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編輯/鄭雪芹
| 國內 | Domestic News
11 月2 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的通知》。作為未來15 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風向標,《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規劃》”)中明確提出了2025 年、2035 年兩個階段發展愿景,并布置了五項主要任務、五個專欄任務以及五項保障措施。
到2025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和車用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 千瓦時/百公里,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充換電服務便利性顯著提高。
到2035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質量品牌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純電動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商業化應用,高度自動駕駛汽車實現規模化應用,充換電服務網絡便捷高效,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有效促進節能減排水平和社會運行效率的提升。
強化整車集成技術創新。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布局整車技術創新鏈。研發新一代模塊化高性能整車平臺,攻關純電動汽車底盤一體化設計、多能源動力系統集成技術,突破整車智能能量管理控制、輕量化及低摩阻等共性節能技術,提升電池管理、充電連接及結構設計等安全技術水平,提高新能源汽車整車綜合性能。
提升產業基礎能力。以動力電池與管理系統、驅動電機與電力電子、網聯化與智能化技術為“三橫”,構建關鍵零部件技術供給體系。開展先進模塊化動力電池與燃料電池系統技術攻關,探索新一代車用電機驅動系統解決方案,加強智能網聯汽車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開發,突破計算和控制基礎平臺技術、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支撐技術等瓶頸,提升基礎關鍵技術、先進基礎工藝、基礎核心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等研發能力。
鼓勵新能源汽車、能源、交通和信息通信等領域企業跨界協同,圍繞多元化生產與多樣化應用需求,通過開放合作和利益共享,打造涵蓋解決方案、研發生產、使用保障和運營服務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的生態主導型企業。在產業基礎好、創新要素集聚的地區,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培育若干上下游協同創新、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以及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 縱橫點評 】
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本次《規劃》把重點聚焦到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上,在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構建新型產業生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完善基礎設施體系、深化開放合作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此次規劃的亮點可以總結為‘四個新’:順應新形勢,適應新要求,明確新方向,提出新路徑。”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如今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新能源汽車發展既有新挑戰,也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們要搶抓機遇,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對于新能源汽車車主以及觀望者來說,充電問題始終是最大的焦慮之一。未來如何讓充電變得更方便,也是此次《規劃》關注的重點。對此問題,此次的《規劃》不僅提出要加強與城鄉建設規劃、電網規劃及物業管理等的統籌協調,加快形成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絡。同時還要加快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積極推動產業融合創新發展。
11 月20 日,國家財政部提前下達了2021 年新能源汽車補貼資金預算。據附件顯示,2021 年共安排新能源汽車補貼375.8529 億元,其中新能源公交車運營補助156.89 億元,占比41.74%;2016-2018 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218.96 億元,包含2016 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11.62 億元,2017 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63.63 億元,2018 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貼143.72億元。此次2021 年新能源汽車補貼目標為符合要求的節能與新能源公交車運營和新能源汽車產品推廣,2021 年補貼總額相當于2020 年補貼總額的3.34 倍。
11 月23 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發布《關于乘用車企業提交2021 年度積分預報告的通知》,要求2020 年12 月20 日前,各乘用車企業應向工業和信息化部遞交2021 年度積分預報告,預報告的內容包括本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預期達標值、預期實際值和新能源汽車積分預期值等。自即日起,乘用車企業應使用數據報送賬號登錄雙積分管理系統,在線填寫預報告內容,下載后由法人簽字并加蓋企業印章,再通過系統上傳掃描后的PDF 版本文件。同時,企業應將簽字蓋章的紙質文件郵寄至裝備中心。

11 月11 日,《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在2020 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正式發布。技術路線圖提到,將以五年為周期,以發展期、推廣期、成熟期三個階段實現形成一批引領世界的智能網聯汽車整車和零部件廠商的發展目標。其中2020-2025 年建立較為完善的智能網聯汽車自主研發體系、生產配套體系以及創新產業鏈體系,擁有在世界排名前十的供應商企業1-2 家,通過北斗高精度時空服務實現全覆蓋,“人-車-路-云”系統達到初步協同。
在市場應用方面,路線圖設定的目標是,2020-2025 年L2-L3 級的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占當年汽車總銷量的比例超過50%,L4 級智能網聯汽車開始進入市場,C-V2X 終端新車裝配率達到50%,并且在特定場景和限定區域開展L4 級車輛商業化應用;2026-2030 年,L2-L3 級的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占比超過70%,L4 級車輛在高速公路廣泛應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規模化應用;2031-2035 年,各類網聯式自動駕駛車輛廣泛運行。

