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軍

“課課練”是針對學生學習現狀,結合體育單元、課時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生理、身體特點,科學、合理安排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的練習內容和方式,其目的是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提高。體育課上安排“課課練”是增強學生體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運動技術水平的基礎。然而“課課練”內容應該怎樣安排更合理,如何處理課后練習內容與主教材的關系、根據主教材如何安排分布時間以及如何設計練習形式等都是應考慮的問題。本文將圍繞上述問題進行闡述。
一、合理系統規劃“課課練”內容
“課課練”的內容和形式有很多種,在進行“課課練”教學時,如果沒有整體的規劃,隨意選擇將會陷入為了練而練的形式教學,學生體能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教材單元計劃、學年計劃等合理、系統地規劃“課課練”,以期更有效地發展學生身體素質。
在整體規劃“課課練”內容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學生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學生在不同的年齡,身體素質敏感期不同(表1)。要根據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合理地安排“課課練”的內容。如,小學低段水平段(一般在8歲前),僅有柔韌素質發展敏感期。學生剛入學,學習內容以隊列隊形,各種形式走、跳和慢跑為主。這時的“課課練”內容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除發展柔韌素質外,還可以設計各種情境游戲(袋鼠跳、螃蟹走、小鳥飛等)發展各種素質的綜合引導活動,為學生以后身體素質發展和運動技術水平提高做準備。而小學中高水平段(10~12歲),學生素質敏感期有速度、柔韌、靈敏等,這就需要綜合從整個年度考慮“課課練”內容的安排,每個素質各占多少比例,安排在大致哪個學期,或者學期的哪個階段。如,耐力素質安排在冬季和春季比較合適,而柔韌素質和速度素質需要溫度適宜,安排在夏季和秋季比較合適。中學水平段(13~18歲)力量是發展敏感期,力量素質分為速度力量、力量耐力、絕對力量和相對力量等類型,每個類型發展的敏感期不相同,而且男女生的敏感期也不相同。因此在安排“課課練”時,也要根據整體的計劃和學生身體發展的敏感期選擇針對的內容進行練習。同時還要考慮運動技術單元的強度,學習新動作技術課時運動強度較小,安排發展力量或心肺耐力的素質訓練;運動量較大單元的后半部分,安排運動量較小的柔韌素質訓練等。教師要根據整體授課計劃合理、系統、靈活整體規劃學生身體素質發展。
其次,在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安排好整體“課課練”的內容時,也要合理地設計“課課練”的單元計劃。身體素質的發展是一定時間和運動量的積累。一個單元內“課課練”內容的合理安排是發展身體素養的前提。在設計“課課練”單元時,要根據主教材內容循序漸進地安排“課課練”的練習內容和運動強度,通過改變運動條件和器材及運動強度,讓身體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如,在設計上肢力量素質練習時安排俯臥練習的形式有“2人幾點鐘”、猜拳俯臥撐、手撥球等。通過改變練習方式和練習時間逐步增加運動強度,形成對身體更有效的刺激,才能更好地發展身體素質。
二、“課課練”設計要與主教材有機結合
體育教師安排“課課練”時,其練習內容一般與主教材有所聯系,甚至練習內容本身就是主教材的輔助練習。通過提高學生的柔韌、力量、速度等素質專項能力,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所學運動技能,由此對主教材的學習產生輔助和促進作用。若1節課中單獨安排5~10min的“課課練”內容,不論在時間還是內容形式上,如果處理不當都會影響主教材教學的時間和內容,從而影響學生對運動技能的學習效果。因此,“課課練”怎樣設計都應與主教材和諧統一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1.“課課練”內容設計與主教材的結合
“課課練”存在的目的是要發展學生身體素質,需要一定的身體練習。運動技能水平的提高,也需要較長時間的身體練習和身體素質作保障。因此,二者并不矛盾,相反可以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因此在設計“課課練”的內容和練習形式時,要根據主教材的教學內容,合理巧妙地將二者結合起來,讓二者和諧共處,甚至有機統一。如,在學習籃球傳球技術的同時“課課練”內容是發展心肺耐力。以往的做法是,先單獨學習籃球運動技術,然后再進行5~8min的長跑或者其他形式心肺耐力練習,長跑和籃球技術單獨存在,彼此無相關。或者設計成5~8min的籃球場往返跑練習、籃球專項的心肺素質練習(當然練習可以個人或小組比賽形式進行),但在時間安排上還是單獨地存在。理解身體素質發展核心要義,根據主教材的教學內容,在練習條件上給予相應的改變,達到一定的強度,主教材的練習也可以設計出達到相應的身體素質發展。如,在考慮籃球傳接球技術時可考慮靈敏素質的發展:在接傳球之前先進行擺脫防守的針對性練習,因為擺脫防守本來就是籃球接球之前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持續一定的時間和強度,才能發展學生的靈敏。這需要把握運動技術和身體素質發展的關系。厘清運動技能的提高需要哪些身體素質作支撐,從而在練習運動技能時設置相應的運動條件,持續一定的時間和強度,讓身體素質也得到相應的發展。這種技能和體能同時發展的設計才是“課課練”內容設計時要追求的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和發展身體素質時根據二者關系進行整體綜合考慮。
