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李明錦
青川縣自1999年開始引種油橄欖,全縣已發展油橄欖9.3萬畝,占全省油橄欖總面積的1/3。主要分布在沙州、木魚等6個鄉鎮,惠及種植戶1萬余戶、近4萬人。
近年來,青川縣依托浙江長效幫扶、市級森林植被恢復等項目支持,在“穩定面積、提質增效”上下功夫,持續做強油橄欖產業,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發展動力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2019年,全縣油橄欖鮮果產量達到4000噸,綜合產值達到2.32億元,農民依托油橄欖產業人均獲得收入超過3500元,預計今年全縣油橄欖鮮果產量將達到4100噸,油橄欖產業已成為青川縣脫貧奔康的重要支柱產業。
圍繞“強基達標”上檔升級,建設特色油橄欖現代林業園區。在白龍江低山河谷區地帶,打造特色油橄欖現代產業園,規劃建設面積10萬畝。一是以提質增效、上檔升級為建設目標,建成以白龍湖幸福島油橄欖為主導產業的高質量核心區4800畝。二是創新園區建設體制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青川油橄欖建設項目,創新“科、企、農”一體化經營模式,建立了良好的利益鏈接機制。通過建設基地,促進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園區內外群眾收入,實現生態、旅游、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三是建成白龍湖北岸國道543線油橄欖景觀大道和白龍湖南岸休閑景觀道;完成木魚文武油橄欖品種園、沙州幸福島油橄欖觀光體驗園、油橄欖綜合示范園等林業生態經濟園3萬畝;打造鄉村特色風貌觀光帶建設、油橄欖生態農家院落休閑帶、垂釣平臺、油橄欖特色小鎮。


全市油橄欖提質增效工作會

油橄欖基地
強化“去舊革新”發展目標,大力實施油橄欖品種改良。近年來,青川縣按照市政府“油橄欖提質增效”實施方案,對不結果和結果少的油橄欖成年大樹以及品種雜亂的油橄欖樹進行嫁接品改。今年,全縣品種改良油橄欖2.2萬畝。一是比選“優種”。從本地栽植的油橄欖品種中篩選出較好的12個品種進行比較試驗,按照“長勢好、掛果優、抗病強”的原則,精選出適應本縣生長條件的科拉蒂、豆果等4個優良品種,并建立油橄欖采穗圃100畝,種植戶每年以油橄欖采穗圃為源頭采集優良品種穗條進行品種改良。二是替換“舊種”。制定油橄欖品種改良方案,在種植油橄欖地區選定適嫁的橄欖樹進行掛牌嫁接,針對七八年不開花不掛果的“小老樹”,換栽新品種和嫁接改良,并建立成活管理臺賬,對比成活和試花試果效果,整體提升油橄欖質量。

油橄欖
突出特色林業,鞏固生態底色。一是以點帶面,持續做大產業規模。按照“園區建設+示范園”建設模式,堅持“穩定面積、提質增效”的原則,在建設特色油橄欖現代林業園區的同時,同步改造低產低效園,發展集約化經營管理模式。截至目前,全縣分別建成油橄欖示范園6個,提質增效集約化管護9.3萬畝。二是院縣協作,夯實產業技術支撐。與市林科院、四川農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院校開展院縣合作,采取“外引內培、洋土結合”的方式,聘請專家教授擔任技術顧問,實施“品種改良”等提質增效措施,著力打造“市縣鄉村組”五級技術推廣體系,培訓鄉土技術明白人280人。
夯實產業基礎,發展立體林業。一是因地制宜,建設特色庭院。支持白龍湖庫區農戶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周邊田坎、坡腳地帶等適種區域,大力發展油橄欖“庭院經濟”“田坎經濟”,庫區108戶貧困戶在“大業主園區+小農戶庭院”兩大油橄欖產業載體聯動發展驅動下,建成以木本油料為特色的油橄欖產業庭院108個,實現“荒山穿上綠衣服、林農撇上綠錢袋”。二是種養結合,推動集約發展。按照“樹上結果、樹間種植、樹下養殖”發展思路。采取“間種套種”“種養循環”模式,引導油橄欖種植戶在適宜的油橄欖林間適當發展芍藥、菊花等中藥材產業,支持有條件的業主和農戶創新發展油橄欖林下跑山雞、跑山豬等特色養殖業,實現空間、肥水等資源集約化發展。經測算,此模式實現年均畝增收5800元。
突出延鏈補鏈,推動融合發展。一是強化主體培育,促進產品研發。圍繞市場需求,不斷延伸油橄欖粗加工和精深加工鏈條,增強產業品牌競爭力。培育東潤、青源林、川珍實業、山客山珍等精深加工、包裝龍頭企業4家。今年8月,縣委書記羅云率青川縣黨政代表團赴達州市開江縣考察油橄欖產業,通過此次考察交流,引進油橄欖加工項目,進一步加快青川油橄欖產業發展,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青川生態建設和脫貧鞏固提升,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多贏。二是堅持市場導向,拓寬銷售渠道。聚焦“扶貧+旅游+互聯網”,同步拓展銷售平臺,實現油橄欖產業與市場精準對接。大力推廣“扶貧訂單”“以購代捐”等購銷模式,由企業、業主大戶帶頭,通過招商對接、網絡宣傳等方式,發展“電商+企業+專業合作社”新型電商經營主體12個,建立電商綜合服務站1個,與京東、天貓、淘寶等知名線上銷售平臺合作,市場遍布多個省市地區。三是創新發展模式,加快“產旅”融合。依托豐富的油橄欖資源,先后實施森林休閑、花卉觀賞、林果采摘等產旅融合項目。創新開發庫區油橄欖野外露營、油橄欖采摘等旅游活動,打造生態“森林人家”52戶,截至“十一”國慶后,庫區接待游客量達89萬人次,實現戶均增收7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