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崢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南陽473000)
輸尿管結石是多發于中青年群體的泌尿系統疾病,主要癥狀表現為血尿和腹部絞痛,可導致尿路梗阻和腎功能損害,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嚴重[1]。隨著近年來微創技術的發展,手術成為輸尿管結石的首選治療方法,但應當注意的是,患者行輸尿管結石微創手術治療后會伴有較長時間的疼痛感,若不施以有效控制手段,會導致患者產生多種負性情緒,不利于手術切口的愈合,導致出血、感染等并發癥發生[2~3]。為進一步提高輸尿管結石微創手術治療效果和預后質量,本研究對行輸尿管結石微創手術患者施以基于循證理論的疼痛護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2019年7月于我院行輸尿管結石微創手術的患者87例,按自愿原則分為對照組41例和觀察組46例。對照組男28例,女13例;年齡39~75 歲,平均年齡(52.44±8.30)歲。觀察組男30例,女16例;年齡35~76 歲,平均年齡(53.09±8.5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術后常規護理。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健康飲食,增加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針對病情變化給予針對性處理。
1.2.2 觀察組 實施基于循證理論的疼痛護理。內容包括成立護理小組,制定護理計劃,實施疼痛護理。(1)成立護理小組:建立以泌尿外科護士長為首的護理小組,小組成員由主管護師及護理人員組成,人員均具有一定臨床科研及文獻檢索能力。護士長定期開展循證理論知識培訓與考核,培養小組成員的綜合素質以達到護理需求。(2)制定護理計劃:護士長組織小組成員共同制定輸尿管結石微創手術患者的疼痛護理計劃,提出護理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根據問題檢索文獻,篩選資料,并對獲得的資料進行可行性分析,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尋找最佳護理實證。循證問題為“輸尿管患者行微創手術后為何出現明顯疼痛感?”,通過循證發現其與切口疼痛、體位不當、引流管刺激、膀胱痙攣、人工氣腹引發神經受牽拉、負性情緒引發的非切口疼痛等因素相關。(3)實施疼痛護理:給予吸氧,為維持患者血氧飽和度,術后應給予其高流量吸氧,盡可量延長吸氧時間,將手術建立人工氣腹時的CO2排出體外,減輕殘留氣體刺激膈神經引發放射性疼痛;疼痛教育,護理人員為患者講解輸尿管結石微創手術的過程、注意事項、疼痛有關知識,包括疼痛性質、程度及鎮痛方法,同時教導患者評估疼痛程度的方法,以便于護理人員實施具體的干預措施;心理干預,護理人員加強術后巡視,觀察患者疼痛情況,主動詢問其狀態及情緒,若患者情緒波動過大,護理人員應根據其心理承受能力施以相應的心理干預手段,諸如播放舒緩的音樂,引導患者回憶美好的事物,指導患者家屬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從而緩解其焦慮、恐慌、抑郁等不良情緒,保持穩定情緒以增高疼痛閾值,增強疼痛耐受;自我控制,患者疼痛加劇時,護理人員可遵醫囑給予其鎮痛藥物,同時指導患者注意力轉移法、深呼吸止痛法、松弛肌肉止痛法等,幫助其做好疼痛自我控制,減少鎮痛藥物用量;體位管理,患者臥床休息期間需要保持相對舒適的體位,護理人員在疼痛發生時幫助患者調整體位至膝胸臥位和臀高頭低臥位;導管管理,護理人員密切關注患者導管是否妥善固定,管內是否存在異物,避免引流管扭曲、牽拉、壓迫引發的非切口疼痛。同時觀察引流情況,若患者恢復狀況良好需盡早拔除導尿管,減輕膀胱痙攣引發的疼痛。
1.3 觀察指標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患者術后疼痛情況,總分10 分,分值越低,表明疼痛程度越輕;記錄患者術后康復情況,包括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記錄術后感染、出血、發熱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對所收集的資料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3.0 數據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疼痛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1 d、3 d、5 d 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疼痛情況對比(分,±s)

表1 兩組術后疼痛情況對比(分,±s)
組別 n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5 d觀察組對照組4641 tP 3.27±0.844.19±0.924.8760.0011.48±0.902.11±0.953.1750.0021.02±0.591.48±0.773.0990.002
2.2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對比 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對比(d,±s)

表2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對比(d,±s)
組別 n 下床活動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對照組4641 tP 2.03±0.912.90±0.874.5440.0015.88±0.766.62±1.133.6180.001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輸尿管結石患者在結石梗阻、活動、嵌頓、合并感染時會出現典型癥狀,包括放射性痛、心悸、血壓下降等,伴隨有消化道癥狀,極為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4~5]。現階段臨床上對于輸尿管結石多采用微創手術治療,但有報道顯示,微創手術后患者會伴有長時間的疼痛,不利于病情恢復,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施以合理的護理手段對于提高患者預后質量有重要的臨床意義[6~7]。常規護理主要是通過飲食干預、健康教育、病情針對性處理的方法促進病情恢復[8]。應當注意的是,疼痛作為主觀體驗,患者主訴是評估疼痛的“金標準”,但常規護理中護理人員對患者主訴往往不夠重視,不能準確評估患者疼痛程度,導致疼痛控制效果較差,影響治療效果[9~10]。
本研究提出采用基于循證理論的疼痛護理,其是提出相應醫療問題通過查找中外文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綜合分析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法。本研究中主要的循證護理問題是輸尿管結石微創手術后疼痛,通過檢索相關分先并分析發現疼痛發生的原因與切口疼痛、體位不當、引流管刺激、膀胱痙攣、人工氣腹引發神經受牽拉、負性情緒引發的非切口疼痛等。根據以上因素制定針對性的護理策略,如術中人工氣腹殘留CO2引發疼痛利用吸氧促進氣體排出;非切口疼痛以疼痛教育和心理干預增強患者疼痛耐受性;改善患者體位減少腹腔內氣體對膈肌的影響;加強引流管管理,減輕引流管刺激及膀胱痙攣產生的疼痛。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基于循證理論的疼痛護理的患者相比采用常規護理的患者術后1 d、3 d、5 d 的VAS 評分更低,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更短,且感染、出血、發熱等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輸尿管結石微創手術患者實施基于循證理論的疼痛護理可以有效降低其術后疼痛,促進術后快速康復,減少并發癥發生,提高治療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