2.“課課練”位置及時間分布與主教材的結合
當然并不是所有教學內容和“課課練”內容都可以完美融合,當二者不能較好結合時,需要合理地處理二者的時間關系。“課課練”的練習時間一般被認為控制在5~10min,時間太短,運動強度難以達到刺激身體的目的,身體素質得不到發展;時間太長又會影響到主教材的時間,影響運動技能的形成。所以,不僅應考慮時間的長度,還應考慮“課課練”在1節課中的作用。根據“課課練”內容特性看是否整合到課堂中,如,動態柔韌的“課課練”可以放在課的準備活動部分,靜態柔韌的“課課練”可以放在課結束的拉伸部分。根據主教材的內容安排特定的柔韌練習,這樣既可以合理地發展身體素質,又能節省時間。武術和田徑往往需要專項的身體素質練習,專項的身體素質練習設定一定的時間和強度也需要把握發展身體素質的時機,如,武術的正踢腿,可以作為動態的柔韌素質練習,但是如果改變時間和強度要求1min內按要求練習連續踢20次、休息30s、練習4~6組,就會成為發展心肺耐力的練習內容。而作為彈性柔韌素質的練習建議放在課前部分,作為心肺耐力的練習可放在課的后面部分。
在運動技能練習時也可以安排相應的素質練習,尤其在學習體操等單個技術時,受到場地器材的限制,學生要排隊輪流做技術的練習,在做完主教材的身體練習后可以配合其身體練習。如,在學習前滾翻時,下肢得不到發展,可以在做完前滾翻后接連續的蛙跳以發展下肢力量,或者根據需要向前快速跑20~30m發展速度素質。在不影響技術動作練習時間的情況下,根據“課課練”整體規劃合理、靈活地設計練習時間,避免課堂時間的浪費。
3.“課課練”運動負荷與主教材的結合
運動負荷是運動技術和體能發展的基礎,在設計“課課練”的內容時,還應結合主教材整體考慮學生的運動負荷。根據運動技能學習規律,單元的新授課重點放在新運動技能的學習上,學生的運動量相對比較小,可以安排運動負荷較大的“課課練”內容;相反如果是單元后面運動強度比較大的運動技術的應用課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補償性運動或者運動負荷較小的靜態柔韌練習。如果運動負荷已經達到,甚至可以不安排發展身體素質的練習內容,以保證學生身心健康。如,在籃球投籃技術單元時,開始在教授投籃技術時,運動量相對較小,就可以根據整體的“課課練”計劃安排運動量較大的內容;單元中間課時,安排投籃和其他傳球或跑動的練習,腿部運動量較大,“課課練”內容可以安排腹部力量的補償訓練;單元的最后課時安排籃球應用比賽整體的運動量較大,應合理地安排賽前動態柔韌和賽后靜態柔韌練習,以更好地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
三、“課課練”組織實施的建議
1.選擇有效的練習“載體”
在設計“課課練”練習時,應在“課課練”目標的引領下根據學生的認知、興趣和差異性等綜合考慮選擇有效的“載體”。水平一的學生,根據其認知特點和興趣,設計各種模仿動物(袋鼠跳、兔子跳)等“載體”發展相應的身體素質。水平三的學生如果再設計模仿動物就會顯得幼稚,學生也無練習興趣,可以設計各種形式的學生喜歡的比賽作為“載體”,如,發展靈敏的模仿追擊、撕名牌、躲避球比賽等。另外利用好學校大課間這個“載體”,在學校大課間內容設置中滲透課堂中的一些體能練習內容,進一步補充和延伸,讓學生可以通過大課間增加練習時間,從而促進身體素質的提升。
2.選擇簡單易行、操作性強的內容
“課課練”的時間比較短,如果再設計比較復雜的規則和器材等,練習效果得不到保證。因此,在設計練習時選擇一些趣味性強且新穎的練習方式,力求組織簡單,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練習實效性。如,發展上肢力量的俯臥撐,剛開始設計猜拳俯臥撐,規則和形式都比較簡單,不需要器材。但是學生練習過幾次后再無新鮮感,就要改變俯臥撐形式設計成不同形式的猜拳俯臥撐比賽,如,寬距俯臥撐、窄距俯臥撐等,手臂力量好的甚至可做擊掌俯臥撐等。讓學生在不斷的趣味練習中發展身體素質。
3.選擇多樣化的組織形式
“課課練”的組織應根據學生特點、練習內容和場地器材等靈活安排。如,立臥撐、俯臥撐、簡蹲、原地縱跳等不需要器材的練習內容,不需要教師指導的內容可以選擇同時練習,提高課堂效果;加速跑、快速跑、“8字形”跑等需要教師指導,可以按學生水平分組練習,便于教師指導以及促進學生快速進步;繩梯、小跨欄架等內容受場地器材限制,可分組循環練習以保證運動強度和練習密度。此外,還應根據學生特點設計競爭性和游戲性的組織形式,避免練習的枯燥。如,練習仰臥起坐時,可設計成2人或4人1組的仰臥起坐傳球比賽、團體的1min同時仰臥起坐比賽等,讓學生在游戲和比賽中愉快地發展身體素質。
“課課練”的主要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要抓住學生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整體、系統地規劃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以確保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全面、有效的發展。由于“課課練”的時間有限,在設計上要結合主教材內容追求技能和素質的同時發展。根據主教材的時間和運動負荷科學合理地安排“課課練”的時間和運動負荷。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有效的“載體”,讓學生在簡單多變的“課課練”中有效發展各項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高勝光.關于體育“課課練”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2(7):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