11 月10 日,生態環境部批準《甲醇燃料汽車非常規污染物排放測量方法》(HJ1137-2020)為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并發布實施。該標準規定了燃用甲醇燃料的輕型企業、重型發動機和汽車(含柴油/甲醇雙燃料發動機和汽車)排氣中甲醛和甲醇的測量方法,為甲醇燃料汽車非常規污染物排放型式檢驗提供了依據,有利于推動甲醇燃料汽車環保信息公開,促進甲醇燃料汽車市場化推廣應用。
11 月23 日,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汽車遠程升級(OTA)技術召回監管的通知》。生產者獲知其生產、銷售或進口的車輛或OTA 實施過程中的車輛,在中國市場上發生被入侵、遠程控制等安全事故時,應立即組織調查分析,并向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報告調查分析結果。根據《通知》,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將組織相關單位加強汽車OTA 安全監管技術研究,探索建立OTA 監管數據平臺,組織開展OTA安全技術評估,并加強相關的召回監督工作。
11 月6 日,工信部公示申報第338 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其中申報新能源汽車產品的共有104 戶企業的276 個型號。其中,純電動產品共88 戶企業218 個型號,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共6戶企業12個型號,燃料電池產品共23戶企業46個型號。
11 月17 日,工信部組織對乘用車、客車、專用車等3 個類別的新能源汽車產品監督檢查中發現,共有25 家企業的27 個車型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其中,新能源乘用車共涉及9 家企業的9 個車型產品,涉及動力電池容量和保護功能、行李箱容積、輪胎規格、標志標識等項目不符合國家標準或管理規定;新能源客車共涉及10 家企業的12 個車型產品,涉及低速行駛提示音、車輛喇叭、三角警告牌、標志標識等項目不符合國家標準或管理規定;新能源專用車共涉及6 家企業的6 個車型產品,涉及動力電池容量、報警信號、低速行駛提示音、標志標識等項目不符合國家標準或管理規定。
日前,國家能源局發布蔚來研究制定的換電行業標準,其中蔚來牽頭10435、10436 以及33025 三項標準編制,深度參與10434 和33004 兩項標準編制。本批標準包括:NB/T 10435-2020《電動汽車快速更換電池箱鎖止機構通用技術要求》、NB/T 10436-2020《電動汽車快速更換電池箱冷卻接口通用技術要求》、NB/T 33025-2020《電動汽車快速更換電池箱通用要求》、NB/T 33004-2020《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工程施工和竣工驗收規范》、NB/T 10434-2020《純電動乘用車底盤式電池更換系統通用技術要求》。
| 國內 | Domestic News

11 月13 日,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市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印發《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創新發展實施計劃》的通知。到2023 年,上海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實現“百站、千億、萬輛”總體目標,規劃加氫站接近100 座并建成運行超過30 座,加氫網絡全國最大,形成產出規模約1000 億元,發展規模全國前列,推廣燃料電池汽車接近10000 輛,應用規模全國領先;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達到國際領先,關鍵技術實現自主掌握,創新產品推向全球市場,氫能基礎設施趨于完善,推廣應用規模持續擴大,核心競爭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創新生態基本形成。到2025 年,上海成為全球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高地,建成運行超過70 座加氫站,推廣應用燃料電池汽車達到萬輛級規模以上。

11 月19 日,合肥市政府發布《合肥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到2025 年,合肥市新能源汽車整車以及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載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新能源汽車與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實現融合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超過千億元,整車產能達到100 萬輛。合肥市將支持打造一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示范區(點),加快實施出租汽車“油(氣)改電”換購計劃,2025 年底前巡游出租車全面實現新能源化。擴大郵政、物流配送、環衛、通勤等領域新能源汽車應用規模,從2021 年起,公共領域新增或更新用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車。2025 年底前逐步實現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運營。

