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來芬
摘 ?要: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漢字的演變由最初的甲骨文逐步簡化到今天的漢字,在幼兒園的語文學前教育中,漢字的掌握也變得格外重要。幼兒的語文學前教育主要由幼兒對于字詞的認知、運用字詞完成造句以及為幼兒塑造積極的語文學習意識構成。在幼兒時期,孩子的大腦還處于發育的起步階段,所以此時教師更需要注意采用合適的方法為幼兒進行語文的學前教育。以下結合具體事例,簡要論述幼兒語文學前教育中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幼兒;學前教育;教師;語文
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幼兒語文的學前教育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良好的幼兒學前教育不僅可以為幼兒日后的學習成長打下良好基礎,同時還可以為幼兒塑造具有邏輯性的語文思維模式。當下由于部分教師教學手段缺乏,無法為幼兒帶來豐富的教學體驗,影響了幼兒語文的學習效率,限制了幼兒語文潛力的激發。因此教師需要將多種教學手段相互結合,豐富幼兒的語文課程,提高幼兒的語文學習興趣,促進幼兒語文素養的快速提升。
一、運用情景教育,增加字詞儲備
字詞簡單說就是漢字中的“字”以及用“字”組成的“詞語”,在幼兒語文的教育中,幼兒對于字詞的掌握數量是極其重要的,豐富的字詞數量掌握有利于提高幼兒在語文教育中的學習效率。當下由于部分教師對于幼兒語文學前教育重視程度的不足,影響了幼兒對于字詞的掌握數量,在限制幼兒學習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時,還降低了幼兒語文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教學的手段,根據教師課程的需要,為幼兒營造出一種輕松舒適的學習氛圍,使幼兒置身在這種環境中,啟迪幼兒的智慧,增強幼兒的想象力,豐富幼兒字詞的儲備,促進幼兒語文學習能力的顯著增長。
例如,教師教導幼兒認識關于家庭的字詞時,可以為幼兒營造出日常生活中家庭的氛圍。“寶貝們,今天老師要教大家的是在餐桌上經常會用到的字詞。”教師通過恰當語言的描述,為幼兒營造出家庭餐桌上的場景,“當大家看到爸爸媽媽把碗筷放到桌子上時,大家會想到哪些字詞呢?”“老師,我會想到“洗手”這個詞語,因為媽媽總和我說吃飯前要記得洗手”“洗手”這個詞由“洗”和“手”組成,在掌握“洗手”這個詞的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洗手”這兩個字分別可以組成哪些其他詞語,“老師我知道,可以組成清洗和雙手”“這個回答很棒,飯前要洗手指的就是清洗我們自己的雙手。”教師通過情景教育的方式,讓幼兒在熟悉的環境中展開想象力,提高幼兒學習注意力,增加幼兒字詞儲備量的同時促進幼兒語文水平的提高。
二、使用游戲教育,提高造句能力
游戲教育是指教師使用做游戲的方式,讓幼兒在游戲中完成知識學習的手段。在幼兒語文學前教育中,除了對于字詞的掌握,同時還需要提高幼兒的造句能力。將字詞合理的組合搭配,不僅可以增強幼兒的語文水平,同時還以完善幼兒講話時的思維模式。教師在這個階段就可以使用游戲教育的方式,讓幼兒在輕松快樂的游戲過程中完成語文造句知識的學習。教師使用游戲教育的手段,增強幼兒學習興趣,保持幼兒學習活力,掌握字詞造句能力的同時促進幼兒講話思維模式的建立。
例如:教師在教導“花朵”這個詞的時候,可以讓幼兒一起做接龍的游戲。“孩子們,老師說一個詞語,大家使用這個詞語依次造句,比比誰造的句子更好聽好不好”“老師,我的媽媽笑起來就像花朵一樣美麗”“小河邊上生長著許多漂亮的花朵”“花朵開了以后小蜜蜂會出來采蜜。”在幼兒參與游戲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恰當的引導,使幼兒完成現階段學習,促進幼兒智力開發,提升幼兒學習活力,在鍛煉幼兒造句能力的同時,促進幼兒講話時思維模式的迅速建立。
三、通過分層教育,塑造學習意識
分層教學是教師根據幼兒對于語文知識學習能力的高低,將幼兒分成若干小組更加具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的方式。在幼兒語文學前教育中,教師根據不同孩子之間語文學習效率的差異分成多個小組,在小組內相互鼓勵小組間相互比拼,提高幼兒學習激情,增強幼兒學習自信心,解決幼兒學習中存在的難點,為幼兒塑造積極主動的學習意識。
例如,教師在讓幼兒默寫字詞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默寫速度的快慢分成幾個小組。默寫速度最快的小組教師可以讓其在默寫完成后練習造句。速度一般的小組則在完成后練習字詞的抄寫,而速度最慢的小組教師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的激勵,為小組成員加油打氣的同時,再次帶領該組幼兒學習此次默寫的字詞使他們留下更加深刻的記憶。教師通過分層教育的方式,根據每組幼兒學習能力的差異,更加具有針對性的安排學習任務,使各個小組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提升,增強幼兒語文素質的同時,提高幼兒學習自信,進而促進幼兒主動學習意識的樹立。
總而言之,教師在幼兒語文學前教育中,需要根據幼兒的天性,運用更加適合幼兒學習的手段進行教育,激發幼兒語文學習潛力,提高幼兒語文學習能力,培養幼兒語文核心素養,進而推動幼兒語文學前教育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婷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8(10):11+14.
[2]莫珍.論中大班幼兒學前教育方法及理念培養[J].學苑教育,2017(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