宜春大米、樟樹中藥材、奉新大米3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江西奉新天工米業有限公司的“天工”牌大米、江西省九源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秋瑤”牌大米2家企業品牌成功登陸央視一套新聞聯播前黃金時間廣告段。宜春大米、天工大米分別榮獲2018亞歐博覽會(烏魯木齊)農產品展銷會和中國國際農產品(長沙)交易會全國金獎。目前全市農產品中有中國馳名商標21個,江西省著名商標95個。
農產品生產主體多為分散式的企業或個體,生產經營模式傳統,標準化生產和安全生產的意識不強,仍然存在不規范使用農藥、獸藥等農業投入品問題,特別是部分農民為圖省事方便,不嚴格按照使用要求和規定,濫用農藥和除草劑;存在農產品當日打藥、當日采摘,不按安全間隔期上市售賣行為;畜禽、水產養殖及其產品運輸過程中,非法添加瘦肉精、孔雀石綠等。農產品生產仍然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全市市縣鄉三級監管機構僅有農產品監管人員400余人,市、縣專業檢測技術人員40余人,且縣級檢測機構招人難,隊伍不穩定。部分縣級檢測站因專業人員不足,無法獲得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和農產品檢測機構考核認定資質,導致其檢測結果不能作為行政執法依據。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和基層農技推廣站合署辦公,工作人員身兼數職,年齡老化現象嚴重;同時,工作經費不足、監管手段落后和裝備差等情況,嚴重制約基層監管工作的有效開展。
全市沒有建立有效的農產品產地“準出”及市場“準入”制度,部分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大型超市未設立快速檢測室,或委托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對進場銷售的農產品進行質量抽查檢測。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場“準入”制度,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推行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的積極性不高,追溯管理難以有效落實,消費者也缺乏有效手段對農產品質量進行溯源,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監管無法得以真正實現。
應切實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組織領導,鞏固落實屬地監管責任,加大相關政策及人財物投入力度,特別是專項經費應按省農業高質量發展考核要求,納入財政預算并足額落實到位。加大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和鄉鎮檢驗檢測室建設支持力度,完善人才政策,促進吸納檢驗檢測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工作隊伍;完善檢驗檢測設備配備,加強檢測技術培訓,提升基層檢驗檢測能力。同時,對農產品生產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超市、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建設檢測室提供財政補貼,引導和支持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實施自檢,提高質量安全管理水平。另外,圍繞農產品主產區、規模種養基地等重點區域、容易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畜禽產品、水產品、蔬菜、水果等重點品種,加大抽檢力度,擴大抽檢范圍,增強抽樣監測的靶向性,確保源頭安全可控。還應加大對農業投入品銷售監管平臺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建設,并接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提升監管工作信息化水平。
建立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紅黑榜”制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誠信體系建設。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誠信企業評選,并對評選出的誠信企業加大宣傳,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對違法違規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實行重點監管、常態監控。將農資生產經營企業和重點農產品生產企業納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農業農村、工信、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協同進行信用監管。
建立上市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對農產品實施售前檢測,檢測合格后獲得相應證明方可進入市場銷售。同時,對不合格農產品實施責任追究和退市制度,有力凈化市場。另外,加大城區、鄉鎮農貿市場建設,引導農產品經營向市場集中,有利于實現集中監管。還應進一步加強對各類農產品市場經營活動監管,指導其認真開展進貨查驗和產品質量檢測工作,對進入市場農產品的檢測實現全覆蓋,并及時發布檢驗檢測信息。
自然農法遵循作物生長自然法則,以土壤培育為基礎,作物種植過程中不使用化肥、農藥等,使農業生產形成正常的生物循環,以提高作物營養價值和安全性。該模式在中國蔬菜集團上高基地蔬菜生產實踐中已取得成效,通過采用自然農法,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以及各種生長調節劑,實行綠色有機種植方法,很好地兼顧了產量和質量,也從源頭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議在確保全市糧食產量的基礎上,充分吸納借鑒這一成功經驗,大力推廣自然農法種植,更好保障農產品質量源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