11 月6 日,呼和浩特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布關于公開征求《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到2023 年,一批氫能重點項目順利實施,全市制氫、儲運、加氫產業鏈形成規模,液氫制備能力達到30 噸/日,建成加氫站5 座以上,加氫能力超過3000kg/日,氫能產業鏈產值達到50 億元。到2025 年,液氫制備能力達到60噸/日,建成加氫站10 座以上,加氫能力超過6000kg/日,形成覆蓋氫能裝備、燃料電池電堆及核心零部件、整車制造及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氫能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50 億元。2020-2023 年,給予專業從事氫氣運輸的企業每年最高150 萬元運營補貼,給予燃料電池及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最高300 萬元補貼。

11 月9 日,濟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我市汽車加氫站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新建汽車加氫站項目應適當超前布局,項目選址應盡可能靠近終端用戶。車用氫氣價格執行市場調節價格。在汽車加氫站行業相關法律法規出臺前,對濟南市行政區域內的汽車加氫站項目(含新建項目及改擴建項目),參照天然氣汽車加氣站(CNG)管理模式實施管理;對汽車加氫站與其他各類站點的合建站,其加氫部分按照汽車加氫站相關標準管理。對新建設的汽車加氫站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向區縣行政審批服務部門提出立項申請,由行政審批服務部門出具項目立項核準或備案文件。對新建、改建、擴建汽車加氫站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向具有審批權限的部門提出審查申請。

11 月12 日,廣東省發改委印發《廣東省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實施方案》。加快整合省內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資源,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示范區,組織編制加氫站布局方案,在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布局建設約300 座加氫站。對2022 年前建成并投用,且日加氫能力(按照壓縮機每日工作12 小時的加氣能力計算)500 公斤及以上的加氫站給予補貼。其中,屬于油、氫、氣、電一體化綜合能源補給站,每站補助250 萬元;獨立占地固定式加氫站,每站補助200 萬元;撬裝式加氫站,每站補助150 萬元。鼓勵市區根據實際情況對加氫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補貼,各級財政補貼合計不超過500 萬元/站,且不超過加氫站固定資產投資50%。

11 月6 日,廣西交通運輸廳制定印發《廣西高速公路和普通國省道服務設施新能源汽車專用停車位及充電基礎設施布局規劃指導意見》。2020-2021 年,廣西高速公路將規劃建設89 對服務區充電站,共計劃建成848 個專用停車位、424 個充電樁,基本滿足現階段新能源汽車城際交通充電需求。其中,今年規劃建設38 對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站,計劃建成424 個專用停車位、212個充電樁;2021 年規劃建設51 對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站,計劃建成424個專用停車位、212 個充電樁。2022-2025 年,廣西將以高速公路服務區為重點,進一步優化專用停車位和快速充電設施布局規劃,原則上一類、二類高速公路服務區小客車停車位按不低于20%的比例完善充電設施。
11 月20 日,東風汽車發布公告稱,公司于11 月8日至10 日在公司總部召開戰略研討會,并形成“十四五”規劃草案。東風汽車表示,公司將持續打造商用車領先新優勢,致力于成為卓越的物流運輸解決方案提供商,躋身國際一流商用車企業行列。在新能源市場和產品規劃方面,東風汽車提到,將以行業領先的模塊化架構理念,融合打造“2+1”平臺架構,即一個全新模塊化平臺架構DSMA、一個全新新能源產品平臺架構ESSA、一個全新電動越野車平臺MORV。“十四五”期間將累計投放20 款以上全新車型,其中超過50%是新能源車型。
11 月20 日,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債權人對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重整申請,標志著這家車企正式進入破產重整程序。法院的裁定稱,華晨集團存在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的情形,具備企業破產法規定的破產原因。但同時集團具有挽救的價值和可能,具有重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0 月下旬,華晨集團發行的10億元私募債到期僅支付了利息,本金未能兌付。據華晨集團今年半年報,集團層面負債總額523.76 億元,資產負債率超過110%,失去融資能力。華晨集團有關負責人表示,本次重整只涉及集團本部自主品牌板塊,不涉及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及與寶馬、雷諾等的合資公司。
11 月20 日,戴姆勒股份公司(梅賽德斯-奔馳股份公司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團(沃爾沃汽車母公司)就一款用于下一代混動車型技術的高效動力系統展開合作。合作方擬共同開發混合動力系統解決方案,以打造規模效應、提高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預計合作領域將包括工程研發、采購、產業化及效率舉措等。雙方將利用其全球研發網絡,共同開發用于混動技術的下一代汽油發動機。該發動機將于合作方在歐洲和中國的發動機工廠生產,有可能被梅賽德斯-奔馳股份公司及其在華現有合作伙伴采用,并用于包括沃爾沃汽車在內的吉利控股旗下的豐富品牌組合。
11 月20 日,廣汽集團在廣州車展上宣布埃安品牌正式獨立運營,廣汽新能源更名為“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廣汽埃安”將作為廣汽埃安新能源公司的高端智能電動車品牌,并啟用全新LOGO。埃安品牌獨立之后,它將會與傳祺品牌構成廣汽集團旗下的兩大自主板塊。面向未來,廣汽埃安將肩負品牌持續高端化的使命,全面推動研發、智造、產業鏈、營銷服務模式和組織文化的創新變革,深化從0 到1 的科技創新,持續打造世界級產品和服務,并為構建“未來智能出行生態”和“可持續利用能源生態”貢獻廣汽埃安的智慧。

