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琢(蘇仙區委黨校)
蘇仙區位于郴州市中部,轄區內有6 個街道,9 個鎮,1 個鄉,城鎮化率達68%,轄區內郴州市中心城區常住人口截至2017 年底有26.98 萬,鄉鎮常住人口只有13 萬多,城鎮化程度較高,城市環境管理是蘇仙區重要的日常工作任務。蘇仙區旅游資源豐富,在發展全域旅游的過程中,城市環境的優化更是必不可少。城市垃圾處理則是城市環境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郴州城區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均生產的垃圾也隨之增加。多種因素疊加在一起,郴州市城區垃圾的產量在近幾年快速增長。2018 年底,郴州市城市生活垃圾日清運量已經達到600 多噸,預計2020 年生活垃圾日清運量達891 噸,2030 年生活垃圾日清運量達1156.94 噸。原有的處理垃圾的方法已經不再科學,垃圾分類勢在必行。2019 年郴州市制定了《郴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實施方案》和《郴州市城區生活垃圾分類實施專項規劃》,預計到2020 年底,郴州市城區全面實行生活垃圾分類。
(一)調查的基本過程
1.調查方式
問卷調查。
2.調查對象
本次問卷調查在蘇仙區望仙小區和錦繡東城小區進行,向小區住戶發放了兩百多份調查問卷,最后成功回收了194 份。在回收問卷中,受訪者家庭負責清理垃圾的家庭成員年齡為18-40 歲的占62.5%,年齡為40-60 歲的占29.16%,年齡為60 歲以上的占8.33%;受訪者家庭成員為3 人以下的占43.75%,為4-6 人的占39.58%,為6 人以上的占16.66%。
3.調查工具
本次使用的調查問卷一共有14 個問題,問題根據內容分為三類。第一類問題是受訪者家庭的基本情況,如年齡段、家庭人口數。第二類問題是調查受訪者家庭日常處理垃圾的方式,如“您居住地垃圾分類實行情況如何?”“您家里是否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第三類問題主要用于了解受訪者對于垃圾分類的態度和看法。
4.調查結果
2020 年7 月進行問卷調查,受訪者目前家庭的垃圾處理已經初步分類只占12.5%,對垃圾分類相關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只占26.04%,結果顯示目前在蘇仙區居民垃圾分類還缺乏了解和行動,而關于對將來要全面推行的垃圾分類,這些受訪者絕大多數都是支持的態度,并且提出一些建議。有68.75%的受訪者認為可能導致垃圾分類實行困難會是人們的意識,有41.6%的受訪者認為可能導致垃圾分類實行困難會是政府的政策制定以及實行力度。超過9 成的受訪者認為有反饋獎勵,他們會更加主動進行垃圾分類。在具體獎品選項中,話費流量和超市優惠券兩項最受歡迎。
(二)蘇仙區垃圾分類推廣的困境及其原因
1.居民參與度低
目前,郴州市在城區垃圾分類試點對于居民來說仍然處于被動地位,居民雖然對垃圾分類持支持態度,但是行動上的熱情并不高,垃圾分類實施的結果不盡如人意。根本上的原因是居民沒有從內心接受垃圾分類,很多人知道這是政府倡導的新風尚,但卻沒有懂得垃圾分類不只是一種對國家社會有益的好事,更是必須實行的緊迫任務。如果居民認識到了垃圾分類的必要性,他們會把垃圾分類當作像吃飯一樣理所當然的事情,化被動為主動。
2.管理運作機制不完善
我國在國家和省級都有管理環境衛生的機構,到了基層則是環衛部門的工作人員,由他們負責城市垃圾的收集、運輸、焚燒等全部環節。目前這些人力和運力相對垃圾的產量已經顯得力不從心,如果城市垃圾全面進行細化分類,垃圾處理將會需要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再僅僅依靠環衛部門是遠遠不夠。政府需要更多來自社會分擔城市垃圾奮分類的壓力。
除了垃圾分類的日常運行管理,建立垃圾分類的監督機制也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地級市的區一級還沒有相應的專門機構和制度。
環衛部門在處理城市垃圾僅在收集和運輸,推廣垃圾分類之后誰來負責對垃圾分類進行監督、怎樣監督是個問題。垃圾分類的監督關系到政策落實的有效性。垃圾分類的監督的對象范圍廣、時間長,垃圾分類實行的監督懲罰措施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才能達到較好效果,所以制定具體的監督制度規章是推廣垃圾分類一個難題。
(一)加大宣傳教育力度
垃圾分類要全面深化地推廣踐行,不僅需要政府承擔責任,更需要社會每一個人的支持和參與。城市發展帶來生態環境問題來自于每一位居民,造成的負面影響會波及到每一個家庭,保護生態環境,減少資源浪費是每一個社會成員的使命。
普通大眾的自身環保意識整體上還是處于較低的水平。我們需要一進步推動環境保護工作,蘇仙區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在宣傳方面的投入,針對不同對象運用多種宣傳媒介,建立宣傳垃圾分類的新媒體如微信公眾號、微博官方號等,全方位綜合性地宣傳垃圾分類的必要性、方式方法、注意事項,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各街道和社區以居民小區為重點,派發印制好的垃圾分類指導手冊,在小區宣傳欄內張貼宣傳畫。對于垃圾分類做得好的家庭事跡進行廣泛宣傳,樹立榜樣典型。
蘇仙區政府有關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有關垃圾分類知識的校本課程,讓知識進入課程。蘇仙區各中小學也可以在日常的班會、社團、課外實踐活動中有意識進入宣傳垃圾分類的元素,形成重視保護環境珍惜資源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規范監督獎懲
目前關于城市垃圾分類的法律還是不夠具體。在全國推廣垃圾分類的時期,地市級政府在工作種需要法律來明確城市生活分類的責任與具體標準。通過法律的強制力來逐步地引導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建設更加潔凈節約的城市生活環境。
除了法律制度,組織機構制度和管理制度方面也需要完善。蘇仙區政府在推廣垃圾分類的過程中,應建立新的組織機構制度,讓環衛部門聯合街道辦事處、社區、各物業公司等新的責任主體一起工作,分工明確,權責清晰。這些機構分工協作,以監督和管理城市垃圾分類。管理和監督機制要持久有效,從源頭監控垃圾分類,比如可以把每個樓棟的分類垃圾桶的垃圾袋按日期和樓棟的順序編號,如果這個袋子的垃圾在收集運輸和最后垃圾站清理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可以通過編號追究具體責任人的責任。
(三)創新城市垃圾分類運營模式和技術
蘇仙區的不可回收的城市生活垃圾在運輸到郴州市的環衛處之后,統一處理,處理方式主要是焚燒,在垃圾量不斷激增的現實情況下這種傳統直接處理方式已經不再完全適用。蘇仙區政府在推廣垃圾分類的過程中需要創新運營模式和技術,以實現垃圾處理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在垃圾統一運輸到市環衛處前,可以進行技術處理,剩下的無法處理的垃圾在運輸到市區進行焚燒。垃圾焚燒一定程度上提高資源利用率,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是目前除了單一的焚燒,還有更多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方式可供蘇仙區使用,使得更多垃圾成為再生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
蘇仙區政府還可以引進智能化垃圾分類的技術,人工智能是當今熱度極高的科學技術,在城市垃圾分類的領域也有人工智能的應用。利用人工智能處理環衛部門初步收集的分類垃圾,進一步細化分類效率極高,不再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垃圾分類的出錯率也可以控制在極低的水平。政府前期采購人工智能垃圾分類的配套設備設施的可能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但從長遠來說,可以節省許多人工費用,再生成更多資源,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