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星星
(河南省新里程安鋼總醫院 安陽455000)
手足口病為5 歲以下兒童常見傳染性疾病,夏秋季多發,由腸道病毒、柯薩奇病毒感染引起[1]。手足口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以及口腔、手足部位出現水皰等。若病情加重,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腦炎等并發癥,危及患兒生命安全。目前,臨床尚未發現特效治療藥物,以支持療法為主。甘露醇為常用藥物,能緩解患兒神經系統癥狀。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為糖皮質激素,抗炎作用較強。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97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聯合甘露醇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0月收治的97例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為觀察組(51例)和對照組(46例)。對照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9 個月~5 歲,平均(2.86±0.97)歲;病程2~6 d,平均(3.61±0.72)d。觀察組男27例,女24例;年齡9 個月~5 歲,平均(2.93±0.85)歲;病程1~6 d,平均(3.34±0.97)d。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均衡可比(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手足口病診斷標準者[2];就診時伴有發熱、肢體抖動等癥狀者;無神經源性肺水腫、呼吸衰竭、休克等癥狀者;臨床資料完整者。(2)排除標準:存在先天性心臟病、癲癇等疾病者;嚴重意識障礙者;入組前接受相關藥物治療者;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常規治療,包括抗感染、退熱、抗病毒、補液等治療。
1.3.1 對照組 給予甘露醇(國藥準字H61023129)治療,1.0 g/kg,靜脈滴注,30~60 min 輸注完畢,第1~2天,6~8 h/次;2 d 后,根據病情調整劑量、間隔時間。用藥時間根據病情變化確定。
1.3.2 觀察組 給予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聯合甘露醇治療。甘露醇使用方法同對照組,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國藥準字H20040845),2 mg/(kg·d),靜脈滴注,30 min 輸注完畢,持續治療2~3 d,癥狀改善后停用。用藥時間根據病情變化確定。
1.4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體征全部消失,實驗室、影像學檢查顯示各項指標恢復正常,皰疹結痂且未出現新皮疹;好轉:臨床癥狀、體征有所緩解,實驗室、影像學檢查未完全恢復正常,但相較于治療前有所好轉,皮疹數量減少;無效:未達上述標準。治愈、好轉計入總有效。
1.5 觀察指標 (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2)兩組臨床康復情況比較,包括肢體抖動停止時間、退熱時間、易驚停止時間、皮膚皰疹愈合時間。(3)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比較,包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C 反應蛋白(CRP)。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兒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3000 r/min,時間15 min,取血清,低溫保存,待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
1.6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療效)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臨床康復情況、炎癥介質)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29例治愈,20例好轉,2例為無效,總有效率為96.08%(49/51);對照組11例治愈,26例好轉,9例為無效,總有效率為80.43%(37/46)。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χ2=5.887,P=0.015)。
2.2 兩組臨床康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肢體抖動停止、退熱、易驚停止、皮膚皰疹愈合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康復情況比較(d,±s)

表1 兩組臨床康復情況比較(d,±s)
皮膚皰疹愈合時間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肢體抖動停止時間退熱時間易驚停止時間5146 tP 1.09±0.271.56±0.337.707<0.0013.28±0.594.30±0.677.973<0.0012.03±0.394.11±0.8515.741<0.0013.48±0.714.57±0.866.832<0.001
2.3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TNF-α、CRP 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TNF-α、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TNF-α(ng/ml)治療前 治療后5146 tP 3.87±0.293.79±0.351.2300.2221.41±0.25*>2.55±0.27*>21.591<0.00129.78±3.1629.01±3.371.1610.2497.81±1.92*>9.06±2.36*>25.857<0.001
手足口病為季節性、流行性、出疹性、傳染性疾病,多數患兒癥狀較輕微,以口腔、手足部出現皰疹為主,預后效果較好,而重癥手足口病病情較為嚴重,伴有持續高溫,可引起全身中毒癥狀,具有起病急、病情進展快等特點,嚴重威脅患兒生命健康。甘露醇為臨床常用治療藥物,屬于脫水制劑,被機體吸收后,主要通過降低顱內壓來減輕腦細胞損傷程度,從而控制抽搐等癥狀,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肺水腫發生,治療效果確切,但部分患兒獲益欠佳[3]。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為注射用非特異性免疫抑制類藥物,能抑制脫髓鞘病變時機體炎癥、水腫程度,改善周圍神經功能,從而發揮逆轉神經功能傳導阻滯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肢體抖動停止、退熱、易驚停止、皮膚皰疹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聯合甘露醇治療重癥手足口病患兒效果顯著,還能顯著縮短肢體抖動、發熱、易驚及皮膚皰疹愈合時間。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被患兒吸收后,通過減少受損脊髓中脂質過氧化物含量,抑制鈣介導神經纖維的降解產物,能緩解細胞膜、微血管損傷,改善患兒臨床癥狀[4~5]。此外,經靜脈給藥,可在短期內有效提高血液中藥物濃度,減輕抽搐、昏迷、腦膜刺激征等癥狀。與甘露醇聯用,能發揮協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縮短患兒癥狀改善時間,促進康復。
手足口病與炎癥反應具有密切關系,隨著病情加重其炎癥介質水平也相應增加[6]。TNF-α、CRP 為臨床常用炎癥介質水平檢測指標,其中CRP 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屬于非特異性炎癥標記物;而TNF-α 異常表達與機體炎癥反應具有密切聯系,其水平升高可加重炎癥反應[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血清TNF-α、CRP 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重癥手足口病患兒接受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聯合甘露醇治療,能降低炎癥介質水平。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能與胞質內特異性受體結合,有效調節患兒免疫機制,抑制細胞因子釋放,拮抗炎癥介質,緩解炎癥反應[8]。綜上所述,重癥手足口病患兒給予注射用甲潑尼龍琥珀酸鈉聯合甘露醇治療,效果顯著,且能有效縮短肢體抖動、發熱、易驚及皮膚皰疹愈合時間,降低炎癥介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