11 月26 日,上汽集團、浦東新區和阿里巴巴集團宣布聯合打造全新智能電動汽車品牌“智己汽車”,初始輪融資達100 億元。根據規劃,智己汽車定位為用戶型汽車科創公司,專注于技術創新和應用,實現用戶與企業的“共創、共生、共享”。2021 年1月“智己”將在上海、倫敦以及拉斯維加斯的CES 三地全球連線,同時發布全新高端汽車品牌。屆時,現場將有包括轎車和SUV 等2 款車型同時亮相。2021 年4 月,智己汽車將攜三款產品同時亮相上海國際車展。
當日,上汽集團發布公告稱,為加快打造自主高端智能純電汽車品牌,公司擬與張江高科、恒旭資本共同出資設立上海元界智能科技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認繳出資總額為72 億元,其中公司認繳出資53.99 億元、張江高科認繳出資18 億元、恒旭資本認繳出資0.01 億元。基金擬計劃與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含其指定的下屬投資主體)專項投資于高端智能純電汽車項目(暫定名“智己汽車”)。
11 月14 日,在長安品牌日期間,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長安汽車將與華為、寧德時代三方聯合打造全新高端智能汽車品牌以及高端產品。官方還發布了新的品牌LOGO 和全新的品牌定位,并對“方舟”產品架構進行了展示。同時朱華榮宣布,在未來5 年中,長安汽車要發布105 款車型,其中包含23款新能源車。在品牌日上,朱華榮對汽車未來的形態進行了總結:移動的多功能空間、大型的智能終端、數據采集載體、能源的儲存單元。下一步,長安汽車將會與華為和寧德時代進行聯手,一起打造全新的高端品牌以及產品。
| 國際 | International News

