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淼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林業局, 貴州 遵義 563100)
退耕還林工程是改善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也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效益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播州區是貴州省遵義市主城區之一,林業發展在當地具有保障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弘揚生態文化多重使命,也是當地綠色經濟發展的主體,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田園城市·鄉愁播州”重大戰略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近年來,森林經營已由傳統的木材利用向培育森林轉變,近自然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是培育森林的重要學術成果。在該理論指導下,完善播州區退耕還林生態林管理的體制機制,提升生態林經營管理水平,對改善和提高退耕還林成效,促進建設“綠色播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播州區退耕還林生態林建設于2000—2006年,轄區內上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共實施退耕地造林5 710.13 hm2,其中生態林5 387.07 hm2,占94.34%。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濕地松、柏木、杉木、刺槐、香椿、楠竹等。第一次縣級驗收結果顯示,純林和混交林比例約為8∶2,即生態林純林面積約為4 666.67 hm2。在5 387.07 hm2生態林中,85%以上屬于邊遠偏僻山區的陡坡耕地,由于對退耕還林造林地管理認識不足,出現無人管理撫育的問題;加之對退耕地的耕種甚至復耕,或部分地塊未達到適地適樹條件和退耕群眾意愿的要求,以及實施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的需要,使造林地經歷多年補植補造,期間補植樹種多次調整,與原設計樹種大相徑庭,也導致造林地內飛籽成林,樺木、灌木等次生天然林逐年侵入,事實上形成了混交、異齡、復層的格局,但純林仍占有較大比重。
2.1.1 基本概念 近自然森林經營是一種順應自然的計劃和管理森林的模式。其基于從森林自然更新到穩定的頂級群落完整的森林發育演替過程,計劃和設計各項經營活動,優化森林的結構和功能,永續利用與森林相關的各種自然力,不斷優化森林經營過程,是使受到人為干擾的森林逐步恢復近自然狀態的一種森林經營模式[1]。
2.1.2 基本原則 第一,營造林樹種首選鄉土樹種,次選經實踐檢驗適應立地條件的引進樹種。鄉土樹種是經過若干年激烈競爭、淘汰、選擇遺留下來的,對當地氣候、土壤條件具有極強適應性。第二,建立生態穩定和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森林結構。林分越是接近自然,各樹種間的關系越和諧,與立地也越適應,病蟲害、風雨雪、極端高低溫等自然災害造成的危害也越小,生態穩定性也越好。第三,森林經營活動必須充分利用森林的自我調控機制和自然力量。持續采伐木材是森林生態的必然要求,必須努力掌握森林自控力方向,確定目標樹和生態目標樹,采伐干擾樹和一般樹,順應這種自控力加速森林的發育進程。
2.2.1 林分現狀 三合鎮2003年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于澤頭村,烏江直流偏巖河東側,8個小板面積59.47 hm2,土壤為砂頁巖發育的沙壤土,坡度35°;樹種為馬尾松,處置密度167株/667m2,現保留密度為103株/667m2,平均胸徑18 cm,平均樹高14 m。
2.2.2 經營設計
1) 目標樹生態樹標記。目標樹是長期保留、完成天然下種更新并達到目標直徑后才利用的林木,標記為“M”類林木;干擾樹是影響目標樹生長的、需要在近期或下一個檢查期擇伐利用的林木,記為“G”類;生態樹是為增加混交樹種、保持林分結構或生物多樣性等目標服務的林木,記為“S”類;一般樹不作特別標記[2]。
2) 干擾樹和一般樹擇伐。對具備生活力強、樹干通直、沒有損傷等3個指標的目標樹和生態樹予以保留,其余干擾樹、一般樹等全部伐除。采伐強度40%~50%,伐后密度控制在60株/667m2左右,同時保留次生闊葉樹種和灌木樹種。
3) 森林培育。在近自然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指引下,以喬木為主,采用喬木與灌木結合、常綠與落葉描配的方式,構建多層次、多樹種的近自然復混交林。即針對擇伐后形成的林中空地,在分析土壤、坡度、海拔、坡向等基本造林因子以及適宜鄉土樹種的基礎上選擇補植樹種,如松(原有陽性樹種)+杉木(陰性樹種)+泡桐(闊葉陽性樹種)+女貞(耐陰性防火闊葉樹種)模式。
根據近自然森林可持續經營理論開展生態林經營設計,是使退耕還林生態林達到混交、異齡、復層格局,并最終實現高產、穩定的森林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雖然在播州區三合鎮馬尾松生態林經營設計中進行了相應的實踐探索,但目前仍然面臨以下問題:一是在政策上,部分專家在對上一輪退耕還林8年補助期滿后進行的階段性驗收中,對退耕地天然次生、補植與設計樹種不符樹種的地塊,以“目標樹種不符”為由不予核實,導致驗收不合格,造成基層林業部門、林農對相關政策產生困惑。二是在制度上,產權制度不完善,經營主體不明確,缺乏經營自主權及有效的公眾參與機制和政策支持。同時,沒有形成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技術支撐體系,缺乏系統完善的森林經營技術標準和規程;科研與生產結合不緊密,缺乏有效的技術推廣機制。三是在資金上,由于退耕還林生態林不具備明顯和短期見效的經濟效益,長期缺乏系統公共財政和金融的支持。四是思想意識上,由于播州區退耕還林生態林資源總量小、分布不均、結構不合理、質量不高,林地生產力和利用率低,導致當地對退耕還林生態林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環境等方面的認識不足,缺乏重視,粗放經營、重取輕予問題嚴重。在今后的退耕還林生態林經營管理中,需從頂層設計、政府引導、政策支持等方面采取措施,提升生態林經營管理水平,更好發揮生態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