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永光
2020 年10 月20 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發展愿景。作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這一文件的發布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入思考。
《規劃》正式明確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邁向世界汽車強國的國家戰略,并指明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新路徑。《規劃》還指出,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發展方向。到2035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質量品牌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
11 月3 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及科技部、財政部和交通運輸部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重點就《規劃》相關情況做了詳細介紹,并回答記者提問。辛國斌指出,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首先是市場規模全球領先,二是產業技術水平明顯提升,產業生態體系逐步建立,配套環境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之一。但是,他同時也強調指出,跟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樣,發展歷程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到現在,仍然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服務模式有待創新完善、產業生態尚不健全等突出問題。這些都是未來5 年甚至未來15 年新能源汽車產業著力提高并解決的重要課題。
《規劃》的發布,是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歷程中的一次重大事件。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鏈,當然包括新能源汽車行業企業應該認真研究,正確解讀,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務實地按照既定方向和目標邁出堅實的每一步,穩扎穩打提升競爭力。
在《規劃》發布后不久,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連續推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解讀》和《關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座談會解讀》兩個解讀文件,對《規劃》進行了深入解讀,同時對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再上新臺階給出了切實建議。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指出,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首先是市場規模全球領先,二是產業技術水平明顯提升,產業生態體系逐步建立,配套環境不斷完善,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之一。
《規劃》傳遞的信息量巨大,需要解讀的要點非常之多。受篇幅所限,本期《深度報道》將重點從幾個方面進行解讀。針對“2025 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比征求意見稿中的25%有所下調),其背后所隱含的深層含義是什么?“政企歸位”將如何影響未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走向?針對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應該如何彌補這一短板?在朝著“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的進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此外,本期還將深度分析自主品牌和外資品牌的電動化戰略,引發國內企業推動電動化過程中的哪些思考?
首先,在《規劃》第二章第三節“發展愿景”中描述到,“到2025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 千瓦時/百公里,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這兩個數字之所以備受業界關注,因為這關系到整個行業甚至每個企業的發展走向。
這里提到的“12.0 千瓦時/百公里”與2019 年12 月工信部發布的征求意見稿中提到的“11.0 千瓦時/百公里”相比,其要求更加嚴格,這實質上是鼓勵高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我們知道,電動汽車研發是一項系統工程,這就要求新能源汽車行業企業要加大自身技術開發力度,從整車開發各個環節提高技術水平,綜合降低百公里電耗,從而提高整體車輛的綜合性能。
“20%”的市場目標與《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的目標設置一致。我們注意到,在征求意見稿中這一數字為25%。數字的下調,彰顯了《規劃》的嚴謹和理性。這也意味著政府在制定《規劃》時,充分考慮到將主導因素逐步交給市場,尊重市場規律,同時還表明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由產業推廣階段向市場化推廣階段轉向。
其次,跟提到的兩個數字關聯的,《規劃》中傳達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政企歸位”。我們一方面積極適應市場,研發滿足市場需求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同時也要積極探索各種新型的商業模式,助推新能源汽車市場化。《規劃》強調了以市場為主導的發展方向,堅定了政府在技術路線、生產服務體系方面的“放管服”。《新能源車市場政企歸位》一文就“由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變”進行了重點解析。文章指出,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政府主管部門和企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時至今日,新能源車市場已經具備了良好的發展基礎,這為政府部門的角色轉換提供了可能性。接下來,在政企歸位的轉換過程中,汽車企業應認真研究如何抓住新能源車市場發展的這個新戰略機遇期。
第三,針對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第六章“完善基礎設施體系”中做出了明確說明。“依托‘互聯網+’智能源,提升智能化水平,積極推廣智能有序慢充為主、應急快充為輔的居民區充電服務模式,加快形成適度超前、快充為主、慢充為輔的高速公路和城鄉公共充電網絡,鼓勵開展換電模式應用,加強智能有序充電、大功率充電、無線充電等新型充電技術研發,提高充電便利性和產品可靠性。 ”
《充換電產業的新局面》一文從多個角度,對未來15 年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充換電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局面做了梳理。包括充電設備的安全可信與隱私保護等未來也將面臨挑戰,未來的充換電基礎設施將必須具備高可靠性、高網絡安全性、高可用性和高韌性等基本特征。
第四,《規劃》明確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將朝著“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三化”融合與重構》一文指出,網聯化與智能化二者與電動化的融合發展已成為產業主旋律。無論是今年初國家發改委聯合相關部門共同發布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還是近期出臺的新《規劃》,中國汽車產業的“三化”進程都已得到頂層設計的大力支持,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文章引用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機械處處長吳衛的觀點,智能汽車應當是系統化的、整體化的智能,它不是單純的自動駕駛,而是有控制、有秩序的智能化。
最后,針對我國新能源汽車“走出去”,《規劃》也做了明確規劃,指出“要加快融入全球價值鏈,引導企業制定國際化發展戰略,提高國際競爭能力,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推動產業合作由生產制造環節向技術研發、市場營銷等全鏈條延伸。”
《外資合資與自主品牌電動化正面交鋒時代來臨》一文對此進行了解讀。在新能源車領域,不可否認,中國品牌的起步時間較早,但不容忽視的是,外資品牌在這方面有著扎實的技術儲備,包括新能源汽車政策技術儲備和關鍵總成及零部件技術儲備。正因如此,在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才有了今天的競爭局面。
文章分析指出,回首外資品牌、合資品牌的電動化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從觀望、入局、發力到超越的發展路徑。隨著外資品牌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斷發力,中國新能源汽車車企正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這一點毋庸置疑。如何達到《規劃》中提出的“走出去”的遠景目標,絕非易事。中國企業必須認真研究市場,快速融入全球價值鏈,提升技術創新及研發能力,做好應對及發展之策。
雖然近年來我們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但按照《規劃》要求,“到2035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質量品牌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未來15 年,我們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新能源汽車融匯了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諸多變革性技術,同時還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行業構成“網狀生態”。只有生態系統中所有力量擰成一股繩,“提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正確解讀《規劃》,穩扎穩打走好每一步,是新能源汽車行業和企業都應該清醒認識并努力踐行的,也只有這樣,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才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且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