11 月15 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歷經8 年談判后,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終于宣告誕生。值得注意的是,RCEP 要求15 個成員國均承諾降低關稅、開放市場、減少標準壁壘,這無疑將對包括我國汽車工業在內的行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并將推動區域產業協同發展。
此次簽署RCEP 的共有15 個成員國,包括東盟10 國和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及新西蘭,15 個成員國總人口、經濟體量及貿易總額均占全球總量約30%,這意味著全球約1/3 的經濟體量將形成一體化大市場。
RCEP 的簽署對汽車行業將產生一定的利好。各成員國之間關稅減讓以立即降至零關稅、10 年內降至零關稅的承諾為主,自貿區有望在較短時間內取得重大階段性建設成果;中國和日本首次達成了雙邊關稅減讓安排,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協定有利于推動實現區域內高水平的貿易自由化。
除了關稅,標準法規也是影響汽車進出口的一個重要因素,統一的標準是實現汽車出口認證的依據和基礎。RCEP 要求成員國之間減少標準技術壁壘,各國可以展開標準法規的合作,從而減少標準法規帶來的貿易障礙。
總體來說,RCEP 的簽署有利于成員國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構建自由貿易區,讓各成員國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如技術、勞動力成本、原材料資源等與其他成員國展開合作,促進區域內汽車產業的發展。同時,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逆全球化抬頭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成功簽署RCEP,有利于減少對美國的相關產業依賴,在區域內建立離自己更近的汽車產業鏈、推動區域內汽車貿易更好發展,加快區域內汽車產業發展。
【 縱橫點評 】
RCEP 順利簽署,對增強各國疫后經濟恢復、促進長期繁榮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貿易自由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將為區域經貿繁榮帶來更大促進,協定的優惠成果直接惠及消費者和行業企業,將為豐富消費市場選擇、降低企業貿易成本發揮重要作用。
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表示,RCEP不僅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貿協定,而且是一個全面、現代、高質量和互惠的自貿協定。其中,貨物貿易零關稅產品數整體上超過90%。服務貿易和投資開放水平顯著高于原有的“10+1”自貿協定。
值得關注的是,在互惠方面,RCEP 考慮到不同國家國情,給予最不發達國家特殊與差別待遇,可以說最大限度兼顧了各方訴求。具體到汽車產業,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認為,差別待遇對成員國內的汽車行業發展會產生一定的協調作用,或者說保護作用。鑒于汽車工業的敏感性和高集成性,RCEP 提出的照顧各國情緒、滿足不同訴求是比較合理的舉措。
在業內外專家看來,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浪潮興起的大背景下,RCEP 的簽署將對我國持續修復中的制造業和出口鏈帶來重大利好。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認為,中國簽署RCEP,可以說為中國謀求更廣闊的對外貿易發展打開了一個新的突破點。RCEP 的達成為亞太自貿區(FTAAP)進程提供了實現路徑,將進一步提升亞太地區今后在全球發展格局中的分量。
據外媒報道,11 月19 日,美國汽車安全監管機構表示,正在啟動一項正式的監管程序,最終可能會通過新的自動駕駛汽車安全標準。當日,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表示,正在發布制定擬議規則的預先通知,以征求公眾對如何確保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安全的意見,以制定“符合機動車安全需求的框架,并評估制造商為確保安全所做努力的成功程度”。NHTSA 稱,該機構“無意制定會無謂地阻止部署任何配備了自動駕駛系統車輛的法規”,并補充說:“考慮不周的標準可能無法滿足機動車安全的需要,并無謂地扼殺創新。”
11 月18 日,據外媒報道,德國政府表示,將向汽車行業追加30 億歐元資金,用于支持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低排放汽車的研發和生產。同時,為了提升電動汽車銷量,德國將加速讓境內的加油站向充電站轉型,預計2022 年25%的加油站將具備快速充電功能。該筆資金主要用于三個方面:10 億歐元用于延長電動汽車購置補貼至2025 年;10 億歐元用于卡車報廢計劃,鼓勵用清潔卡車替代老舊卡車;還有10 億歐元用于設立基金,鼓勵汽車業的轉型和創新。除了新增加的30 億歐元外,德國政府還決定從現有的經濟復蘇資金中拿出20 億歐元,用于幫助零部件供應商調整生產線。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11 月18 日,英國正式公布“綠色工業革命”計劃,以期2050 年之前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目標。英國政府已為此“十點計劃”動用了120 億英鎊資金,這項計劃將帶來多達25 萬個就業機會。其中,英國提出將在2030年前禁售汽油和柴油新車,旨在滿足該國凈零排放的氣候目標,這比原計劃提前了整整10 年;到2035 年將停止售賣混合動力汽車;同時改進英國的國家基礎設施,以更好地為電動汽車提供支持。英國將以此成為七國集團中首個實現道路運輸脫碳化的國家。
日前,在意大利一份名為《國家氫氣戰略初步指導方針》的文件草案中,工業部表示,其目標是到2030 年在該領域的投資約為100 億歐元(合120 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歐洲基金和私人投資。文件稱,為了幫助提高“綠色”氫氣的產量,在此期間將引入約50 億瓦的電解能力,從水中提取氫氣。該文件稱,到2030 年,氫將占意大利最終能源需求的2%,并幫助消除多達800 萬噸的CO2;到2050 年,這一比例可能達到20%。

當地時間11 月18 日,標致雪鐵龍集團(“PSA”)和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集團(“FCA”)共同宣布,決定在2021 年1 月4 日各自召開股東大會,擬批準雙方的合并交易議案,從而成立新集團Stellantis。雙方表示,合并后的公司實體將在全球范圍擁有多元而盈利的業務,品牌組合將覆蓋從超豪華車、豪華車、主流乘用車到SUV、卡車和輕型商用車的所有關鍵細分市場,以及各個主要區域市場。新集團將利用更大規模的投資效益,以開發創新出行解決方案和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及車聯網等領域的技術。
據悉,合并后的新公司將成為年銷量達870 萬輛的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僅次于大眾集團、豐田和雷諾-日產-三菱聯盟。針對中國市場,兩家公司計劃在合并后將精簡當地的品牌、車型和工廠,旨在復蘇在華的市場份額。
據外媒報道,被稱為“東南亞底特律”的泰國推出了一系列電動車投資激勵措施,以促進電動汽車的生產,并吸引擁有電動車技術的年輕的中國企業。在該國的激勵項目下,在泰國投資價值50 億泰銖(合1.65 億美元)或更大電動汽車項目的公司將免征企業所得稅八年,投資金額在50 億泰銖以下的企業將免征企業所得稅三年;投資生產電動車四大類型核心零部件(包括減速裝置和再生制動系統)的企業也能享受該優惠政策。
近日,大眾集團發布聲明稱,將對電動汽車、自動駕駛和相關未來技術的開發和研究持續增資,可達730 億歐元(約合人民幣5694 億元),這已經達到該公司截至2025年1500 億歐元預算的一半。按照計劃,到2030 年,大眾集團將在歐洲、中國和美國生產約2600 萬輛純電動車,其中約1900 萬輛將基于MEB 模塊化電驅動平臺,另外700 萬輛中的大部分將使用高性能PPE 平臺。值得一提的是,大眾集團將未來數字化投資預算增加一倍,達到270 億歐元(約合320 億美元),用于開發汽車操作系統等核心軟件。
| 人物 | Character
2020 年10 月14 日,現代汽車集團宣布現年50 歲的鄭義宣正式從其父鄭夢九手中接棒,成為全球第五大汽車集團新任掌門人。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現代20 年來首次將管理權移交給下一代。
作為現代汽車黃金時代的締造者,在鄭夢九掌管公司的21 年間里,現代汽車由“低價車”的代名詞躍升為全球第五大汽車生產商,更是被豐田汽車前社長張富士夫形容為“可怕的對手”。
但與父輩注重提升規模和擴大份額的經營理念不同,早年曾留學美國的鄭義宣更加重視現代汽車在新技術領域的發展,強調創新性。他的戰略被概括為年輕化、盈利化和透明化。而任職時,他表示,現代汽車將以“客戶”、“人類”、“未來”和“社會貢獻”為重點方向,加速實現從汽車廠商到未來移動出行解決方案供應商的轉型。
在車企高舉轉型大旗的背景下,鄭義宣能否如愿帶領現代汽車完成轉身,也成了業內關注的焦點。韓媒普遍認為,在就任現代汽車集團會長前,鄭義宣就已做出非凡成績。此前擔任現代汽車首席副會長的兩年期間,他以前瞻的眼光和卓越領導力把控主要業務,獲得廣泛贊譽。
然而,權力順利交接,致力于解決“內憂”的同時,鄭義宣也面臨著現代汽車在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銷量持續疲軟的“外患”。

鄭義宣
可以看出,子承父業的鄭義宣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但作為跨國車企的“少壯派”,在行業大變革的今天,留給他的機遇也同樣不少。正如鄭義宣所言,“接過這面旗幟,我和你們一起奮進前行,繼往開來,開創現代汽車集團更光輝的嶄新未來。新的征程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阻礙,但憑借著樂觀精神和團結合作,現代汽車集團必定會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在汽車行業迎來前所未有之大變革的今天,權力交接的背后,鄭義宣的使命還遠不止此。對他而言,在行業低谷時走馬上任,如何帶領現代汽車重回黃金時代,如何解決海外市場的銷量困局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11 月11 日,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召開干部會議,宣布領導班子成員任職決定:劉亦功任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
公開資料顯示,劉亦功1968 年4 月生,吉林長春人,武漢理工大學鍛壓專業本科,吉林大學生產與物流專業研究生,高級工程師。劉亦功1992 年加入一汽-大眾,先后擔任一汽-大眾沖壓車間黨支部書記、沖壓車間主任、財務管理部會計科科長和成都一汽汽車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兼財務副總經理等職務。2017 年9 月,出任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2019 年11 月,兼任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此外,劉亦功還曾任四川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中方總經理兼黨委書記。

11 月11 日,原愛馳汽車執行副總裁蔡建軍加盟吉利汽車,出任吉利汽車銷售公司副總經理,主要負責品牌戰略規劃。
公開資料顯示,蔡建軍于1998 年大學畢業后加入長安汽車,歷任河北長安商用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長安福特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銷售總監、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轎車銷售事業部常務副總經理、長安標致雪鐵龍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兼銷售公司總經理、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客戶管理部部長。2015 年10 月,蔡建軍履新北汽,任北汽股份副總裁兼北汽銷售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總經理,全面主持北京汽車品牌營銷工作。2018 年3 月加盟觀致汽車,任觀致汽車高級副總裁兼銷售公司總經理。2018 年12 月6 日,蔡建軍加盟愛馳汽車擔任執行副總裁,2020 年5 月8 日因個人原因離職。
| 言論 | Speech
聚焦智能網聯汽車
注:本期觀點摘自“2020 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

“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是中國汽車產業的一次重大機遇,在技術、產業、應用和戰略層面都具有重大意義,但也面臨著法律法規、產業鏈、基礎設施、產業生態和社會認知層面的一系列挑戰。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將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的數據及信號傳輸,而在信號的分配、5G 的標準化、通信頻率的統一化、通信技術的革新與平臺化等方面還需社會各界進行深度協作。”
——清華大學教授、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李克強認為,在技術層面,智能網聯汽車是戰略性高新技術的支撐點;在產業層面,智能網聯汽車則是傳統汽車和新一代ICT產業的跨界融合;在應用層面,智能網聯汽車是車輛從移動工具變為智能移動空間。

“城市交通面臨新的挑戰,堵車的定義也在發生變化。在解決交通擁堵問題上,地鐵備受歡迎,但依然存在直達性差、投資大、擁堵、平均車速慢等軌道交通很難克服的問題。但移動互聯、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技術的發展和交叉融合,為城市交通發展提供了新路徑和新機遇。”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鐘志華認為,智慧交通能夠充分發揮交通統籌規劃功能的新優勢,利用專用車道的有人駕駛或無人駕駛,能夠克服無人駕駛遇到的如天氣、混合交通、無線通訊帶來的安全問題,最終將實現點對點的無縫連接。

“現在自動駕駛發展到智能網聯汽車的階段,布局高等級自動駕駛,必須要與互聯網融合在一起,ICT 技術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基礎。車內通信是單車智能的基礎,車外通信則是網聯的基礎。智能網聯汽車在通信上會遇到方方面面的挑戰,如果達不到網絡延遲的標準,智能網聯汽車就不能進入新的階段。”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特別強調了搭建可靠性網絡的重要性。未來網絡的愿景是智能、安全、柔性和可定制,未來網絡要適應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行業、企業按需定制服務。

“未來的汽車產業叫做新汽車產業,汽車品牌和產業的形態是:天上一朵云,地上一張網,線上有平臺,線下有場景。新的產業融合意味著新的產品、制造、后市場及延伸產品。每一個汽車品牌不僅定義在汽車本身,還代表著汽車行業的服務產品和延伸產品,品牌本身會被弱化,汽車生態的概念將被強調。”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認為,智能網聯將引領汽車產業發展方向,構建差異化發展,以數十倍的驅動力改變未來生活。

“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已經提升到國家更重要的位置,并得到了全方位的政策引導和支持,近期在國內外資本市場持續火熱的整車企業,都在智能網聯方面帶給用戶和市場巨大的想象空間。應用場景已經近在咫尺,智能網聯技術產品得到成功應用,未來出行場景已經悄然切入用戶身邊。現階段,市場產品在快速滲透,底層支撐和配套體系在穩步推進。”
——北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姜德義認為,務實交通優化,在于推廣成熟應用場景,要分階段推進局部場景應用,并通過應用實踐中的持續改進,逐步讓智能網聯汽車融入智慧城市。

“人工智能技術與各個場景的深度融合正在產生越來越多的場景智能。從無所不能的機器人到無所不能的場景智能,背后是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突破,在感知智能上逼近甚至超過人類水平,人工智能通過不斷理解場景中個體用戶產生的數據,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場景智能,已經走入到人們的生活中。”
——科大訊飛執行總裁吳曉如認為,這一輪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實際上是數據驅動之下的結果,建立包含能力管理平臺、業務管理平臺和用戶管理平臺的汽車智能服務平臺非常重要。
| 數字 | Figure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0 年1-10 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951.9 萬輛和1969.9 萬輛,同比分別下降4.6%和4.7%。其中,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531.6 萬輛和1549.5 萬輛,同比分別下降10.1%和9.9%;商用車產銷分別完成420.3 萬輛和420.4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2.5%和20.9%。
2020 年1-10 月,基本型乘用車(轎車)銷售717.6 萬輛,同比下降13.6%;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銷售723.4 萬輛,同比下降3.1%;多功能乘用車(MPV)銷售78.4 萬輛,同比下降29.5%;交叉型乘用車(微客)銷售30.2 萬輛,同比下降4.6%。
2020 年1-10 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1.4 萬輛和90.1 萬輛,同比分別下降9.2%和7.1%。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均完成71.9萬輛,同比分別下降12.2%和6.9%;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9.5 萬輛和18.1 萬輛,產量同比增長4.6%,銷量同比下降7.4%;燃料電池汽車產銷分別完成647 輛和658 輛,同比分別下降53.5%和50.4%。
2020 年1-10 月,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集團)依次是:上汽、一汽、東風、廣汽、長安、北汽、吉利、長城、華晨、奇瑞。與上年同期相比,長安銷量依然呈較快增長,一汽和華晨增速略低,其他企業均呈下降。1-10 月,上述十家企業共銷售1763.5 萬輛,占汽車銷售總量的89.5%。
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發布的召回公告統計,2020 年10月,國內汽車市場共發起24 批次召回通告,涉及23 個品牌共計14.46 萬輛缺陷汽車被召回,同比下降87.89%,環比上月下滑21.55%。從召回原因來看,制動系統故障成為當月召回主因,共計召回9.54 萬輛,占當月總召回量的41.11%;其次是以特斯拉為代表的底盤懸架缺陷,占比達33.49%;位列故障原因占比第三位的則是涉及燃油泵故障的燃油系統缺陷,占比達11.65%。
2020 年1-10 月,國內市場共計召回447 萬輛缺陷汽車,而2019 年為681萬輛,2018 年是1253 萬輛,不出意外2020 年全年或難突破500 萬輛召回總量。
| 科技新知 | Technology
據外媒報道,大眾新增智能新技術,可完全接管車輛實現無人駕駛自動泊車。該項全新的智能新技術將完全接管方向盤、油門和剎車等,因此可實現“無人駕駛”泊車。在歐洲,途銳將是首款采用該技術的大眾車型;從2022 款大眾ID.4 開始,這一功能將隨車輛登陸美國市場。該智能泊車新技術建立在Park Assist基礎上,在途銳車型上,將借助車上原有的4 個攝像頭和12 個超聲波傳感器實現自動停車,在該系統上車后,此前的半自動停車系統將被淘汰。
據外媒報道,英國汽車制造商捷豹路虎(Jaguar Land Rover)正與全球的軟件、移動出行和電信公司合作,以打造一個智能城市中心,對網聯技術進行測試,讓自動駕駛汽車能夠與其他汽車、行人和騎行者共享街道。該中心名為未來愛爾蘭出行園區(FMCI),將是一個遍布12km 公共道路的協作型試驗場,提供設施和專業知識,以利用有價值的傳感器數據,模擬各種道路環境和交通場景,并測試新技術。作為測試的一部分,純電動捷豹I-PACE 車型將接受測試。
近日,有海外媒體報道,斯柯達設計了可發光的安全帶扣,并申請了專利,借此來消除因在夜間或昏暗的地方,無法準確系上安全帶的煩惱。據悉,這種安全帶扣的按鈕采用透明配色,并且在按鈕內部集成了彩色LED 光源。當沒有人坐在座位上時,燈光是白色的,使安全帶扣在夜晚容易辨識。一旦乘客坐下,安全帶扣便會被激活,發出紅色光源,提醒乘客系上安全帶,當安全帶系好后,它會變成綠色。用戶還可以對安全帶扣進行編程使其閃爍,從而達到在夜間更加引人注目的效果。
11 月20 日,新寶駿品牌在廣州車展期間發布概念產品“新寶駿智慧魔方”。作為移動智能架構,“新寶駿智慧魔方”是新寶駿移動智能空間1.0 版本,具備模塊化、集成化特性。將“通訊模塊、駕駛模塊、能源模塊、驅動模塊”等功能進行模塊化整合后,在底盤將部件集成化的基礎上,該智慧魔方能實現1+1、1+N 的功能延展,可延展出無人物流車、移動能源塊、移動信號基站、無人接駁車等智慧產品。而基于不同場景,“新寶駿智慧魔方”能夠進行感知共享,實現外接功能模塊的自動化、可視化、可云控化,實現無人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